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梅
摘要:1862年,中国的第一所新式学校一京师同文馆开办,此后中国的教育开始向西方学习,解开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序幕。而英语则是同文馆开设的第一个专业。本文试图通过了解与论述中国英语教学在中国的起源和发展,总结其历史经验,不仅有助于中国近代教育的研究,而且促进和繁荣我们现今的外语教学。
关键词:英语;发展变化;外语教学
一、绪论
中国学习英语始于沿海城市,这些英语教学多由英美等国家的基督教传教士零星的进行,范围很窄,规模极小,并没有形成一种正规的、系统的教育。第一个来中国传教的基督教传教士是英国的罗伯特·马礼逊。1818年,马礼逊在马六甲设立一所英华学院,这是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在南洋开办的第一所教会学校。1862年开办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历史是第一所正式的英语教学组织,也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先声。京师同文馆是是在清廷内部洋务派与顽固派激烈的斗争中创办和发展的,具有鲜明的封建性和半殖民性,正因如此,后人对它的评价不尽相同,但京师同文馆的建立开启了中国英语学习的先锋。此后,新式洋务学校纷纷开办,新学之风吹进了长期闭关锁国、与世隔绝的中国,在中国的封建教育制度上终于打开了一个缺口。在此大背景下,清政府就定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这是中国近代教育中的一个重大突破。
二、不同历史阶段英语教育的发展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语教学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封建社会已是垂死挣扎,支离破碎的满清王朝已病入膏肓,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教育制度开始解体,新的教育制度随之萌发,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的学制。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伟大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1912年1月,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并开始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教育进行改革。规定外语学习宜授以发音拼字,渐及简易文章之读法、书法、释解、默写,进授普通文章,及文法要略、会话、作文。对英语学习提出了更为详细的要求,并对英语课程的课时有了规定。
(二)中华民国的英语教学
中华民国成立后,成立教育部,对学制系统进行改革。1912-1913年学制是中华民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个新学制系统,就外国语学科来说,每周课时在6-9课时之间;在教学内容方面,规定第一年学习发音、拼字、读法、译解、默写、会话、文法、习字;第二年学习读法、译解、默写、造句、会话、文法;第三年学习读法、译解、会话、作文、文法;第四年增加外国文学要略的学习。1922年,政府颁布“壬戌学制”,参照美国的学制系统,采用六三三制。其中外国语的学分总是高居首位,与国语并列或超过。民国时期,我国中学使用的英语教材品种繁多,各校均可自行选择。
(三)新中国的英语教学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英语教学有了很大的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国家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英语教学的发展是曲折的。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政府对文化教育事业予以极大的关注。由于当时的方针政策是向苏联学习,所以特别突出俄语教学。英语只能算是勉强维持。由于教学计划及学制系统的不完善,各地区在教学科目和教学时数上各不相同。甚至有些地区停止或不开设英语课。
1957年之后,英语教学逐步恢复正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当地的师资情况和条件逐步恢复外国语的教学。并从1962年开始,小学开设英语课、中学英语增加课时、扩大开设英语比例,充实师资队伍并开设专门的外国语学校。
1966年-1976年,中国的外语教学遭到了空前的破坏。
1977年之后,中国的英语教学进入发展繁荣阶段。1978年在北京召开全国外语教育座谈会,要求切实抓好中小学外语教育。外语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和语文、数学课程一样,应该受到充分重视。小学外语要在重点小学和有条件的城市中学开设,并保证其质量。大力提高师资队伍,加速培养合格的英语教师。编制合适的教科书,并进行开展英语听力教学。在高等院校外语教学方面,设置外语专业,规定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任务,是培养英语和英美文学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为精通英语和英美文学所必须的基础知识,了解英国、美国的历史和经济、文化的基本情况;具有中国语言文学的一般知识、能进行科学研究;具有准确熟练地听、说、读、写的能力;有较好的汉语写作能力,能阅读除用于之外的另一种外文。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中国英语教学从晚清便已开始,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其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总的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潮流不断地进步。至今,英语教学已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学习的浪潮已席卷全国,全中国的人民,无论小孩还是老人,都在学习英语。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语在交流、沟通中的作用愈发的重要,英语的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三、总结
本文论述了百年来中国英语教学的发展历程,中国英语教学虽经历风雨但仍不断进步,由此可看出英语强大的生命力及在教学中重要性。探讨中国英语教学的发展,可以为当今的英语教学提供参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