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的困惑与对策探究

2016-08-19 03:28张爱芹白勇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困惑对策大学生

张爱芹+白勇

摘 要: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是高校开展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培养大学生的规划意识、掌握规划的方法、合理规划学习时间等至关重要。本文对我国高校生涯规划课程发展到现阶段出现的问题、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分析,并为课程今后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困惑;对策

20世纪90年代,职业生涯规划理念被引入我国,此后,高校通过比赛、讲座和课程等形式逐步开展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以下简称《教学要求》),要求“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现阶段作为高校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经过3年~ 5年的完善后全部过渡到必修课。”[1]随着对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大多数高校已得到较高普及。而且,随着快速发展的社会形势,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追求愈发强烈,他们更渴望尊重自己内心的需求,迫切地想要实现自我价值。由于自身的生活阅历和现实经验相对有限,大学生对自我关注和思考越多,他们就会感到更多的困惑和迷茫,对生涯规划教育的需求就更迫切。

在内外环境双重需求的刺激下,过去近十年时间,高校的生涯规划课程得到快速发展,其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得到较大完善,师资队伍获得大量的专业培训,成长迅速,专项研究层出不穷。但在快速发展的背后,研究者发现,在实际的教学开展过程中,高校的生涯规划课程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潜在的问题日益凸显,其进一步的发展受到制约,陷入了发展的困境和急需突破的“瓶颈期”。本文通过梳理当前我国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面临的困境,寻找问题的症结,探讨可能的原因,尝试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大学生生涯规划课程面临的困境

1.教学内容相对陈旧,知识点过于理论

长期以来,特质匹配论在早期的职业指导和后来的职业生涯规划研究领域都占据重要地位,贯穿整个生涯研究领域的发展进程。我国最早引入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以特质匹配论最被熟知,很多高校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大纲和一些教学活动也是在该理论基础上发展完善的[2][3],如在高校课堂中广为流行的霍兰德的兴趣岛活动和职业性格测试(MBTI),均是以相关理论为背景。但最近十几年,随着时代发展,不同群体的生涯观念呈现出新的特点,生涯规划理论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逐渐产生了新的理论体系,如生涯混沌理论,这些理论体现出当前时代现实的特点,为大学生的生涯问题和困惑提供了新的解释和解决思路,也为生涯规划课程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但当前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无论是课程体系,还是授课思路、课程设计大部分仍停留在特质论作理论背景的阶段。多年来,并没有随着生涯理论的发展进行整体更新,教学内容相对陈旧。而且,高校担任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教师参加的培训大多雷同,甚至不同学校授课课件都相似,大都以培训时的课件为模板,知识过于理论化,难以适应学生的实际需求。

2.课程设置参差不齐,教学评估缺少追踪调研

尽管按照《教学要求》的要求,现阶段高校的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已经到了必修课的阶段,但在很多高校并未实现,原因很多:首先,常见的是学校对大学生的生涯规划课程没有给予足够重视,政策落实不到位;也有一些学校表示,结合学校学科结构特点和人才培养战略,生涯教育已经融入专业教育过程,考虑学校特色和学生发展特点,将大学生生涯教育课程设为选修课。其次,生涯课程开设的时间安排,高校间差异也很大:一些学校是低年级开课[4],一些学校是在中高年级安排课程;一些学校是大一至大三、大四的“长战线”安排;另外一些学校是一学期系统讲授整体内容的“短、平、快”安排。最后,总体来看,不管是必修还是选修、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开课、全程教育还是短时间系统讲授,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即主要从学校管理和师资力量角度考虑课程安排,缺乏对学生特点和学生实际需求的足够重视。虽然,对于课程的教学效果已有很多研究,这些评估多是针对课程结束时的即时调研,得到的结果也很积极[4][5],但关于课程效果长期影响的追踪调研鲜有涉及。

3.课程覆盖群体有偏,研究生生涯教育严重缺失

据《201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很多“985工程”“211工程”高校,毕业研究生的数量已经超过本科生,但毕业本科生的主要去向是继续深造,而研究生才是主要就业群体。据北京师范大学的相关调查显示,研究生比本科生更多地关注于对自我的认知、就业方向的选择以及生涯目标,所以他们这些方面的困惑和迷茫也较多,对生涯教育的需求更加强烈。然而,当前高校的生涯规划课程主要面向本科生开设[6],面向研究生开课的高校屈指可数,这方面空白较大。另外,课程覆盖的多是有就业需求的学生,而不是真正有生涯规划需求的学生。

4.课程师资队伍匮乏,培训结构和体系有待完善

生涯规划课程的主要授课教师是高校辅导员和学校就业工作教师,他们的学科背景较为多元[7],虽有利于了解同专业学生情况,但其生涯规划相关理论知识略显不足;这支队伍人员流动相对频繁,新入职的年轻教师较多,课堂教学经验不足;有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希望授课水平有所突破;授课教师日常工作繁重,课程教学经常难以兼顾,造成实际能够授课的教师很少,师资不足的情况在很多高校制约了课程的发展。因此,教师队伍的培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但当前我国高校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培训内容结构相对单一,提供培训的机构相对集中,同一主题滚动式的培训模式,使得授课教师基本都参与了相同的培训,但却难以在短期内转化到实际课堂中。此外,当前社会和学界对高校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方式有很多批判声音,使得部分授课教师也遇到很多困惑和挑战。

