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舞蹈教学初探

2016-08-17 21:54许娜
北极光 2016年6期
关键词:舞蹈教学舞蹈

许娜

摘要:蒙古族人民长期在草原上生活,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舞蹈风格,本文通过对蒙古族舞蹈的形成及风格特征进行剖析,进而探讨蒙古族舞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蒙古族舞蹈;舞蹈教学;舞蹈

我国领土幅员辽阔,拥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生活习惯、历史文化以及独特的艺术文化。舞蹈作为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有着极大的艺术魅力和价值。每个民族的舞蹈都直接反映了该民族独有的民族文化和思想情感。在舞蹈教学体系中,其中蒙古族舞蹈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对蒙古族舞蹈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一、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1.蒙古族舞蹈的形成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长期居住在绿色的草原上,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过着游牧的生活,在草原上驰骋,进而形成了蒙古族人民勤劳勇敢、热情豪放、刚毅质朴的性格特点。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决定了蒙古族的舞蹈多与骑马狩猎有关,同时,也直接反应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习惯与生产劳动,例如“猎鹿舞”、“山羊舞”、“牧马舞”等。这些舞蹈动作的产生和发展都源于蒙古族的草原文化,与蒙古族的生活方式紧密相连,反映着他们的性格特征。

2.蒙古族舞蹈的风格特征

舞蹈的风格是民族民间舞蹈的精髓所在,充分展示了该民族的个性及精神风貌。每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都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化导致了民族民间舞蹈的不同舞蹈风格的形成。概括来讲,蒙古族人民长期在游牧生活中形成了粗犷、刚劲、豪放的舞蹈风格,表现出了蒙古族人民豪迈的性格特点。

二、蒙古族舞蹈的地区差异及特点

蒙古族人口众多,生活地域广阔,在我国除内蒙古地区外,还有东北地区、新疆、云南等都有蒙古族聚居地。分布于不同地区的蒙古族群体,由于历史、地域等方面的原因,他们的文化具有较多的差异,即使是内蒙古地区、东部蒙古族和西部蒙古族的文化差异也是很明显的。所以各个地区的舞蹈还有各自的风格。

“安代”是科尔沁草原最具特色的舞蹈,它热烈奔放,雄健粗犷,以重踏步、顿足、转、跳等走马灯为主,舞姿优美、抒情。流行于额济纳旗和新疆蒙古族聚居地区的“托普修尔”舞则是在乐器伴奏下跳舞,它的绕臂、抖手、提压腕和全身轻微上下颤动等动作极具特点,与“安代”迥然不同。

三、蒙古族舞蹈的教学思考

1.教师应该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合理的教学计划,对蒙古族舞蹈课堂教学起着关键性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全面考虑教学步骤,使学生能够有条理的、清晰的、深入的掌握蒙古族舞蹈。众所周知,蒙古族舞蹈有着自己的特有的文化氛围与动作特点,因此在制定教学计划前期,教师需要通过搜集资料的方式寻找具有能够鲜明的代表蒙古族文化气质的舞蹈教学素材。深入了解蒙古族民族文化特点与民族性格特征,这样才能在舞蹈课堂中通过对蒙古族文化的讲解,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了解蒙古族的性格特征和生活习性,对以后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教学中应树立系统性思维

蒙古族民间舞蹈的教学计划需要保持训练性以及系统性。蒙古族舞蹈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生进行训练达到的,所以在蒙古族舞蹈教学中教师应该树立舞蹈训练的系统性思维,制定科学的训练模式,在训练的时间安排、强度和动作的规范上都要有合理的规划,从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开始,通过技巧训练、风格训练和节奏训练逐步进行提高,整个教学过程要具有系统性,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从简单到复杂,完成蒙古族舞蹈的教学。

3.教学中应建立完善的节奏教学体系

在舞蹈中,节奏是舞蹈力度、感情的基础。因此处理好蒙古族舞蹈的节奏,是为了突出蒙古族的精神气质。如果舞蹈失去了节奏就会变得毫无感染力,失去了节奏的舞蹈是毫无感染力的,只有将舞蹈和节奏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一个整体。节奏处理的好坏,是舞者对肢体的把握能力达到一定水准的重要标志。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学会恰到好处的处理节奏,将蒙古族舞蹈中鲜明的节奏感与自己的舞蹈动作结合起来,展现出蒙古族舞蹈的特点。在舞蹈中感受动作力度和幅度的强弱、大小、轻重的变化,深刻感受蒙古族舞蹈的内涵和魅力,将蒙古族舞蹈的气质发挥的淋漓尽致,使表演做到尽善尽美。

三、结论

蒙古族舞蹈是我国重要的舞蹈之一,具有很高的训练价值。本文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较为有效的训练方法。在蒙古族舞蹈的教学中,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习到蒙古族舞蹈的技艺特点,还要让学生体会到蒙古族的文化特点。

猜你喜欢
舞蹈教学舞蹈
你可曾见过父亲的舞蹈
冰上舞蹈搭档
浅谈舞蹈演员良好个人修养的养成
浅谈舞蹈演员的舞台表现能力培养
我和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