具茨山文化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实证
——探索具茨山岩画的路径

2016-08-22 05:59刘文学
黄河·黄土·黄种人(华夏文明) 2016年11期
关键词:轩辕岩画黄帝

□刘文学

具茨山文化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实证
——探索具茨山岩画的路径

□刘文学

具茨山位于中原腹地河南省新郑市西南,是中岳嵩山伸向东南的一条支脉,是一座黄帝文化山。近年来,河南省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对具茨山岩画进行普查,初步发现2800多幅岩画。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到具茨山考察岩画,感奋不已,认为这是中国最早的石文化,是中华文明起源地的历史见证。本文试图将历史文献和考古学文化结合起来,探寻具茨山岩画所处的时代,具茨山的主人及其所创造的历史文化和考古学文化的内涵。

一、具茨山的主人应是有熊氏、少典氏、黄帝及其族裔

据考证[1],与黄帝有关的活动遗址和纪念古迹全国有387处,分布在当今的22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活动遗址有126处。河南省有活动遗址与纪念古迹85处,约占全国活动遗址与纪念古迹的21.9%。在河南新郑具茨山一带有活动遗址与纪念古迹46处,约占全国活动遗址与纪念古迹的11.8%,其中活动遗址35处,约占全国活动遗址的26.9%。新郑具茨山一带(含新郑、禹州、新密),见于文献记载的活动遗址有:有熊氏之墟、少典氏之国、轩辕丘、黄帝故都、黄帝城、黄帝登具茨山、黄帝御花园、黄帝避暑宫、黄帝饮马泉、黄帝访大隗处、黄帝升洪堤拜华盖童子处、黄帝观兽台、西太山、云岩宫、七圣庙、修德观、轩辕故里、崆峒山、崆峒观、轩辕门、卧龙台、圶山、摩旗岭、大仙山、风后顶、力牧台、大鸿山、广成城、广成墓、逍遥观、广成泽、广成河、幽胜寺、少典陵、熊耳山、黄帝三女冢等。除以上古迹外,还流传有80多个有关具茨山一带是有熊氏、少典氏、黄帝及其部属在此创业的民间传说[2]。从上述可知,具茨山的主人主要有有熊氏、少典氏、黄帝、风后、力牧、常先、大鸿、太山稽、广成子、华盖、大隗真人、嫘祖、仓颉、有蟜氏等。据历代文献记载,新郑具茨山一带在帝喾高辛氏时代为祝融氏之国,其诸侯为重黎、吴回、陆终及其六子昆吾、参胡、彭祖、郐人、晏安、季连等。其后,陆终之子郐人在具茨山东北建郐国。郐国在春秋初期被郑国所灭。禹在具茨山南侧的阳翟建都。

二、具茨山岩画应为新石器时代的岩画

由上述可知具茨山的主人是有熊氏、少典氏、黄帝及其族裔。据此我们从两个方面考察具茨山岩画的年代:

一是从有关具茨山历史文献记载考察具茨山岩画年代。关于有熊氏,历史上最早记述“有熊”的《竹书纪年》,其中记载:“黄帝轩辕氏,元年帝即位,居有熊。”其后汉代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载:“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说黄帝的国号是“有熊”。有熊在什么地方?汉代焦延寿《焦氏易林》中记载:“黄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有熊,即今河南新郑是也。”[3]《史记·集解》中载:“谯周曰:黄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皇甫谧曰: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都说有熊国在今河南新郑。有熊或者有熊国从何时开始?宋代罗泌《路史·炎帝纪上》中记载:“初,少典娶于有蟜氏,是曰安登,生子二人,一为黄帝之先,袭少典氏;一为神农氏,是为炎帝。”[4]由此可知,有熊国君最早是少典氏。少典氏起于何时? 臧励和等人编写的《中国人名大辞典·姓氏考略》曰:“太昊娶少典氏,其后袭封者以为氏。见《姓纂》及《路史》。”[5]可见,少典氏与太昊氏同代。太昊氏所处时代,史家多以为距今8000~7000年。毕生研究伏羲氏的专家杨复峻在他所著的 《中华始祖太昊伏羲》中说:“8200~6300年前为太昊时代。”[6]中华伏羲研究会会长贾斌为《中华始祖太昊伏羲》作序说:“伏羲时代应该距今六七千年以前,不少于1260年这么一个漫长的时段。”

