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实施基于社区健康营造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的设想

2016-08-18 02:39邢中有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营造居民社区

杨 明,邢中有

我国实施基于社区健康营造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的设想

杨明1,邢中有2

在《“十三五”健康中国建设规划》即将出台,“健康中国”正式升级为国家战略之际,社区体育需要对其发展模式进行新的定位和选择,社区体育发展需要以促进“全民健康”和实现“健康中国梦”作为自身发展目标,由此实施基于社区健康营造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是大势所趋的结果。对社区健康营造这一概念进行阐述,同时借鉴发达国家及地区实施社区健康营造的经验启示,并经过逻辑分析、归纳和咨询专家,对基于社区健康营造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的概念进行分析。认为,基于社区健康营造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有多重特征,我国实施基于社区健康营造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的难点在于:制度设计滞后,以“健康”为中心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治理结构尚未形成,社区健康教育及体育健康教育缺乏,促成因素和强化因素存在欠缺。提出建立健全制度,实施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完善社区健康教育及体育健康教育,采取多种保障措施推进模式实施及其长效运行等,基于社区健康营造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的实施对策。

社区健康营造;社区体育;发展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和维护全民健康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民生领域中的主要发展目标,由此卫生部等职能部门开始进行相关的顶层设计。2008年,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正式颁布“健康中国2020”战略;2015年,《健康中国建设规划(2016—2020年)》编制工作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发轫实施;在当前国家卫生计生委依据党的十八大五中全会所作出的“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规划目标,开始着手研究编制《“十三五”健康中国建设规划》,标志着“健康中国”正式升级为国家战略。社区体育作为促进我国居民实现健康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在建设“健康中国”的进程中应当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由此也要求社区体育在建设“健康中国”的进程中对发展模式进行新的定位和选择,推行基于社区健康营造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显然是较为恰当的现实选择,能够促进“健康中国梦”的实现。

1 社区健康营造的概念

由于健康是人类自身生存及发展的基本要素,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而追求健康成为现代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及目标。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Alma-Ata宣言中指出,为使全球在2000年达到“Health for All”(全民健康)的目的,倡导世界各国能够依据各自情况修改健康政策、健康服务的方向,强化社区组织的功能,以创造有益健康的环境。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当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是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经研究证实与缺乏身体活动有密切关系的“运动不足症”型疾病[1]。有鉴于此,P.V. VAITKEVICIUS等[2]、S.JANE等[3]、R.PAZOKI等[4]国外学者进行运动介入社区的研究发现,运动确实能显着提升社区居民健康。故而,运动对于社区居民的健康而言,是一种方便可行、成本低、效果好的生活方式介入。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推动运动健康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健康营造(Community Health Development,CHD)就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如美国卫生教育暨福利部(U.S.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1979)在发表的《Healthy People:The Surgeon General's Report on Health Promotion and Disease Prevention》报告书中指出,以推动运动健康为主要内容之一的社区健康营造是开始于人们还是健康时,即能寻求社区发展与个人策略,以协助人们采取有助于维持及增进幸福安宁的生活型态。

本文对于世界卫生组织的《WHO Health Cities Project》,美国的《Healthy People:The Surgeon General's Report on Health Promotion and Disease Prevention》《Stanford Five-City Project》《Minnesota Heart Health Program》和《Healthy People 2010 Objectives for Improving Health》,日本的《Healthy Japan 21——national health promotion in the 21st century》,以及台湾地区的《社区健康营造计划》等有关社区健康营造的计划和战略文本,依据前述的研究目的进行反复阅读,寻找共同的类别或主题,并以宏观的角度将类别或主题与有关社区健康营造的实际现象加以对照、比较或诠释,认为所谓社区健康营造(Community Health Development,CHD)是指,经由评估、社会调查等方式,量身打造符合社区的介入方案,以社区体育、社区卫生保健等多重策略方式,经由教育、社区组织、健康策略等多种组织、方式与渠道,协助社区推动大众实现并维护健康的相关活动体系。

