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啸宇
【摘要】 目的 探讨苯那普利联合胺碘酮治疗冠心病慢性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 44例冠心病慢性阵发性房颤患者, 依据入院编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2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胺碘酮,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用苯那普利。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 观察组显效率为54.55%, 总有效率为90.91%, 均高于对照组的22.73%、63.6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左房内径明显未发生明显改变, 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同时观察组有1例转化为永久性房颤, 对照组6例转化为永久性房颤,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上在治疗冠心病慢性阵发性房颤时, 可以采用苯那普利联合胺碘酮的治疗方法, 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 应当在临床上予以大力推广。
【关键词】 苯那普利;胺碘酮;冠心病慢性阵发性房颤;临床观察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2.076
冠心病阵发性房颤在临床上较为多发, 在患者发病之时房颤能够引起心绞痛, 并且会造成心功能不全并由此引发各类严重的并发症状, 直至最终转化为永久性房颤, 促使脑卒中的发病率升高[1]。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苯那普利联合胺碘酮治疗冠心病慢性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 选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慢性阵发性房颤患者共44例, 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 其中观察组患者在接受联合用药治疗后, 取得了十分满意的临床疗效,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慢性阵发性房颤患者44例为研究对象, 均经门诊询问及心电图检查, 确诊为冠心病慢性阵发性房颤。将患者依据入院编号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22例。
其中观察组男13例, 女9例, 年龄55~78岁, 平均年龄(62.32±5.46)岁, 病程5~12个月, 平均病程(7.12±3.65)个月, 同时合并有高血压者14例, 糖尿病者3例;对照组男14例,
女8例, 年龄54~77岁, 平均年龄(62.15±5.86)岁, 病程6~12个月, 平均病程(7.36±3.24)个月, 同时合并有高血压者13例, 糖尿病者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胺碘酮治疗, 550 mg/d口服, 在连续服用1周后降低至200 mg/d予以维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用苯那普利治疗, 15~20 mg/d口服, 在患者服药期间定期进行随访复查, 复查项目包含心电图、心脏彩超等, 依据患者的实际病情状况予以药物剂量适当的调整[2]。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3] 显效:各项临床表征显著改善, 发作次数与持续时间明显>80%;有效:各项临床表征有所改善, 发作次数与持续时间降低>50%;无效:未达到前两项标准, 甚至是病情加重转化为永久性房颤者。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左房内径男28~32 mm;女19~33 mm。>35 mm即为异常。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后, 观察组显效率为54.55%, 总有效率为90.91%, 均高于对照组的22.73%、63.64%,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左房内径治疗前后大小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左房内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左房内径明显未发生明显改变, 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同时观察组有1例转化为永久性房颤, 对照组有6例转化为永久性房颤,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 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 常常被称为“冠心病”。但是冠心病的范围可能更广泛, 还包括炎症、栓塞等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临床上在治疗冠心病慢性阵发性房颤时, 通常会选用胺碘酮治疗, 这种传统常用的控制房颤药物能够显著的抑制心律失常, 而且不存在明显的负性肌力[4]。根据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并不会增加患者的治疗死亡率, 但是其确实也存在一些显著的缺点, 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便是伴随着患者病程的发展, 实际的应用效果会表现出明显的下降情况[5]。近些年来大量的临床研究均表明, 新房结构的重新构建往往在房颤症状的出现, 以及后期的发展过程当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有病理学家指出, 心房之间的间质纤维化是导致新房结构重新构建其中最为重要的体现[6]。房产患者的心房纤维组织容量在持续上升之后, 其中Ⅰ、Ⅲ型的胶原表达也会随之上升, 在房颤症状发生之时患者的心房肾素、血管紧张素以及醛固酮等相继发生作用, 伴随着这一发展进程同时进行的是转换酶的活性升高[7], 其中Ⅱ型血管紧张素能够加强Ⅰ、Ⅲ型胶原的生成, 这也便证实了RASS系统在整个房颤发作的过程当中, 起到了重要的衔接作用[8]。
胺碘酮的长期使用会造成患者左房内径的显著增大, 而若将其同苯那普利联合应用则能够显著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 这在预防患者的房颤发作转化为永久性房颤方面,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价值[9]。苯那普利能够显著提高对心房的抑制作用, 避免心房结构重新构建。因而在冠心病的防治中, 若能够在传统的胺碘酮治疗基础上增用苯那普利治疗, 使两者能够发挥出优势互补的作用, 以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 并避免患者的房产发作转化为永久性房颤, 这对于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0]。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临床治疗效果方面, 显效率为54.55%, 总有效率为90.91%, 均高于对照组的22.73%、63.64%, 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治疗前后的左房内径未发生明显改变, 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左房内径明显增大, 同时观察组有1例转化为永久性房颤, 对照组有6例转化为永久性房颤, 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临床上在治疗冠心病慢性阵发性房颤时, 可以采用苯那普利联合胺碘酮的治疗方法, 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 对于提高治疗效果, 增强预后质量均发挥了十分满意的作用, 应当在临床上予以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戚文航. 中国部分地区心房颤动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3, 31(12):913-916.
[2] 刘志高, 刘浩. 80岁以上老年阵发性心房纤颤的临床分析. 中国急救医学, 2002, 22(6):346-347.
[3] 程孝惠, 戴玲, 潘学英. 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 护理学杂志, 2007, 22(15):30-31.
[4] 李晶, 李彪, 王晖, 等. 老年男性心房颤动与冠心病相关性分析.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06, 25(11):849-851.
[5] 田临芳. 心房颤动住院患者187例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 9(12):1439-1441.
[6] 辛列棠, 刘炜, 刘斌, 等. 阵发性房颤54例临床分析. 实用医技杂志, 2008, 15(5):666-668.
[7] 王立明, 孙宏侠, 汪云春, 等. 老年冠心病患者心房颤动的长期临床观察.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1, 29(3):30-31.
[8] 吕凤珍. 胺碘酮与苯那普利联合治疗对阵发性房颤复发率等的影响.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2009, 19(4):546-548.
[9] 白巧俊. 苯那普利与胺碘酮联用预防老年阵发性心房纤颤复发的临床观察. 医学研究杂志, 2005, 34(2):72.
[10] 任亚丽, 徐济良, 虞珏, 等. 苯那普利与厄贝沙坦对心衰大鼠心肌胶原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15(7):1009-1014.
[收稿日期:2016-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