5.授课形式在讲授与趣味间过于极端,课堂效果难延伸到课后endprint

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不像有些专业课程那样,有必须要记住的知识点,它更多是一门体验性的课程,因此需要在课堂上通过设计一些活动,既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又能介绍相关知识。但一些教师因为专业知识背景所限,不能看到活动最初的设计理念和背后依据的理论知识,无法对课堂活动进行较好的把控,要么纯粹是理论或活动的复述重现,变成讲授说教;要么将培训时了解到的一些活动和游戏进行粗浅的简化处理,为了活动而活动,没有讲解、分析,导致课堂过于游戏化,沦为活动课,启发性和思考性不足,常常出现学生“课上热闹闹,课后静悄悄”“课上很激动,课下全不动”的情况,而生涯教育正是需要通过学生课后的不断反思、总结、体验、探索而实现。如果学生缺少课后这些环节,仅靠教师课堂有限的讲解,效果微乎其微。

生涯规划课程的对策建议

1.生涯规划课程需要得到多方重视才能更好完善

虽然各高校开设生涯规划课程已经多年,但质量和效果参差不齐,其中原因很多,但课程是否得到学校各方足够重视,却是导致教育效果是否理想的重要原因。若高校重视生涯规划课程,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安排、制度体系就能得到保障;若任课教师重视课程,就会主动深入学习,对课程活动、课程内容、课程效果等方方面面付出更多的努力,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将深奥的专业理论通过精巧的活动设计深入浅出地介绍,任课教师是生涯规划教育是否得到有效落实完善、课程是否吸引学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样,学生对课程的重视也至关重要:学生要从生涯规划教育中解答疑惑、获得成长,光提出需求是不够的,更多地需要积极参与、敢于尝试,自我反省,才能蜕变成长。

2.让更多的社会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在大学课堂中发挥更大价值

大学生普及性的生涯规划课与专业学生学习的生涯规划课程不同,前者更关注在学习中通过理论学习、活动参与,不断体验、反思,探索未来方向,规划生活学习,注重学生个人成长。按照《教学要求》的精神,职业探索是其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如果有社会资源充分整合进来,让专业机构或公司企业不仅参与高校生涯规划方面的师资培训,也可尝试参与课堂教学部分主题或活动,如观察某职业一段时间的“影子行动”,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和感受。同时,也可以邀请职场人士参与学生的生涯规划指导,丰富学生的社会认知。

在当前“互联网+”时代,要充分利用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服务于大学课堂,将慕课(MOOCs)等一些在线课程资源与实际课堂教学有效结合,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开发网上教学授课系统,将部分教学任务,如作业修改、成长记录、答疑等信息化,提高了效率,这既能部分缓解高校课程师资队伍人员紧张的情况,也对督促任课教师打开视野、提高业务水平大有裨益。

3.优质的课程群和丰富的课外活动有效结合,支撑起高校的生涯规划教育

当前,一些人批评高校的生涯规划课程效果有限,学生的规划意识和能力没有得到及时有效提升,于是认为没有必要开课或者选课。这种说法是将大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寄希望于一门课程来实现,对课程赋予很高的期望,这对需要通过“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影响学生的生涯教育而言,未免过于苛刻。完善的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需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效结合:第一课堂有多门相关主题的课程群,第二课堂有大量统筹设计的丰富课外活动,通过沙龙、比赛、游戏、团体、讲座、展示、拓展、交流等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关注当下、思考未来、积极尝试、大胆追求、脚踏实地、发展成长。所以,要求一门生涯规划课程本身承担起大学生生涯教育的功能,而且要在短期内看到成效,可谓强求。

4.生涯规划教育需融入专业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的人才培养

在很多高校,大学生普及性的生涯规划课程已经开设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课程的发展也容易陷入重复讲授的“瓶颈”阶段,导致倦怠感出现。未来要想突破成长,方向之一就是将生涯规划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将相对浅显宽泛的普及教育精分专题,与专业教育结合进行深入探讨。当下的专业方向学习需要与未来成长相联系,而未来的发展与当下的专业学习也密不可分。因此,将生涯规划教育融入专业学习和学科建设中,融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是其发展和突破的重要契机与方向。

尽管生涯规划课程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在高校开展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却毋庸置疑,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对自己一生发展的总体规划,要想发挥潜能实现自我,必须做好生涯规划[8]。在第四次创业浪潮到来之际,在全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是未来高科技创业和高质量创业的主力军,创业将成为大学生去向选择的重要路径,但较其他就业去向的选择,创业的风险和成本更高,这就要求大学生能更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恰当规划当下和未来的路径选择,制订既能“脚踏实地”又能“仰望星空”的行动计划,有胸怀家国的人生梦想。要让学生作出符合个人情况的选择,挖掘自我的创业潜能,实现未来的职业理想,高校的生涯规划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而课程作为开展教育工作的重要平台和形式,其职能仍不容小觑,但如何让课程在大学生的生涯教育方面充分发挥作用,仍需要结合社会发展、高校特色、学生特点等开展充分的调研。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办公厅.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Z].2007.

[2] 赵慧娟.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高教论坛,2006(2):61-63.

[3] 朱华珍,胡静.高校生涯规划课程设计的问题与解决思路[J].思想理论教育,2015(2):87-90.

[4]汤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课程的效果评估—以南京师范大学为例[J].学理论,2015(20):165-167.

[5] 朱广跃.以生涯规划课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研与思考[J].高校辅导员,2015(1):66-70.

[6] 李晓军,许鹏奎.大学生职业规划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对策—以甘肃某高校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2):59-63.

[7] 乔志宏,蒋盈杨等.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3(6):107-110.

[8] 于东江.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和措施[J].教育与职业,2010(2): 72-74.

{作者单位: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北京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陈 栓]endprint

猜你喜欢
困惑对策大学生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大学生之歌
小学国学教育之我见
达赖的“困惑”与解惑之道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