就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以及国内外社区健康营造计划、战略及实践所揭示的内容,本文认为,社区健康营造具有以下4个方面的特征。(1)创建公共卫生政策制度环境。社区健康营造作为一项围绕广大公民健康问题的系统工程,理应受到各级政府、各类非政府组织和广大公民的关注,各级政府制定出各项公共卫生政策后,除了卫生部门,也需要体育部门来加以实施,其目的在于促使社会多元主体关注和实施社区健康营造。(2)营造健康支持环境体系。为有效实施社区健康营造,必须对社区环境(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进行评估及改造,从而使社区居民获得一个颐养身心、康健祥和的健康环境。(3)推进实施各类社区健康行动。社区健康营造工作的立足点在于社区,必须充分动员社区多元主体的积极性,发掘社区的各类健康营造资源,积极制定和实施各类健康营造的策略和计划,帮助社区居民认识到自身的健康问题,并能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社区健康营造过程中面临的各项问题。(4)发展个人健康技能。社区健康营造提供各类健康信息以及健康教育活动,帮助社区居民学习、掌握提高居民健康的各类知识及包括体育运动在内的各项技能,以支持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如此,能使得居民更好地控制自身健康行为,保护促进健康的社区环境,使人们不断地学习健康知识与技能,以准备应对人生各个阶段可能出现的各种健康问题。

2 基于社区健康营造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的概念

本文依据社区健康营造的概念,并借鉴发达国家及地区实施社区健康营造的经验启示,经过逻辑分析、归纳和专家咨询,认为所谓基于社区健康营造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是指,在“健康中国”正式升级至国家战略的背景下,经由评估、社会调查等方式,量身打造符合社区居民健康状况的、以体育为主要内容的介入方案,通过体质健康监测、体育健康知识宣教、体育技能传授、运动处方介入等多重策略方式,经由社区体育组织、社区卫生组织、其他社区组织以及个人等多元主体,推动大众实现并维护健康的方式、方法和路径的统一体(见图1)。

图1 基于社区健康营造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示意图

基于社区健康营造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有着多重特征。(1)基于社区健康营造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是一种行动策略和具体实施计划,目的是促进并维护社区居民的健康,同时凝聚居民的健康意识、创造健康的生活环境、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而将此健康理念落实并扎根于社区文化之中,促使居民实现健康并能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该发展模式其实是一种改变及塑造社区的过程,经由健康教育、体育活动、卫生保健、组织、环境及规范的改变,促使社区居民的意识、行为及生活方式实现全面健康。(2)基于社区健康营造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整合了政治、经济、法律、卫生以及体育等多个部门的制度及健康资源,同时也对社区健康营造的资源筹集、组织、实施和评价等多个环节进行了有效的设计,从而能够最大程度地促进社区居民健康。该发展模式不仅是促进个人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社会与政府的民生责任及社会发展目标,为此必须动员个人及社会的力量,强化社区行动,调整资源应用方向,扩充健康促进的范围,才能创造有利健康的环境及养成居民健康的生活方式。换言之,基于社区健康营造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不仅是打造一个健康的社区,也包括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以及个人为创建健康社区所推行的各种措施和活动,而这些行动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促进(Promote)、保护(Protect)和维持(Preserve)该社区居民的身体、心理及社会3个层面的完全健康(All-round Health)。(3)基于社区健康营造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强调其实施的主体主要是社区居民。当前,健康被认定为个人生活方式与环境互动的产物,不再依赖于医师或医疗服务,因而社区居民有权利也有义务参与基于社区健康营造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的各项计划与执行过程之中,并强调居民个人、家庭和社区应该具有高度的自信心,对于自身健康能够履行应尽的责任。

