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江波+朱文杰+李雪梅
【摘要】 目的 探讨α1受体阻滞剂治疗男性神经原性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功能失调(NDS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00例NDSD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53例), 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治疗, 观察组给予α1受体阻滞剂(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间歇导尿(IC) 例数、膀胱剩余尿量(PVR)、泌尿生殖系困扰调查的6项短表 (UDI-6)、最大尿流率(Qmax)、最大尿流率时膀胱逼尿肌压力(Pdet.Qmax)、最大尿道闭合压力(MUCP)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12周后UDI-6、PVR、IC例数、Qmax、Pdet.Qmax、MUCP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89%)与对照组(4.26%)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DSD患者采用α1受体阻滞剂治疗, 能有效改善自身机体排尿障碍,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男性神经原性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功能失调;α1受体阻滞剂;安全性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1.0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urative effect and safety by α1 receptor blocker in the treatment of male neurogenic detrusor external urethral sphincter dysfunction (NDSD). Methods A total of 100 NDSD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47 cases) and observation group (53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placebo for treatment,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α1 receptor blocker (tamsulosin hydrochloride sustained release capsules) for treatment. Comparison was made on 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 (IC) cases, post-void residual volume (PVR), urogenital system distress investigation-6 short form (UDI-6), maximum flow rate (Qmax), bladder detrusor pressure at maximum flow rate (Pdet.Qmax), maximum urethral closure pressure (MUCP) and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all better UDI-6, PVR, IC cases, Qmax, Pdet.Qmax and MUCP after 12 weeks of treatment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observation group (1.89%) and the control group (4.26%) (P>0.05). Conclusion Implement of α1 receptor blocker treating NDSD patients shows effective improvement of urination disorder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This method is worth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 Male neurogenic detrusor external urethral sphincter dysfunction; α1 receptor blocker; Safety
NDSD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肾积液、肾功能不全、上尿路感染等病理生理变化, 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 严重疾病者可威胁生命安全[1]。本次研究探讨α1受体阻滞剂治疗NDSD的疗效和安全性,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100例NDSD患者, 纳入标准:经尿道学检查为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功能失调(DSD);患者均自愿接受自家间歇导尿;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尿道狭窄、急性泌尿系感染;伴有全身系统性疾病;患者及家属不签署研究同意书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年龄20~50岁、
平均年龄(29.2±7.1)岁;病程5~19个月、平均病程(12.25±
5.4)个月;脑血管意外21例、脊髓损伤26例。观察组年龄20~49岁、平均年龄(28.9±7.4)岁;病程6~20个月、平均病程(12.48±6.1)个月;脑血管意外26例、脊髓损伤27例。两组患者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口服安慰剂(模拟药物, 物理特性与试验药物基本相同, 不含试验药有效成份)治疗, 观察组给予患者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安斯泰来制药(中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00681)0.2 mg/次, 1次/d, 饭后口服治疗[2]。两组患者均治疗12周。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UDI-6、PVR、IC例数、尿动力学检查Qmax、Pdet.Qmax、MUCP, 并观察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对比 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对比,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对比 观察组治疗12周后各项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12周后各项指标与治疗前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2周后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 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出现1例(1.89%)尿路感染, 对照组出现2例(4.26%)尿路感染,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表现为体温>39℃(发热)、细菌菌落>105/ml, 本次实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用药无关, 依据尿培养结果采用敏感抗生素对症治疗后, 患者症状均缓解。
3 讨论
脑血管意外、脊髓损伤等神经系统损伤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尿道功能障碍, 从而出现一系列下尿路症状和并发症的发生[3-5]。其中DSD是指采用尿动力学检查显示排尿期膀胱逼尿肌收缩的同时尿道外括约肌表现为不自主收缩或者痉挛, 此现象会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此疾病的治疗原则为确保排尿期和储尿期膀胱逼尿肌压力在安全范围内, 在最大的程度下保护肾脏功能, 治疗目标为尽可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6-8]。
本次研究中对患者采用的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属于一种α1受体阻滞剂, 此药的主要作用机制为选择性的阻断患者前列腺中α1A肾上腺素受体, 同时具有松弛前列腺平滑肌的作用,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排尿困难等症状[9-11]。α1受体阻滞剂可以选择性的和α肾上腺受体结合, 并且可以在不减弱肾上腺素受体的情况下, 阻滞相应神经递质及药物和α受体结合, 从而达到抗肾上腺素的作用。α1肾上腺素能受体分布于膀胱颈、膀胱低、后尿道, α1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可以降低尿道前列腺与膀胱颈部的平滑肌张力, 从而将排尿期尿道不自主收缩引起的膀胱出口阻力减少, 最终达到改善患者排尿期膀胱逼尿肌压力的作用[12-15]。有相关文献[16]研究表明, 对患者采用α1受体阻滞剂后试验组NDSD患者IC次数、PVR、UDI-6、Qmax、Pdet.Qmax、MUCP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 表明α1受体阻滞剂能够降低患者排尿期膀胱逼尿肌压力, 改善患者的排尿障碍[17]。本次研究结果发现两组患者服药12周后观察组UDI-6从13.73分降至9.38分,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观察组Qmax在基线的基础上增加, PVR减少, 同时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用药无关, 依据尿培养结果采用敏感抗生素对症治疗后, 患者症状均缓解, 此结果表明α1受体阻滞剂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在治疗NDSD患者时, 安全性高, 不会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18-20]。本次研究中采用的安慰剂是一种模拟药物, 物理特性与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基本一致, 但是治疗有效成分上未含有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治疗成分, 因此对照组患者服用治疗后, 其各项数据虽然优于治疗前, 但是指标改善情况不佳。
综上所述, NDSD患者采用α1受体阻滞剂治疗, 能有效改善自身机体排尿障碍,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玉国, 孙巧, 王界成, 等. β1-受体阻滞剂对急性脑卒中患者感染和死亡风险的影响. 中国急救医学, 2015, 35(9):823-826.
