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发友
【摘要】 目的 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CT扫描、常规核磁共振成像(MRI)扫描及DWI扫描, 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 就其检测结果展开分析。结果 经临床追踪随访及影像复查确诊, 120例患者中, 48例为超急性期脑梗死、60例为急性期脑梗死、12例为亚急性期脑梗死。120例患者中共检出病灶144个, 其中新发病灶105个, 合并慢性期梗死病灶39个。经CT扫描检出率为65.83%, MRI检出率为73.33%, DWI检出率99.17%, DWI检出率显著高于CT扫描和MRI检查,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可行磁共振DWI检查, 能够准确的检出患者病灶情况, 诊断患者疾病情况,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急性脑梗死;检出率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2.015
脑梗死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 是由于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突然减少导致该血管脑组织缺血、缺氧造成脑组织坏死软化, 临床症状分为主观症状、脑神经症状及躯体症状。CT和MRI检查是目前临床上用于诊断和判断脑梗死的主要手段, 但针对急性期脑梗死同时合并有其他疾病的患者检测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 磁共振DWI就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1]。本次研究就本院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分别行CT扫描、MRI检查及DWI检查, 就其诊断情况展开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5月~2016年2月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急诊、神经内科门诊检查, 并符合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断标准。120例患者中男64例, 女56例, 年龄56~75岁, 平均年龄(65.5±6.5)岁。其中经临床追踪随访及影像复查确诊, 120例患者中, 48例为超急性期脑梗死、60例为急性期脑梗死、12例为亚急性期脑梗死。120例患者中共检出病灶144个, 其中新发病灶105个, 合并慢性期梗死病灶39个。①主观症状: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及感觉性失语重则昏迷。②脑神经症状: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性麻痹如饮水呛咳和吞咽困难。③躯体症状:肢体偏瘫或轻度偏瘫、偏身感觉减退、肢体无力、步态不稳等[2]。排除意识障碍、不签署同意书的患者。
1. 2 方法
1. 2. 1 MRI检查 采用苏州朗润生产的Lonwin Medical SuperVan 1.5T MR成像仪进行扫描, 所有患者均行横轴位SE序列, T加权图像TR/TE = 400 ms/30 ms, T加权图像TR/TE= 4000 ms/325 ms, 成像T1WI、T2WI、DWI, 同时行冠状位SE序列, 设置扫描厚度为5 mm, 层间距为1 mm, 扫描层数为15~20层[3]。
1. 2. 2 CT扫描 采用东软螺旋CT机检查, 行常规头颅急诊CT平扫检查, 设置层厚层距为8 mm, 采用130 kV电压, 电流40 mAs, 连续扫描15层[4]。
1. 2. 3 DWI扫描 采用苏州朗润生产的Lonwin Medical SuperVan 1.5T MR高场强超导磁共振成像仪。并采用单词单次激发EPI脉冲序列, TR/TE=3940 ms/98 ms, 设置层厚为5 mm, 层距为1.5 mm。弥散敏感系数b数值为0、500、1000 s/mm2, BW:1260 Hz[5]。所有患者均由同一组医师及影像诊断师对病例影像检查情况做出诊断。
1. 3 观察指标及梗死分期标准 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症状, 并就患者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在6 h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为6~24 h内;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为24 h~14 d。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CT扫描结果 经CT扫描检出率65.83%(79/120)。CT检查大面积超急性期梗死除可见一侧脑沟稍变浅外, 无明显密度变化。超急性期小梗死灶CT无阳性发现。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见脑沟变浅, 梗死区部分呈稍低密度影。24 h后亚性急性期梗死呈现出大片状低密度阴影, 多为脑叶或跨脑叶分布, 脑组织损害范围较大;部分患者在原有的低密度梗死灶内可见点状斑片状、换装条索状的混杂密度影, 合并慢性梗死的患者CT表现为更低密度影表现。
2. 2 MRI扫描结果 MRI检出率为73.33%(88/120)。超急性期患者T1WI和T2WI均显示正常, FLAIR显示缺血区轻微高信号。急性期患者表现为T1WI稍低信号, T2WI 稍高信号, FLAIR序列高信号。
2. 3 DWI检查结果 DWI检出率为99.17%(119/120)。除1例患者为发病1.5 h的超急性期梗死无阳性发现外, 其他超急性期患者DWI呈稍高信号或高信号, 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图像显示低信号。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表现为DWI高信号, 所显示明显比FLAIR、T2WI范围大、且更为清晰。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DWI检出率99.17%显著高于CT扫描65.83%和MRI检查73.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DWI的基本原理:扩散是指水分子微观随机热运动, 即布朗运动;扩散加权成像是在SE序列180°脉冲两侧对称加入扩散敏感梯度磁场。对于相对静止的水分子, 第一梯度脉冲所致的质子自旋去相位会被第二梯度脉冲再聚焦, 信号不降低;对运动(扩散强)的水分子第一梯度脉冲所致的质子去相位后离开了原来的位置, 不能被第2个梯度脉冲再聚焦, 信号降低[6]。b值称为扩散敏感系数, 是SE-EPI序列对扩散运动表现的敏感程度, b值越大, 扩散权重越大。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常用ADC来代替扩散系数D直接反映活体组织中分子的真实扩散特性, D值越大, 扩散的速率越大, 反之则变小[7]。DWI是目前唯一可以在活体进行水分子扩散测量和成像的无创性方法。