3 我国实施基于社区健康营造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的难点

3.1制度设计滞后

对发达国家及地区的社区健康营造实践活动进行制度分析发现,有效推进社区健康营造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与之相比,我国实施基于社区健康营造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存在制度设计滞后的难点。1966年,联合国大会所通过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14条(一般性意见)要求,缔约国在其政治及法律制度中必须承认、保护公民的健康权,同时为实现公民的健康权最好制定和实施相关法律规定,颁布有关卫生政策及详细的实施计划方案[5]。(1)“健康中国2020”战略、《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集中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的价值观认识属于制度的顶层设计层面,目前这些顶层设计对于公民的健康权利以及体育权利缺乏明确的表述。类似于“健康中国”与“全民健身”发展战略的价值及总体发展目标,没有通过法律的形式加以固定下来,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则制定了《健康增进法》等相关法规,表明我国在制度的顶层设计方面仍处于初级阶段。(2)《健康中国建设规划(2016—2020年)》《“十三五”健康中国建设规划》《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属于制度的整体规划层面,虽然《健康中国2020》战略涵盖了10个具体目标和95个分目标,但与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2010年颁布的第4代健康公民计划——《健康公民2020:健康促进目标》所包含的42个健康领域、近600个健康目标相比[6],在目标的涵盖领域、数量、量化程度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3)社区体育以及社区体育的发展模式等属于制度的布局设计层面,是顶层设计“在地化”的基层实践。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FRIEDRICHAUGUST HAYEK认为,社区发展所涉及到的具体事务决策知识具有鲜明的分散性和地方性特征,由此决定有关社区居民健康有效而适当的治理模式应为一种“地方自治”模式,需要当地社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但目前,我国在布局设计层面仍然存在社会多元主体及社区居民参与不足的问题。就体育领域而言,在当前“管办不分”的体制之下,政府作为行政主体不管是办体育、管体育抑或养体育,事实上都存在行为实体与程序法律制度的缺失[5]。实施基于社区健康营造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需要政治、经济、法律、卫生以及体育等多个部门的协调、统筹及合作,但我国长期存在部门条块分割,对多部门的协调、统筹及合作形成硬性约束。当前,卫生等部门与体育部门行政级别相当,但行政资源与行政权威当量不一致的非均衡格局将会导致该发展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各部门、各领域的制度难以整合。综上,正是因为制度设计滞后,导致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缺乏相关行政程序限制及法律法规的硬性约束,政府部门对于健康以及体育资源的集权配置和部门分割领导导致社区体育服务缺乏多元主体供给,进而导致供给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不高、政府财政负担沉重等问题,由此本文认为,基于社区健康营造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若想成功实施,还需要有效的制度设计来加以支撑。

3.2以“健康”为中心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治理结构尚未形成

社区体育是公共体育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完全或部分的非排他性(Non excludability)和非竞争性(Nonrivalrous consumption),因而在性质上属于满足公众体育需求的公共物品或混合物品,由此需要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NGO)以及公民参与。(1)非政府组织理论认为,在公民社会中,由于非政府组织与公民具有高效率的信息沟通渠道和资源募集能力,因而能够及时响应公民的公共服务需求,成为供给公共物品的最佳机制。同时,由于非政府组织能够有效凝聚社区成员有关健康等共同的愿景及理想,整合社区成员的力量实施互助合作,一起努力达成共同的目标,并且提供社区居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且由于非政府组织成员重复性高,无形中增加了社会交流与互动的机会,由此使得社会交流和开放更为通畅。并且,非政府组织提供了更为便利和理性的舆情沟通渠道,即通过由下而上具有志愿基础的非政府组织,是解决逐渐扩大的社会健康问题最适当,也是最具效率的方式。(2)依据公民参与理论,在我国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下,应在民主自治的理念牵引下,打破旧有的政府是供给公共服务的唯一主体的思想观念束缚,认识到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甚至个人也可以是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主体。既存的各种迹象业已表明,自2008年我国开始推行“健康中国2020”战略,但既往政府对于推进建设以“健康”为中心的多元主体社会治理结构并不具备强烈的意志及企图心。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至十八大五中全则提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目标,由此“健康中国”正式升级为国家战略。从顶层设计层面,为我国社区体育发展指引出新的发展逻辑主线,构建政府、非政府组织、公民以“健康”为中心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治理结构由此具有了现实必要性及可行性,基于社区健康营造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将会有多元化社会治理结构的组织支撑。