[2] 周辉良, 袁华, 唐松喜, 等. 单用α1受体阻滞剂与加用M受体阻滞剂治疗BPH/OAB症状的对照研究.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12, 33(9):685-688.
[3] 李宛霞, 陶少宇. β1受体阻滞剂对脓毒症大鼠心肌损伤的影响. 中国急救医学, 2015, 35(7):577-579.
[4] 廖利民, 付光, 史文博, 等. 尿道括约肌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脊髓损伤患者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的临床观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6, 16(6):409-412.
[5] 崔心刚, 瞿创予, 徐丹枫, 等. 肉毒杆菌毒素尿道外括约肌注射联合巴氯芬口服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协同失调症.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7, 28(8):875-877.
[6] 陈晖, 蒋重和, 汤平, 等. α1受体阻滞剂治疗男性神经原性膀胱逼尿肌尿道外括约肌功能失调的临床研究.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2015, 14(6):376-379.
[7] 靖华芳, 廖利民, 付光, 等. 脊髓损伤患者上尿路功能损害的相关因素分析.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 46(4):544-547.
[8] 谷宝军, 刘峰, Zhongguang YANG, 等. κ-2阿片受体激动剂诱发大鼠膀胱括约肌和尿道外括约肌失协调.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9, 24(8):624-626.
[9] 敖丽娟, 左毅刚, 李咏梅,等. BTXA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的临床研究.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8, 23(5):391-394.
[10] 刘中庆, van Koeveringe GA, 田成功, 等. 糖尿病膀胱的尿动力学及病理学改变(附动物实验与临床观察).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5, 20(11):665-668.
[11] 周智华, 王亚伟, 应亮, 等. 尿流动力学在前列腺增生症诊断中的价值. 医用生物力学, 2010, 25(1):74-76.
[12] 鞠彦合, 廖利民, 李东, 等. 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像尿动力学研究. 中华外科杂志, 2008, 46(20):1525-1528.
[13] 邓军洪, 王良圣, 魏鸿蔼, 等. 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尿动力学诊断价值评估. 中国男科学杂志, 2002, 16(1):20-22.
[14] 赵继懋, 张玉海, 杜林栋. 神经原性膀胱逼尿肌超微结构的变化.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4, 25(10):682-685.
[15] 王诗波, 侯春林. 骶神经前根电刺激中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的治疗进展.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3, 24(5):355-356.
[16] 李龙坤, 宋波, 金锡御,等. 逼尿肌漏尿点压在神经原性排尿功能障碍上尿路损害评估中的意义.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2004, 25(4):271-273.
[17] 朱毅, 黄杰, 程洁, 等. 电针对T10水平脊髓全横断尿潴留大鼠逼尿肌及尿道外括约肌肌电活动的影响.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3, 28(2):124-128.
[18] 任吉忠, 徐丹枫, 郑军华, 等. 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尿动力学分析(附357例临床报告).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7, 28(1):107-108.
[19] 邓军洪, 王良圣, 姜粹平, 等. 245例前列腺增生患者尿流动力学的结果分析. 中国男科学杂志, 2000, 14(4):234-236.
[20] 陈燕. 膀胱尿道功能发育及尿失禁治疗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郑州大学, 2013.
[收稿日期:2016-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