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市江汉区取水楼小学 吴 英 戴 英
幸福地行走在仁爱教育之路上
■武汉市江汉区取水楼小学吴英戴英
江汉区取水楼小学把“用真爱和真知让学生获得幸福,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作为教育的理想追求,并由此创生出学校的“博学、博爱、向上、向善”的文化品格。怀着对教育信念和教育理想的向往,学校不断打造仁爱教育文化,这种爱体现在对每一个个体的充分尊重,更体现在校长和老师、老师和学生、学校和家长之间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心心相印的完美融合中。
文化是学校成长的土壤,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力。为每一位教师提供成长的平台,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让教者专其位,学者得其乐,居者享其安,这是我们全体师生的理想。为实现这一理想,学校逐渐形成了以“仁爱”为核心价值的办学理念,并构筑学校发展战略,设定培养目标,真正把仁爱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秉承仁爱文化,一脉相传,学校以仁爱之心,办平民教育,构建面向全体,关注差异,注重个性化发展,让教育飞进寻常百姓家的仁爱课堂。
课程文化,彰显“仁爱教育”之美
课堂是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的主阵地,课程则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教育价值取向。取水楼小学通过“仁爱课程”的构建和“仁爱课堂”的打造,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建立了“一文一武”两大特色课程。文,即写字课程。我校是武汉市写字试验校,我们认为小学生写得一手好字是小学教教育的责任和任务之一。武,即网球课程。我校以网球的启蒙学习、训练熏陶为突破口,培养自己的网球师资队伍,开设网球校本课程,编写教材,进行网球知识与技能的普及教学,组织“挥出精彩”的网球比赛,为创网球特色学校注入活力。
学校建立的“仁爱课堂”是顺学而导,顺学而教的课堂,老师们以导学案、组学案和练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训练为目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展示交流、乐于分享。
“三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了知识形成的过程,真正做到“心”的参与。仁爱课堂成为了师生洋溢生命激情、充分对话的展示台,学习过程成为了师生一同分享的精神之旅。
教师的幸福感源自教师感受职业的尊严、体验事业的成功。取水楼小学所追求并打造的仁爱教育,力图使教师获得职业幸福必备的师德、师能、师品。
2014年学校数学基地校申报成功,我们在做好学科基地校建设的各项基础性工作的同时,把“探索小学生数学练习有效性的研究”作为数学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在各级教学评优、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活动中,锻炼出一支以李亚平、李茜、贺云、郑辉、余静等老师为代表的数学教学骨干团队,成为了基地校建设的坚实力量。在这些骨干教师的引领下,取水楼小学形成了浓厚的数学教学研究氛围,“教师自学——专家引领——课堂践行”,老师们深深地感受到数学练习应该以趣味训练、体验成功、探索创新、自主选择为主。站在这样的高度,我们的老师遵循生活性和实践性、开放性和目标性、层次性和整体性、自主性和多元性相结合的原则,设计的数学练习深受学生喜爱。孩子们的知识在作业练习中不断升华,技能在作业练习中得以掌握,能力在作业练习中逐步形成,思维在作业练习中得到发展。
学校学科基地校建设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成为了教师生命历程中充满活力、富有诗意的一段重要经历,每位教师在勤奋中收获充实、在奉献中体验快乐、在集体中获得智慧、在团结中凝聚力量,在创新中实现理想,在时光的积淀中铺就了一条专业成长之路。
充满人文关怀的仁爱教育使取水楼小学的学生逐渐显现出知书达理的人文气质。如果说,我们的数学学科基地校的建设,给了教师一个自由成长、不断创造的空间,那它更是为学生点燃了智慧的火花,让灵动生命的茁壮成长成为了学科建设最大的回报。在我们的课堂内,数学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数学特色活动,形成了班班有特色、人人会学习的数学学习氛围。而课堂外,数学老师布置的开放性作业,更是提升着学生们的数学素养,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校园里,计算技巧比赛,提升着学生计算能力及数学思维能力;数学小报制作大赛,学生们梳理数学知识点,并针对典型试题进行归纳、总结;数学故事会及数学日记诵读,学生们讲述数学家刻苦钻研的小故事以及他们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趣事和感悟。在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学生们感受着老师的温情、沐浴着智慧的阳光、品味着学习数学的快乐。
《荀子·权修》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生之计莫如树人。”十年树木,年轮会记录下树木生命的长度;百年树人,取水楼小学全体教师愿通过努力,建设一所充溢着幸福味道的仁爱学校,让孩子拥有一个美好的梦想。相信每一个孩子闪耀的梦想,都会像太阳那样,照亮孩子们幸福前行之路。
责任编辑向保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