3.3社区健康教育及体育健康教育缺乏

社区健康教育是将基层社区视为实施健康教育的基本单元,社区居民以及其他人群作为教育对象,为实现社区居民健康,有组织、有计划,并进行效果评估的健康教育活动及其过程[7]。由于社区健康教育能够发动并引导社区居民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素养及行为,积极关注自身、家庭和社区的健康问题,自觉参与社区健康营造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因而社区健康教育在发达国家的社区健康营造过程中处于首要地位。与之相比,我国居民的社区健康教育活动普及率及成效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根据我国首次居民健康素养调查的有关数据,当前仅有6.48%的被调查居民具备“健康素养”,6.93%具备“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14.97%具备“基本知识和理念素养”,20.39%具备促成健康的“基本技能素养”。本次调查结果还表明,健康素养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低龄及高龄人群健康素养水平较低等问题[8]。由此可以认为,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居民尚不具备基础的健康知识和健康理念,同时也缺乏基础的健康行为及技能,从而导致健康生活方式缺失。事实上,基于社区健康营造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能否有效实施受到倾向、促成以及强化等3类因素的影响,这3类因素存在因果链的内在联系。倾向因素是为体育健身行为产生提供理由或动因的先行首位因素,通过各类体育健身知识宣传、讲座、技能培训等体育健康知识教育活动,能够促使居民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健身观、健康及健身知识,并能学习和掌握体育技能,从而使居民产生出强烈的运动需求感,进而激发产生参与体育健身的动机。但当前在我国,仍然普遍存在居民体育健身知识贫乏且教育薄弱的问题,如我国《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有关数据揭示,当前我国群众的“健身”行为不一定导致“健康”的结果。其原因在于,当前我国社区体育参与者的健身科学化水平还较低,绝大多数参与者对于自身运动负荷的掌控尚停留在主观感觉及判断的层面,导致运动负荷普遍偏低,而且健身活动中缺乏力量和速度锻炼,未向科学健身及医务监督的层次及方向进行转变[9-15]。

3.4促成因素和强化因素方面存在欠缺

当前,实施基于社区健康营造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在促成及强化因素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促成因素是实施基于社区健康营造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所需的各类资源,包括理论资源、人力资源、场地设施资源、经费资源和活动资源等。当前,以上资源匮乏造成基于社区健康营造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难以实施。(1)社区健康营造,作为在发达国家及地区已实践运行多年的概念,在中国并未受到社会大众广泛关注及普遍接受,特别是学界对于这一概念的引入、中国化的解释和改造并不到位。由此,将社区健康营造的有关理论、理念及其方法引进并融入社区体育发展实践时,将会受到理论研究滞后的制约,如果推行实践必然会导致基层实践人士难以全面而正确地理解社区健康营造。(2)基于社区健康营造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实施成功与否,基层社区体育组织领导是关键因素,如果领导对基于社区健康营造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的功能与运作宗旨不清楚,仅单方面依赖政府补助经费及拨派的人力,并不整合周边资源共同参与基于社区健康营造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的建设工作,会造成人力资源、补助经费不能妥善运用。(3)体育系统部门与卫生系统部门,以及其他部门在实施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类资源的补偿应该具有哪些具体可行的标准,需要找哪些部门进行补偿或补贴目前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的指导。(4)虽然提倡志愿者无偿付出,但是有关政府部门人员以及专职人员的工作报酬和补贴如何进行支出,怎样计算工作量,给予什么样的工资标准,仍然缺乏相关标准。(5)基于社区健康营造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的实施需要有功能完备的管理体系,包括计划的有效管理、可靠的社区健康信息管理系统、沟通协调机制、有效的营销(公关)策略和人员绩效评估系统等。但就目前而言,我国尚未形成这样的管理体系。(6)持续的资源供给并对成效进行有效激励,是成功实施基于社区健康营造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的基础条件之一。但就目前而言,政府部门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政资源和政策资源投入均显不足,社会资源投入渠道不畅,如何形成一个政府、社会、居民多元主体参与的资源供给长效机制成为难题。

