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高中生物实验中学生的创新思维

2016-08-17 15:19郭文信
北极光 2016年6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培养创新

郭文信

摘要:创新思维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种有效途径。生物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而这一目标要在生物实验课当中来具体实现。

关键词:创新;培养;科学素养

传统的生物实验教学,大多是教师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进行实验来验证前人得出的结论。学生做实验也主要是按照教师规定的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这种单一的实验教学形式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全面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必须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实施新的实验教学活动。

一、适应“课改”,真正转变实验教学观念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质量不高,影响实验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以往,很多人认为硬件设施影响实验教学的主要因素,如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等,在某些方面对生物实验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根本的原因,根本原因是主观因素和实验教学观念。在以往生物教学过程中,有部分教师认为做不做实验都一样或做不好还不如不做。这种想法是绝对错误的,他们忽视了“实践出真知”这个道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转变观念,建立以全面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重点的实验教学目标

“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造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任务。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惟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制度”。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国家的需要,教师必须努力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知识人才。

2.实验是一种实践活动,不是一种形式

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许多教师认为做实验只是一种形式,考高分才是最终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以课本为中心,“新教材老教法”,只注重知识传授,强调对知识的记忆模仿和重复练习。这不仅限制了学生的视野,还束缚和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实验是一种实践活动,不是一种形式,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对某一事物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实验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二、改变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新课程改革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通过努力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生物实验课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现多重教学法目标,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管理和实验计划的制定

在生物实验所需的大多数材料学生都可以收集到,让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实验目的实验过程的理解,使学生产生我不准备谁准备,我不管理谁管理的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在一系列参与过程中,学生的管理能力,策划能力等多方面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2.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最重要的方法是探索。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首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按知识的重演律,重新品味前辈获得这些知识的最精彩过程,探索创造性解决问题。最后再由教师加以讲解和评论。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不仅能获得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接受了胆略、意志和思维方法等的全面锻炼。培养了创新思维,很好地把继承和创造结合起来。

3.重视实验过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上的理论,都是前人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得出的结论。学生不去实践而只注重理论,就不能体验前人所经历的“怎么知道”和“知道什么”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手、脑并用,即使实验结果不正确,也不能表明一无所获,因为在实验过程中,手脑的结合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也得到态度、意识、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可能会有其它新发现、新收获。因此,成功的实验不一定是得出正确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参与和体验了探究过程。

4.提高实验分组开出率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对于生物来说,观察、活动、实习、调查、实验等方式是实现以上目标的最好渠道。教师要尽量想办法为学生提供帮助,让他们去体验有关知识的来龙去脉。至于演示实验,能作为分组实验让他们去做更好。因为作为演示实验,学生只能看着教师做,自己不能亲自动手,最终也吸能验证理论知识,其他不会有更多的收获,与分组实验相比,效果要差得多。所以教师要努力提高分组实验开出率,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实践。

5.认真组织学生完成实验后的讨论

实验结束后,对实验重点、难点、注意事项、实验现象或实验结论等内容不能蜻蜓点水,一代而过。应认真组织并引导学生去讨论。通过计论,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既能把知识融会贯通,又能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6.注重课堂与课外的结合

学校课程的安排,通常是由间隔的课时组成的,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实验设计、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学生自我小结,课下完成实验。这样课内外交织、活动内容多而不乱,这样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一项综合工程,这个工程是相当复杂的,但在教学中只要我们能注意方方面面的结全,创新也不是遥不可及。因此,我们应当遵循教育规律,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得到最优化发展与提高。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培养创新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