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红 王英蓉 谢燕芳 莫丽春 郑宛冰 周 率 代晓明
1.深圳市计划生育服务中心(518028);2.北京大学深圳医院;3.深圳市大鹏新区南澳办事处计划生育服务中心;4.深圳市武警医院
个性化避孕指导对提高瘢痕子宫重复人工流产妇女有效避孕率的效果
林秀红1王英蓉2*谢燕芳1莫丽春1郑宛冰1周 率3代晓明4
1.深圳市计划生育服务中心(518028);2.北京大学深圳医院;3.深圳市大鹏新区南澳办事处计划生育服务中心;4.深圳市武警医院
由于瘢痕子宫结构的改变,导致人工流产风险较大,且增加了术后子宫复旧不良、点滴出血及感染的几率,选择放置宫内节育器(IUD)避孕也受到一定限制;重复人工流产严重影响妇女生殖健康。积极落实有效的避孕措施,避免非意愿妊娠就显得格外重要。 本文观察个性化避孕指导对提高瘢痕子宫重复人工流产妇女有效避孕率的临床效果。
1.1 研究对象
将2013年1月~2014年4月到本单位门诊行人工流产术的重复人工流产瘢痕子宫妇女542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 年龄18~45岁;② 剖宫产后有人工流产史;③早期妊娠要求人工流产;④近期无生育计划要求避孕。排除标准:①妊娠合并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者;②稽留流产;③不配合者。
1.2 方法
采用交替分配入组,个性化指导组和常规指导组各350例。个性化指导组:①以一对一的形式讲解生理卫生知识、受孕过程和各种避孕方法,了解既往的避孕措施,分析发生非意愿妊娠的原因,说明人工流产的危害。②介绍各种避孕方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结合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推荐适宜的避孕方法;③讲解紧急避孕知识,指导必要时紧急避孕;告知免费领取避孕药具的途径。④ 人工流产后1、6、12个月通过电话、短信、在线咨询等形式进行随访,了解人工流产后月经恢复情况及避孕方法使用情况,通知参加生殖健康讲座。 常规指导组:了解既往避孕措施,进行常规的避孕知识教育,术后1、6、12个月进行电话随访了解避孕方法使用情况。比较两组术前、术后避孕方法使用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数据均录入计算机,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及方差齐,采用t检验,否则采用非参数检验。
2.1 一般情况
个性化指导组失访36例,常规指导组失访122例,最终个性化指导组314例,常规指导组228例进入数据分析。 两组对象年龄、孕次、产次 、末次人工流产与本次人工流产间隔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 术前采取避孕措施情况
术前个性化指导组与常规指导组避孕率分别为 47.1% (148/314) 、64.9%(148/228),见表2。
2.3 术后避孕情况
术后随访12个月时个性化指导组避孕率为93.6%(294/314),常规指导组避孕率为86.0%(196/228),个性化指导组避孕率高于常规指导组(χ2=8.949,P=0.003)。术前未避孕者在术后1、6、12个月的避孕率,在各随访时点个性化指导组避孕率高于常规指导组(P<0.01)。见表3。
表1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表2 两组对象术前避孕情况比较[例(%)]
*与常规指导组比较P<0.05
表3 两组术前未避孕者术后避孕情况比较[例(%)]
剖宫产术后子宫位置、形态的改变,尤其是剖宫产后的子宫浆膜层与腹壁黏连使子宫变得狭长,导致避孕方法的选择受到限制。近年人工流产率居高不下,其中重复人工流产占30%~50%[1]。因此,有必要对剖宫产术后重复人工流产妇女进行个性化避孕措施指导,选择适宜的避孕方法。
个性化避孕指导就是根据育龄妇女的具体情况,指导其选择适合自己、安全有效的避孕方法[2],本文探讨个性化避孕指导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通过避孕指导542例瘢痕子宫妇女重复人工流产术后12个月采取避孕措施的比率均有较大提高,说明指导效果明显,而个性化避孕指导组术后避孕率(93.6%)明显高于常规指导组(86.0%)。
在本研究中,干预前个性化指导组避孕率低于常规指导组,但通过个性化避孕指导后,个性化指导组术前未避孕者在各随访时点避孕率均高于常规指导组术前未避孕者,说明个性化的避孕指导有助于提高人工流产后避孕措施的落实率,这对于剖宫产后重复人工流产等有人工流产高危因素妇女具有非常重要的保护意义[4]。
[1] 程怡民,王潇滟,吕岩红,等.三城市未婚青少年重复人工流产影响因素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8):669-672.
[2] 林秀红,刘建辉,黄海珠,等.个性化健康教育对人工流产术后避孕方式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1,9(6):1592-1593.
[3] 温燕逖,林秀红,吴宇红,等.个性化干预模式对重复人工流产术后避孕效果的影响 [J] .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0):100-102.
[4] 林秀红,黄西戎,黄海珠,等.个性化心理护理在减压式人工流产手术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9(7):111-112.
[责任编辑:张 璐]
广东省人口和计生委科研资助项目(20132026)
2015-10-08
2015-11-16
*通讯作者:23621589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