4 基于社区健康营造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的实施对策

4.1建立健全制度

针对“健康中国”已正式升级为国家战略的现实情况,可以借鉴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制定《健康增进法》等相关法规,维护公民应有的健康权,从而在制度的顶层设计层面为基于社区健康营造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的实施奠定制度基础。对于《健康中国建设规划(2016—2020年)》《“十三五”健康中国建设规划》和《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等制度的整体规划层面的规划文本,应在积极与社会各界沟通、广泛征求社会意见的基础之上,扩展和扩大目标的覆盖领域、数量及量化程度,并促进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在制度的布局设计层面,促进政府、当地社区多元主体参与治理,形成围绕“健康”为中心的“多元主体地方自治”格局。此外,也需要对现有制度进行有效整合,促进政治、经济、法律、卫生以及体育等多个部门的协调、统筹及合作,共同推进基于社区健康营造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的实施。

4.2实施多元主体参与机制

(1)由下而上全面推动。推进实施基于社区健康营造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必须以提高社区居民健康为发展目标,从居民个人做起,扩展至家庭、整个社区,向上推动。(2)以社会团体为对象作推动。社区的各类社会团体作为服务社区居民的民间组织,是推进实施基于社区健康营造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的重要主体之一,因而可以发动各类社会团体,特别是体育社团积极参与建设,且与各社会团体的联系紧密之后,可培养社会团体对健康议题的重视,进而主动地设计健康活动。(3)将活动主办权逐渐交给志愿者。社区体育中心或卫生服务站在基于社区健康营造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的推动初期,仍然扮演主导的角色,因为志愿者尚未培训完成,也不知该如何请志愿者去开展活动,渐渐地运作1~2年下来,活动策划、安排应交由志愿者去负责。(4)组织实施各类活动。社区体育工作推动者应了解社区体育工作成功的因素,与居民共同讨论、联合设计、联合服务。在基于社区健康营造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的过程中,社区居民既要扮演消费者,又要扮演服务提供者,因此社区居民的参与可以充分反映社区体育服务的质量,不论是活动的规划、服务的对象或是活动的策略,均要以社区居民为中心。

4.3完善社区健康教育及体育健康教育

基于社区健康营造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将如何向社区居民正确地传达健康、健身知识作为首要任务,从而使社区居民能够在正确的健康与健身知识指引下,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知晓怎样去做才能有效健身、实现健康。依据当前我国社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群文化水平较低、生活行为方式同质化程度较高的特点,建议以具有专业健身、健康知识的社区体育指导员和社区医务人员作为主要传播源,通过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方式对社区居民进行健身与健康知识传播。同时,需要结合当前我国社区信息网络建设以及“互联网+”的现实背景,可以通过构建网络化的在线健康管理系统进行健康教育传播。社区体育健康教育除了传播科学的锻炼、健身知识及技能之外,还应积极进行健康理念的传播,从而引导社区居民科学锻炼,进而形成健康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

4.4采取多种保障措施推进模式实施和长效运行

(1)必须了解社区资源,分析与制定社区健康问题的优先级,由社区居民最关心的问题着手,凝聚社区共识。同时需要了解影响社区决策的团体或个人力量,其沟通形式、领导方式与决策过程,如此才能正确的认知社区行动的行为模式,促进基于社区健康营造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有效实施。(2)开展细致而严密的调查,对社区体育健身体系的参与者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在获得大量真实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目前社区体育的规章制度,以适应基于社区健康营造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的实施需要。(3)实施有效干预活动。进行居民健康评估,社区体育指导员、社区医务人员通过国民体质监测和体检等活动获得社区居民体质健康状况的第一手数据与资料,依据国家以及各地相关体质检测标准进行有效评价和评估。建立居民健康档案,通过构建社区在线健康管理服务网上平台,在网上建立社区居民的电子健康档案,可通过人机对话技术和界面,完成有关社区居民健康状况的问卷调查以及量表分析,同时也可以将调查分析结果公布于网上平台,让每位社区居民能够时时掌握自身的健康状况。实施运动干预,在充分了解社区居民健康状况以及健康行为的基础之上,需要社区体育指导员、社区医务人员将适合居民自身状况的体育健康教育信息以及运动干预处方送达至居民,督促居民有效实施,并记录于健康档案,从而有利于检测效果。应大力重视激励机制的杠杆效用,建立符合现实情况的居民健身服务综合评价体系,在评价方式上积极进行改革,将原有的单一指标评价转化为综合指标,将注重数量成果导向型评价转变为质量成果导向型。