脑梗死的发病较急, 很多时候患者还伴有其他合并疾病, 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脑梗死不仅会影响患者肢体功能, 更可能影响其神经系统和认知功能障碍, 一旦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 则可继续引发多种问题。脑梗死患者多无前驱症状, 多表现为完全性的脑卒中, 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栓塞导致大面积脑梗死, 可发生严重脑水肿, 颅内压增高等情况。因其临床症状较为复杂, 导致其治疗时间较长[8]。脑梗死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随年龄而增加46岁后呈逐渐上升趋势, 有50%~70%患者遗留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给人类社会及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
有研究者提出, 血管闭塞在3~6 h以内恢复血流的情况下, 脑梗死挽救的几率较高, 当闭塞超过6 h后, 可能再次引起灌注损伤, 继而引发出血、脑水肿。一旦血管部分再通或完全再通会缩小梗死面积, 但血流的再灌溉常常会导致脑水肿情况加重, 因此诊断和治疗均存在一定的难度[9]。目前, 临床上针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主要包括CT扫描、MRI检查和DWI加权扫描。传统的CT扫描对于大部分的脑梗死患者需要在其发病后24 h才能够准确诊断, 清晰显示低密度病灶, 但对于急性期脑梗死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此时可行MRI成像检查, MRI的成像清晰, 对病变位置的敏感性较高。当发生脑梗死后, 血管长期闭塞, 再加高血糖、梗死区域酸中毒导致血管内皮损伤, 脑部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可清晰显示患者脑部大动脉的狭窄、闭塞情况, 显示出血栓形成的位置、程度及侧支循环的情况[10]。但MRI检查针对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检出率较低, 当病灶远端不充盈或充盈不良时, 检出效果较差。
本次研究选取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CT扫描、常规MRI扫描及DWI扫描, 结果显示, 经临床追踪随访及影像复查确诊, 120例患者中, 48例为超急性期脑梗死、60例为急性期脑梗死、12例为亚急性期脑梗死。120例患者中共检出病灶144个, 其中新发病灶105个, 合并慢性期梗死病灶39个。经CT扫描检出率为65.83%, MRI检出率为73.33%, DWI检出率为99.17%, DWI检出率显著高于CT扫描和MRI检查,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对超急性期脑梗死可行DWI成像检查来确诊。DWI采用EPI序列, 采集时间较短, 且能够自动呈现DWI和ADC图像, 有助于危重期患者配合检查, 再加上其无创、简单的优势, 对于诊断疾病情况, 帮助改善预后有很好的价值。
综上所述, 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可行磁共振DWI检查, 能够准确的检出患者病灶情况, 诊断患者疾病情况,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林亚南, 程敬亮, 张勇, 等.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评价交叉性小脑神经机能联系不能.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3, 24(5): 314-316.
[2] 崔保刚.磁共振弥散加权对脑干、小脑局灶性急性梗塞的诊断与临床价值.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5, 24(2):220-222, 226.
[3] 安永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诊断急性脑梗塞中的价值.中国农村卫生, 2015(3):76.
[4] 周婷, 白艳, 王刚, 等.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急性脑梗塞诊断中的应用体会.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5, 11(3):561-562.
[5] 普光宏.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塞的诊断价值.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 2014, 23(10):35-36.
[6] Chaves CJ, Silver B, Schlaug G, et al. Diffusion and perfusion weighted MRI pattemsin borderzone infarcts. Stroke, 2000, 31(5): 1090-1096.
[7] Rovira A, Rovira-Gols A, Pedraza S, et al. 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 in the acute phase of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 Am J Neuroradiol, 2002, 23(1):77-83.
[8] 汪有锦, 姚群立, 方芳, 等. 7.O T磁共振灌注和弥散加权成像的缺血半暗带实验研究.中华医学杂志, 2010, 90(25):1773-1777.
[9] 杨婷, 唐志, 吴召琪, 等. DWI联合1H-MRS检查在皮层弥漫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医学信息, 2015, 17(9):79.
[10] 闫玉敏.分析联合DWI和MRA在早期脑梗塞诊断中的价值.婚育与健康·实用诊疗, 2013, 28(12):36-39.
[收稿日期:2016-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