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波
成语故事:开卷有益
【追根溯源】
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文儒》:宋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文本解读】
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命文臣李防等人编写《太平总类》。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书共一千卷。
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遂更名为《太平御览》。
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部巨著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一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去劝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度劳神。可是,宋太宗却回答说:“我很喜欢读书,从书中常常能得到乐趣,多看些书,总会有益处,况且我并不觉得劳神。”于是,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忙耽误了,他也要抽空补上,并常常对左右的人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
后来,“开卷有益”便成了成语,形容只要打开书本读书,总会有益处。常用于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就会有得益。
【名家运用】
在一个文化不发达的国家,被印刷过的白纸黑字曾经是令人仰望的符咒,因此,读书很可能成为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不管什么时候,在写字桌前坐下,扭亮台灯,翻开书本,似乎都在营造斯文,逼近神圣。这种误会,制造了无以数计抛掷生命的游戏,而自己和旁人还十分安慰。为此,一些真正把书读通了的人总是反对“开卷有益”的说法,主张由学者们给社会开出一些大大小小的书目,以防在阅读领域里价值系统的迷乱。我赞成这种做法,但这种做法带有常规启蒙性质,主要适合正在求学的年轻人。对于中年人来说,生命已经自立,阅读也就成了自身与阅读对象的一种“能量交换”,选择的重任主要是靠自己来完成了。因此,自设禁区,其实是成熟的表现。(余秋雨《书海茫茫》)
【学生运用示例】
当读书无用的论调充斥在我们的周围,当知识无力的感慨影响我们的思维,这时,我们应该保持冷静的头脑,让自己静下心来,到书中去寻找生命的哲理。“开卷有益”的说法永远不能被弃掷,没有前人经验的提示,我们就会犯很多的错误;没有书中知识的启发,我们就会走很多的弯路。想当年宋太宗正是因为每天坚持读三卷书,才积累了治国的经验,从而让整个王朝展示出一派生机。闲暇时,打开书本,你会发现,世界原来如此精彩。
成语故事:焚膏继晷
【追根溯源】
唐·韩愈《昌黎集·一二·进学解》
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元。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于业可谓勤矣……”
【文本解读】
韩愈年少时便中进士第,但因个性不适官场,一辈子在仕途中浮沉不定,颇有失志之感,《进学解》这篇作品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写成。
文中叙述国子先生(韩愈自称,因曾十载之间,浮沉于国子博士之职)训诲他的学生说:“你们要勤奋努力的学习,才能有成就。学问和品德都好,未来也不怕被埋没。”话都还没说完,就有一位学生质疑说:“老师,您不要骗我们了!这么久以来,我看您已是精通六艺,每天仍是手不释卷,连夜晚都点灯接着白天来读书。结果呢?只因思想不符合当政者,便遭当权者排挤,不被重用,以致生活困苦不堪。您自己有这样的遭遇,居然还要我们专心做学问!”
韩愈藉老师与学生之口,一方面讥讽为政者不能善用人才,一方面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失落。
“焚膏继晷”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形容夜以继日地勤读不怠。后亦用来形容不眠不休地工作或活动。
【名家运用】
“天资”,我本来想用“天才”,但天才是个稀见现象,其中不少是“偏才”,所以我弃而不用,改用“天资”,大家一看就明白。这个公式实在是过分简单化了,但其中的含义是清楚的。搞得太繁琐,反而不容易说清楚。
谈到天资,首先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天资是不相同的,这是一个事实,谁也否定不掉。十年浩劫中,自命天才的人居然大批天才。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至今不解。到了今天,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颇不稀见,我除了羡慕这些人“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不敢赞一词。对于自己的天资,我看,还是客观一点好,实事求是一点好。
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事理至明,无待饶舌。(季羡林《成功》)
【学生运用示例】
“只有爱你所做的,你才会成就伟大的事情。如果你没有找到自己所爱的,继续找,别停下来。”这是乔布斯告诉我们的成功经验。没有人知道这个工作狂一天可以埋头在程序里多长时间,但任何人都能够看到他创造的一个个耀眼的苹果。他为自己设定了一个又一个目标,而在享受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他又能够积极地调整自己的状态,并以最大的热情去探索,去开拓,最终向全世界绽放出最灿烂的微笑。他的成功,让我们想到古人焚膏继晷的勤奋,让我们想到今人坚持不懈的追求。是的,只要不断探索,谁的生命都能展示精彩魅力。
(编辑:李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