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雨琦
内容摘要:在“减负”的呼吁声中,社会及教师本人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作业。为了保证学习效率,保证学生成绩,只能在“保量”和“保质”中抉择,因此教师和教育研究者更关注于如何优化学生作业,以达到“减负”和“保质”的双重效果。为了同样的目的,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本篇从作业的时间安排上作出调整,把一贯第二天早晨检查的中学语文作业分为两小部分,作为上午和下午的两次作业,使学生的一次课内回顾增加为两次,通过多次强化的方式,达到“减负”和提高成绩的效果。
关键词:作业 遗忘 减负
一、原理
形成性测量与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实施,对教师而言是藉此获得教学过程中连续性的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历程、学习特点、学习困难等信息,作为随时修正自己教学的参考。同时,形成性测量与评价对学生的学习,也可提供反馈信息,学生根据反馈的结果获知自己学习后的表现情况,从而肯定或修正自己以后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性测量与评价是不可缺少的。根据预订的教学目标,然后核对形成性测量与评价的结果,教师才能针对全班或个别学生的学习成败情形,分别给予辅导。1而作业作为形成性测量与评价的主要方式之一,承上为教师的教总结,为学生的学巩固;启下作为师生“教”“学”的必要基础,又是教师调节教学的依据。因此,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作为与课堂教学互相补充的有利手段,其不光在内容的优化上需要下功夫,在时间的安排上同样也需要关注。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他认为"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他用无意义音节(由若干音节字母组成、能够读出、但无内容意义即不是词的音节)作记忆材料,用节省法计算和遗忘的数量。并根据他的实验结果绘成描述遗忘进程的曲线,即著名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2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如果刚记完的记忆量是100%,那么20分钟之后剩下58.2%,1小时后剩余44.2%,8-9小时后剩余35.8%,1天后则剩余33.7%,2天后仅余27.8%,6天后余25.4%。根据数据,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33.7%。3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 甲组在学习后不复习,一天后记忆率36%,一周后只剩13%。乙组按艾宾浩斯记忆规律复习,一天后保持记忆率98%,一周后保持86%, 乙组的记忆率明显高于甲组。因此,在作业量保持不变的前提下,拆分作业的时间片段,使学生一次性的课内回顾策略性地增加为两次,及时回顾,多次回顾,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力地实现作业作为形成性测量和评价的测量、巩固作用。
二、两种模式比较
众所周知,小学的作业分为两次布置,中午一次,下午一次。依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在学习完20分钟后记忆量约58.2%,相对应的遗忘量差不多达到了41.8%;一小时后的记忆量约为44.2%,对应的遗忘量约为55.8%;而8-9小时后记忆量仅剩下约35.8%,遗忘量约达到了64.2%。如上可知,在新知识记忆后的20分钟、1小时、8--9小时这三个时间点至关重要。而如果把作业分为中午和下午各一次,就相当于有效利用了艾宾浩斯遗忘规律的关键时间点。中午的作业有时会在课上完成,也有学生会在课间自主完成,这种情况就利用了20分钟这个时间点;也会有中午回家写的情况,这是利用1小时的时间点。下午的作业一般是在放学后在家里面独立完成,而语文课一般在上午,这种情况所对应的时间点与记忆新知识的时间点刚好约为8--9小时,处在记忆的第三个时间点;即便是在下午的语文课,也约是在新知识记忆后的2--6个小时之间,处在第二个时间点和第三个时间点之间,而此时学生也在客观情况下进行了二次回顾。由此可见,小学的这种把一天的作业量分为两次布置的模式,正好是依据遗忘曲线的规律有效克服遗忘的有效方式。
而到了中学,作业的布置由小学时的一天两次变成了一天一次,检查也主要集中在第二天的早自习。因此,学生作业时间一般安排在下午放学之后。而此时距离学习新知识的时间点差不多是在8--9个小时,甚至超过这个时间。在此时进行作业,虽然能够起到补救遗忘的作用,但在此时的遗忘量已经达到了约64.2%,脑袋里约只剩下新知识的35.8%,甚至更少。这样补救起来,既费时又费力,也会增加每个学生复习效果之间的差距。
综上比较,加之多数学生有不写作业不翻书的习惯,小学一天两次作业的模式与中学一天一次作业的模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翻书写作业的过程,就是对于课内知识的再回顾、再认知。而中学,依然可以沿用这种小学的一天两次作业时间的模式。
三、执行与反馈
中学之所以采用一天一次作业的模式,有以下三点原因:1.操作层面:中学科目多,中午自习的时间主要用来自主学习,或者也有被任课教师占用的情况,而检查作业操作起来麻烦费时,所以都被统一安排在第二天早晨进行;2.学生层面:上午一般都是正课,没有自习的时间,加上作业量多,没办法在中午这个时间完成;3.教师层面:语文课主要被安排在上午,语文教师的活动主要局限在课堂上,如果每个工作日教师都需要涉足上午、下午两个时间段的话,对教师来说,忙碌而辛苦,尤其是不当班主任的任课教师。
1.执行
如果在中学执行一天两次作业的模式,归结起来关键点还是在教师身上。依据上述分析,在执行层面一般有如下几个问题:
(1)“量”,即作业量。一天两次作业并不是要在之前一天一次作业的基础上增加“量”,而是把之前固定的作业量进行合理拆分,中午时段只取其中1/3或1/4的基础部分,必须保证是在学生能够轻松地完成的前提下。
(2)时间,即写作业的时间。中午的作业什么时间写比较合理?第一个选择——可以下课时写,只是看着别人玩,着急写出来的作业能花多少心思在里面?再者,这也侵占了学生玩耍的时间,即便是他自己选择的,这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第二个选择——可以放学回家写,这个当然可以,只要“量”合理,学生完全可以既有写作业的时间,也有休息的时间。第三个选择——也可以在课堂的最后十分钟写,而且有老师在旁看着,效率更高。
(3)作业的布置,这事如果要老师亲历亲为的话,确实是个长期的工夫,费时又费力。语文课代表天生是老师的小助手,就看老师能不能恰当的使用。他如果操作不好这很正常,谁都不可能生来事事都会,你可以教,可以培养。当然,初期还是要老师亲历亲为地开展这项工作,使学生习惯这种模式,也养成自己及时复习——做作业的习惯。
2.反馈
上面说到,在中学中午检查作业确实是件麻烦的事,凭空多了一道程序。在初期——形成阶段,就像布置作业一样,教师也要亲历亲为地检查作业,同时培养课代表和小组长;发展阶段,教师的身份退居其后,由课代表和小组长负责主事,教师抽查;成熟阶段,学生形成习惯,明白这样做的依据并形成自制,那么,教师就轻松了,学生也轻松了(虽然总量不变,但每次作业的量又变少了),学生的成绩也会在你所营造的轻松中有所提升。
四、总结
调整学生作业的时间,在总量不变的前提下,由每天一次作业增加为每天两次作业,契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遗忘时间点,及时回顾,反复再认,最大限度地利用记忆规律和小的时间片保持记忆,保证效率。同时学生也因为及时复习、遗忘少而学得省力,因为作业量小而轻松不少;教师也可以高效而轻松。
参考文献
[1] 黄光扬. 教育测量与评价[M]. 2012(5):34.
[2] 李守宏,黄旭东. 形成性测评系统中学生作业及评阅功能实现[D].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卷),2014(7).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