少典氏是一个族团的名字,又是炎黄二帝父族的名号,世代有熊国的首领称少典。因此,有熊国、有熊氏应起于8000~7000年以前。有熊氏族,历经少典氏、黄帝之后,存活到何时?《史记·周本纪》记载:“帝纣乃囚西伯于羑里。闳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九驷,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费仲而献之纣。 ”[7]有莘、骊戎、有熊都是氏族,可知,有熊氏族在商末周初还存在。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中从其说。由此可知,有熊氏族中的少典氏、黄帝及其族属,从太昊到西周还存在。其时空跨度达6000多年。关于这一点,《史记·秦本纪》中记述:“秦之先,帝颛顼之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说少典氏族至禹时还存在,约5000年。

二是从有关具茨山考古学文化考察具茨山岩画年代。在具茨山及周围,大大小小分布着43处裴李岗和仰韶文化遗址。其中,裴李岗遗址有21处,在具茨山东北侧新郑市境内有7处,西北侧新密市境内有10处,南侧禹州市境内有4处;仰韶文化遗址有22处,在新郑市境内有10处,新密市境内有7处,禹州市、长葛市境内有5处;龙山文化遗址有30多处,且在新郑、新密境内发现多处龙山时代古城。在这些考古学文化遗址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具茨山东麓新郑市境内的唐户遗址。这是一处特大型文化遗址,面积达140多万平方米,其中包含有旧石器时期的灵井文化,新石器时期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以及夏商周文化。除去灵井文化,该遗址延续时间达6000多年,内涵十分丰富。其中,裴李岗文化遗存超过30万平方米,仰韶文化遗存超过40万平方米,且发现有高规格房屋建筑。2008年,我曾发表文章称,具茨山东麓的唐户遗址,很可能是少典、黄帝时代的都邑。这些文化遗存的延续年代,与历史文献记载的有熊氏、少典氏、黄帝族、祝融氏族以及郐国都城、禹都阳翟在具茨山一带活动延续的年代大体相当,距今有8000~3000年。对此《炎黄汇典·考古卷·炎黄时代的时空范畴》中说:“炎黄时代距今有8000~5000年,经历了约3000年之久。”[8]马世之在《试析炎黄文化的发祥地》中说:“反映少典历史阶段的考古学文化为距今8000~7000年的裴李岗文化。”[9]由此,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具茨山岩画,在历史学上大抵处于有熊氏、少典氏、黄帝及其后裔祝融氏、禹以及郐人所处时代;在考古学上大抵处于裴李岗、仰韶、龙山至西周时代,距今有8000~3000年。这与李学勤先生在《具茨山岩画发现的意义与黄帝文化带来的启示》一文中所说的具茨山岩画应该在距今“8000~3000年”一致。

三、具茨山岩画应为少典氏、黄帝及其族裔的作品

我们将历史文献和考古学文化相结合,大体可以知道具茨山的主人所创造的历史文化和考古学文化的内涵。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是具茨山岩画中刻画符号可能是原始文字。战国《世本·作篇》中记载:“黄帝之世,始立史官,仓颉、沮诵居其职矣。”又说“隶首作算数”“仓颉作文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上》中载:“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这些具茨山岩画中的一些横道刻画符号 (表一)“、、、”等在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出土的一万年前的鱼鳔骨面和骨矛形器上也有。具茨山这些横道刻符可能是少典时代的“一、二、三、四”数字符号。其中有些竖道线条与西安半坡、陕西铜川李家沟、河南偃师二里头陶文(表二)[10]十分相似,如:〡、〢、〣、〤、〥、し、じ、く、レ、ㄚ、ㄒ、ㄇ、ㄈ、ㄡ、ㄓ、ㄣ、ㄩ……尽管我们还不能确切知道它们是哪个具体数字,但是作为数字符号,是不会有太大问题的。

表一 黄帝时代前后出土陶文简目表

另一些符号,如具茨山岩画原始图形中的圆形类、菱形类、方形类等,这些符号在陕西姜寨遗址、上海青浦县(现青浦区)崧泽遗址、青海乐都柳湾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也可找到类似图形。这些刻画符号,可能是用作记载具体事物或言行的。其中有一个刻符“”在反映少典时代的考古学文化遗址中也有。考古学上,最早发现的象形文字是8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贾湖遗址出土的龟甲上面刻的“”符号,是一个“目”的象形字,这可能是我国最早的甲骨文字。(图一)李学勤认为,它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刻符文字。在郑州大河村出土的彩陶上绘制的日月星辰等,可能是5000多年前的图画文字。其中的“”应是会意字,很可能是太阳冉冉升起之意。其中的“