5 结论

在《“十三五”健康中国建设规划》即将出台,“健康中国”正式升级为国家战略之际,社区体育发展需要以促进“全民健康”和实现“健康中国梦”作为自身发展目标,由此实施基于社区健康营造的社区体育发展模式是大势所趋的结果。今后,政府以及学界需要对这一学术命题进行深入研究,同时也需要通过建立健全制度、实施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完善社区健康教育及体育健康教育、采取多种保障措施来推进该发展模式实施和长效运行,从而实现新形势下社区体育应有的功能及作用。

[1]孙飙.以身体活动为核心的学校“健康管理”模式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1):13-20.

[2]VAITKEVICIUS P V,EBERSOLD C,SHAA M S,et al.Effects of aerobic exercise training in community-based subjects aged 80 and older:a pilot study[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2002,50(12):2009-2013.

[3]JANE S,KEITH H,SANDRA D,et al.Exploring the feasibility of a community-based strength training program for older people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its impact on depressive symptoms[J].BMC Geriatrics,2006(6):18.

[4]PAZOKI R,NABIPOUR I,SEYEDNEZAMIN,et al.Effects of acommunity-based healthy heart program on increasing healthy women's physicalactivity: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guided by Community-based Participatory Research(CBPR)[J].BMC Public Health,2007(7):147-216.

[5]叶小兰.健康权视野下的体育公共服务探析:基于人权视角[J].体育与科学,2012,33(3):26-29.

[6]徐士韦,肖焕禹,谭小勇.体力活动:美国国家健康政策之要素——基于美国健康公民战略的考察[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1):25-30.

[7]林万顺.浅述社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作用[J].青岛医药卫生,2004 (2):154.

[8]张鑫华,王国祥.从“健康日本21计划”实施看日本社会国民健康的管理与服务[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40(9):19-23.

[9]田雨普.努力实现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J].体育科学,2010,29(3):3-8.

[10]薛明陆,刘一民,李新红.公民社会中新农村社区体育组织文化建设契机与策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5):45-47.

[11]王科飞,董顺波.中原经济区城乡社区体育现状及协调发展路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36-40.

[12]王芹.我国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4):22-26.

[13]刘同众,戴宏贵.日、美社区体育建设与管理的探究与启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3(4):397-401.

[14]胡科,范冬云.社区变迁与社区体育发展动向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4):385-391.

[15]孙高峰.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城市社区体育发展路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4):460-463.

Assumption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ese Community Sports Development Mode Based on Community HealthDevelopment

YANG Ming1,Xing Zhongyou2
(1.School of PE,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021,China;2.Dept.Of PE,Xuchang University,Xuchang 461000,China)

On the occasion that the 13th Five-Year Construction Plan for healthy Chinese will be implemented,“health China”upgraded to a national strategy,the community sports need to carry on the new localization and choice about its development mode,the development goals of community sports are promote the“Health for All”and“Dream of Health China”,the implementation of community sports development mode based on community health development is the result of the trend of the times.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oncept of community sports development mode based on community health development by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regions to implement community health development.And also through logical analysis,induction and expert consultation,considered that community sports development mode based on community health development have multiple characteristics,and the difficulties of implementation of community sports development mode based on community health development showed as follows:system design is lagging behind,and the social governance structure is not formed,the health education of community and physical education is lack,and the factors and strengthening factors are deficient.On this basis,this paper considers that in order to implementation of Chinese community sports development mode based on community health development should be improved the system design,the implementation of multi-subject participation mechanism,improved the community health education and physical education,and variety of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and operation.

community health development;community sports;developmental mode

G 80-05

A

1005-0000(2016)02-157-05

10.13297/j.cnki.issn1005-0000.2016.02.012

2015-10-24;

2016-01-01;录用日期:2016-01-05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3BTY009)

杨明(1977-),男,湖北武汉人,教授,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通信作者:邢中有(1972-),男,河南许昌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

1.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苏州215021;2.许昌学院体育学院,河南许昌461000。

猜你喜欢
营造居民社区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石器时代的居民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