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在脑血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16-08-18 08:45秦本炅
河南医学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脑血栓类药物阿司匹林

秦本炅

(南阳市卧龙区第一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河南 南阳 473000)



他汀类药物在脑血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秦本炅

(南阳市卧龙区第一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河南 南阳473000)

目的评析他汀类药物在脑血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南阳市卧龙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脑血栓患者78例,依据就诊序号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仅单纯应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追加他汀类药物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面积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颈动脉斑块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颈动脉斑块面积均较治疗前缩小,且观察组的缩小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他汀类药物辅助治疗脑血栓效果确切,对改善患者预后与生活质量意义重大,值得临床普及应用。

他汀类药物;阿司匹林;脑血栓

脑血栓是临床十分常见的脑部血管病变,动脉粥样硬化在其发生、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脑血栓患者的脑部血管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或堵塞,血液流速降低甚至中断,进而使得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引发诸多神经功能受损症状[1]。伴随老龄人口比重的增加与现代人生活饮食的改变,脑血栓的患病率越来越高,因其预后较差成为临床防治工作的重点。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南阳市卧龙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脑血栓患者78例,均经头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且伴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排除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异常,合并脑出血、急性脑梗死、脑瘤及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对所用药品过敏,无法配合完成治疗。其中男45例,女33例,年龄39~74岁,平均(51.3±6.5)岁。依据就诊序号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入组后均接受吸氧、抗感染、营养神经、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降低颅内压等常规治疗,同时配合低盐饮食。若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则给予对症处理。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予以阿司匹林治疗,口服75~100 mg/次,2次/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追加他汀类药物治疗,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次,1次/d。疗程6个月。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面积变化。

1.4评定标准 疗效评估分为4个等级,治愈:偏瘫、头痛等症状均完全消失,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区间在91%~100%之间,无病残;显著好转:偏瘫、头痛等症状均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46%~90%,病程程度在1~3级;好转:偏瘫、头痛等症状均有所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8%~45%;无好转:临床症状未见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8%以下[2]。

2 结果

2.1临床效果观察组治愈19例,显著好转11例,好转7例,无好转2例,总有效率为94.9%;对照组治愈13例,显著好转10例,好转5例,无好转11例,总有效率为71.8%。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颈动脉斑块面积两组治疗前颈动脉斑块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颈动脉斑块面积均较治疗前缩小,且观察组的缩小幅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面积对比±s,mm2)

3 讨论

脑血栓的病理机制较为复杂,而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引发脑血栓的一个很重要因素,当斑块形成后,血管管腔变得狭窄,血液流量减少,使血液中的有形成分黏附于血管内膜上而形成血栓[3-4]。此类患者早期表现以不同程度眩晕、偏瘫、复视等为主,若未能及时治疗对预后十分不利。

阿司匹林是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种药物,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其通过抑制核因子减少各种黏附分子与炎症介质的表达,进而发挥出较为理想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5];另一方面,对于已经形成的斑块,阿司匹林亦能发挥稳定斑块的作用。

研究发现,脂质代谢紊乱在引发动脉粥样硬化中起到十分重要作用。他汀类药物作为还原酶抑制剂的一种,其能有效抑制肝脏合成胆固醇的限速酶,使得细胞内羟甲戊酸的代谢途径被阻断,进而使得胆固醇合成减少[6];同时,此类药物还能抑制血管内皮的炎症反应,进而使得斑块稳定、内皮功能改善,起到抗血栓、保护神经功能的功效。临床上他汀类调脂药物较多,如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阿托伐他汀适用性较广,且具有耐受性好、价格低廉等优势,尤其适合在基层医院普及应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与颈动脉斑块面积减小幅度均优于对照组,表明应用他汀类药物辅助治疗脑血栓效果确切,对改善患者预后与生活质量意义重大,值得临床普及应用。

[1]王维华.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9):1173-1174.

[2]倪曙光.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临床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2015,28(27):251.

[3]赵金艳.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老年脑血栓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70):126.

[4]邓智勇.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3,19(25):30-31.

[5]史润霞,黄梅.脑血栓患者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24(12):22-23.

[6]郭秀武.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老年脑血栓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47):145-146.

R 743

10.3969/j.issn.1004-437X.2016.07.084

2016-03-14)

猜你喜欢
脑血栓类药物阿司匹林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分析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效果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
奥托格雷联合纤溶酶用于脑血栓治疗的疗效探究
渔用抗生素类药物(3)
睡前一杯水可以预防脑血栓吗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