表二 具茨山岩画原始图形、文字符号分类

图一 贾湖遗址出土的刻符龟甲

二是史书记载,黄帝时已有绘画。《世本·作篇》中说:“史皇作书。”张澍粹注引《易通卦验》中称:“轩辕子苗龙,为画之祖。”《云笈七笺》中说:“黄帝臣史皇始作画。”黄帝时代作的画很多,有人物、日、月、风、云、鸟、兽、神、怪等。具茨山岩画中有几幅画值得注意。一组人物中有三个人物刻像,二女一男。女人像为,男人像为,大家都认为画的是生殖崇拜。还有一组像为、、……可能是日、月、风、云等。还有一幅画可能是龙。《淮南子·天文训》中说:“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兽为黄龙。”《史记·天官书》中说:“轩辕,黄龙体。”《重修纬书集成·春秋合诚图》中说:“轩辕,主雷雨之神也。”从这张临摹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可能是龙的形象,其中许多小点点,是龙正在布雨。龙是有熊国的图腾,黄龙则是有熊国国旗。这幅图也可能是描绘天上的银河等众多星座。(图二)

图二 具茨山云龙岩画

图三 具茨山女性崇拜祭坛岩画

三是具茨山岩画中的一个大型圆穴石盘,可能是一个生殖崇拜祭坛。(图三)这个石盘中间是一个大圆形穴,深度达3厘米,有学者认为可能是一个测日的日晷。我认为,它不是日晷,日晷圆穴应穿透或在边上有刻度,它可能是一个女性生殖崇拜的祭坛。女性生殖石盘,是一个祭祖坛,祈愿氏族繁盛,子孙像泉水一样从圆穴中产出。此石盘可能出自少典氏时代,当时还是母系氏族社会,崇拜女性生殖是普遍现象。黄帝时代已进入父系社会,开始进入祭祀人祖时代,史书记载黄帝时代已开始祭祀炎帝、黄帝和大臣后土等。

四是具茨山岩画中环形的梅花圆穴,可能是黄帝时代的八阵图。其中的九个梅花穴相连可能是黄帝时代的八卦九宫图。(图四)唐代李靖的《唐太宗与李靖问对》、宋代高承的《事物纪原》、明代董斯张的《广博物志》等都记述黄帝时代的兵法,发明八阵图,又名《握奇经》。唐代军事家独孤及在具茨山黄帝与风后演习阵法之处的“云岩宫”刻有《风后八阵图碑记》[11]。

图四 具茨山八卦九宫图岩画

黄帝创造的八阵图,唐代军事家李靖认为是根据黄帝的丘井之法,即井田制推演出来的。《皇朝经世文统编·卷八十》中说:“井田之法非独为均田制禄而已……兵法始于黄帝,而井田亦始于黄帝,八阵图亦出于井田,公田即中军,私田八家即八阵。”岩画中其他梅花穴可能由此衍出。清乾隆四十一年《新郑县志》中记载:“风后,伏羲之裔,黄帝臣,三公之一也。明于天道,故使配上台,而职天官……善伏羲之道,因八卦设九宫,以安营垒,定万民之竁。”[12]风后所创《握奇经·卷一》中说,设“九宫”,即在离、艮、兑、乾、巽、震、坤、坎,八卦之外,另设一卦为中央之宫。

图五 具茨山双排圆穴岩画

五是具茨山中的双排圆穴可能是少典、黄帝时代的占卜穴,俗称十二爻。(图五)具茨山岩画中有许多双排圆穴,有双六排列、双十二排列等。黄帝的哲学思想是“天道”,即万物本于天。“天道”即是自然万物的变化规律,其精髓是阴阳相配,阴阳合而万物生,万物和。裴李岗时代是少典氏时代,以龟甲、石子占卜阴阳以示吉凶,黄帝时代以蓍草、龟甲、石子等占卜阴阳吉凶。具茨山岩画中的双六排圆穴阴阳相对,把不同形状或不同颜色的石子丢进爻内,以占卜吉凶。其他双排圆穴由此衍出。

六是具茨山岩画中的方格网,可能是黄帝王朝发明的井田制。(图六)黄帝时代在农业生产上最大的发明是创造以井田制为基础的农业生产体制。唐代杜佑《通典·食货》中说:“昔黄帝始经土设井,以塞争端;立步制亩,以防不足。使八家为井,井开四道,而分八宅,凿井于中。”还说井田制肇于黄帝,成于大禹,备于周,坏于秦。这种经济体制在历史上存活近3000年。具茨山岩画中的方形线条数量不等,但都是由此演化而来。这种井田制产生了黄帝的兵制八阵图,又是尧时发展的围棋以及象棋等。

图六 具茨山方格网岩画

图七 方域志灌沟北斗形凹穴岩画

七是具茨山岩画中的七个凹穴,可能是黄帝时代的北斗七星。(图七)汉代《纬书集成·河图握矩记》中说:“黄帝名轩,北斗黄神之精,母地祗之女附宝,之郊野,大电绕斗,枢星耀,感附宝,生轩,胸文曰,黄帝子。”王世贞的《纲鉴会纂·有熊氏黄帝》中说:“昔少典娶于有虫氏女曰附宝者,祈于野,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有孕,二十四月生帝于轩辕之丘。轩辕丘在开封府新郑县(今新郑市)。”这种七凹穴当是黄帝时代的天文学,是北斗七星图。

以上只是一些猜想、推测。推测也是一种认识事物的方法,未必都科学,但它是认识事物不可或缺的手段。

四、具茨山三位一体文化彰显中华文明起源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始祖。国学大师钱穆在《黄帝的故事》中称,黄帝是中华民族第一伟人,是中华文明的第一座基石。对于今河南新郑是黄帝故里古都,是中华文明之源,我曾以五个特征为证,即史有明载、地有确迹、代有所传、物有所证、世所认同。这五个特征也可概括为具茨山文化。具茨山文化是三位一体文化,即历史文化、考古学文化和岩画文化。这三大文化在全国的黄帝文化中具有唯一性和垄断性。

一是历史文化。这里所说的历史文化,是指文字记载的黄帝文化。历代文献记载河南新郑是有熊氏之国、少典氏之国,黄帝生于轩辕丘、都于有熊。这其中的“有熊”“少典”具有唯一性,2000多年史无二说。其中的轩辕丘虽然《山海经》中说昆仑山上有轩辕丘,《水经注》中说甘肃天水有轩辕谷,但古今史家绝大多数认同新郑的轩辕丘。由于轩辕丘在今河南新郑,引发地名、物名、人名以轩辕之名为名,如陆应阳在《广舆记》中称新郑为轩辕丘,称黄帝祠为轩辕故里祠,称新郑人为“轩辕故里人”,这在全国唯新郑所独有。在全国与黄帝相关的古代碑刻中,唯独新郑碑刻记述新郑是有熊国、轩辕丘、黄帝故都。

二是考古学文化。新郑具茨山一带有43处裴李岗文化遗址和仰韶文化遗址。唐户遗址面积达140多万平方米,其中反映黄帝父族少典氏文化的裴李岗文化遗存面积达30多万平方米,发掘房屋62座;其中反映黄帝文化的仰韶文化遗存面积达40多万平方米,发现有近似现代水泥的高规格建筑。

三是具茨山岩画文化。在具茨山发现2800多幅岩画,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它是新石器时代的岩画,是少典和黄帝文化的重要物证。

这种三位一体文化出自今河南新郑具茨山一带,足见具茨山一带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发祥地。

注释:

[1]刘文学:《黄帝故里志·卷十·黄帝与臣属活动遗址与纪念古迹》,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年。

[2]刘文学:《黄帝传说故事》,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

[3]焦延寿:《焦氏易林·卷一》,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编《炎黄汇典·史籍卷》,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

[4]罗泌:《路史·禅通记》,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编《炎黄汇典·史籍卷》,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

[5]臧励和等:《中国人名大辞典·姓氏考略》,商务印书馆,1921年。

[6]杨复峻:《中华始祖太昊伏羲》,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年。

[7]司马迁:《史记·周本纪》(插图版),万卷出版公司,2008年。

[8]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编《炎黄汇典·考古卷》,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

[9]马世之:《试析炎黄文化发祥地》,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编《炎黄汇典·史籍卷》,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

[10]刘文学:《黄帝故里志·卷八·文化》,中州古籍出社,2007年。

[11]刘文学:《黄帝故里志·卷七·军事》,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年。

[12]新郑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新郑县·卷十三·人物》(清乾隆四十一年),1997年。

(作者单位 河南省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

[责任编辑 赵建春]

猜你喜欢
轩辕岩画黄帝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清华简”又爆“猛料”蚩尤竟是黄帝之子
论中医文化的守正与创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帝内针为例
观岩画
帝王之星 ——轩辕十四
风起轩辕——联通五千年民族血脉
轩辕柏之歌
涿鹿黄帝泉(外三首)
阴山岩画
写实与抽象:金沙江岩画考古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