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焕 陶晶 徐天乐
摘 要:据调查分析,浙江重点湿地共有入侵植物32科68属97种。本研究在系统分析入侵植物种类组成、生活型、原产地、入侵途径、危害方式及危害等级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理对策。
关键词:入侵植物;风险管理;湿地;浙江
中图分类号:S459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08.035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result, there are 32 families, 68 genera and 97 species of invasive plants of the wetland in Zhejiang. On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invasive plants species composition, life form, origin, invasion pathways, harms way and degree of harm, some suggestion for the management are proposed.
Key words: invasive plants;risk management;focus wetland;Zhejiang
对于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与栖息环境来说,任何非本地的生物都叫外来生物。外来物种(Alien plants)指的是出现在其自然分布范围(过去或现在)和分布位置以外(即在原分布范围以外自然定殖的或没有直接或间接引进的、或没有人类活动就不能定殖)的一种物种、亚种或低级分类群,包括这些物种能生存和繁殖的任何部分、配子或繁殖体[1]。参照相关国际组织术语和欧美发达国家法律,入侵物种可定义为:物种能够自我繁衍,并已对或经风险分析可能会对农、林、牧、渔业生产,动植物和人类健康,生态多样性造成损害。由于外来入侵植物的数量及区域蔓延速度随着人为活动的干涉度不断增加,其传播途径很大程度上受人为活动和利用偏好的驱动。因此,研究区域外来植物种的侵入程度可以判断人为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程度。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以及我国对外贸易、旅游和交通的发展,外来植物入侵发生的频度和危害的程度都在迅速增加。这些入侵者严重威胁着生物多样性、经济和环境。我国每年由外来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70 亿美元[2]。
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或半咸水及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m的海域,其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的三大生态系统。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功能的、独特的生态系统,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美化环境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有其它系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因而被誉为“地球之肾”。但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大力发展,由于人为开发、植被破坏、生境污染等因素,湿地已成为有害植物集聚的温床和危害的重灾区。
1 浙江湿地资源概况
根据浙江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成果(浙江省林业厅,2011),浙江省8 hm2以上的湿地斑块有10 042 块,共有湿地面积111.01 万hm2(不含稻田面积),涉及湿地类型5 类23 型,其中天然湿地面积84.35 万hm2,人工湿地面积26.66 万 hm2。按湿地类型分:近海与海岸湿地69.27 万hm2,占全省湿地面积的62.40%;河流湿地14.12 万hm2,占全省湿地面积的;湖泊湿地0.88 万hm2,占全省湿地面积的0.79%;沼泽湿地0.08 万hm2,占全省湿地面积的0.07%;人工湿地26.66 万hm2,占全省湿地面积的24.02%[3]。
2 外来入侵植物研究方法
2.1 野外调查
按照湿地资源调查技术标准,对浙江省内西溪、千岛湖、庵东、南麂列岛、西湖等重要湿地根据其湿地类型、面积大小、形状等特性设置一定数量的样地开展实地调查,野外采用GPS定位法。根据湿地有害植物专项调查要求,记载湿地中的有害植物种类及群落组成与结构、繁殖、分布、危害等要素,并拍摄照片。
2.2 资料整理
根据实地调查资料,并补充收集近年来与浙江省外来入侵植物相关的专业文献[4-9]进行资料整理。外来入侵植物的界定主要依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的入侵物种名单、《中国外来入侵物种编目》[10]、浙江省外来入侵植物名单[11-15]等资料。
3 结果与分析
3.1 种类组成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共有外来入侵植物97种,隶属32科68属(表1)。按生境分:陆生植物26科60属89种;水生植物6科8属8种。种类组成中,以菊科植物最多(22种),占入侵植物种数的22.7%;其次为禾本科(13种),占13.4%;豆科(9种),占9.3%;十字花科、伞形科、旋花科各3种,合占9.3%;苋科、石竹科、大戟科、锦葵科各2种,合占8.3%;槐叶蘋科等其余22个科各1种,合占22.7%。
3.2 生活型
将入侵植物的生活型分为草本、灌木(或草灌)、藤本(或草藤)、乔木等4种类型。浙江湿地外来入侵植物的生活型共计97频次:以草本植物为主(86频次),占总频次的88.7%;灌木(或草灌)5频次,占总频次的5.2%;藤本(或草藤)5频次,占总频次的5.2%;乔木1频次,占总频次的1.0%。
3.3 原产地
浙江湿地外来入侵植物原产地共计97频次。其中:来自美洲的入侵植物共57频次,占58.8%;来自欧洲的入侵植物共24频次,占24.7%;来自非洲的入侵植物共9频次,占9.3%;来自亚洲的入侵植物共3频次,占3.1%;来自跨区域的入侵植物共2频次,占2.1%;来自澳洲和大洋洲的入侵植物各1频次,合占2.1%。
3.4 入侵途径
外来植物入侵途径主要分为有意与无意两大类。有意引进的入侵植物合计44种,占45.4%,其中引作花卉、观赏或绿化作用的入侵植物有21种,引作饲料的入侵植物有11种,引作药用的入侵植物有8种,引作绿肥物的入侵植物有2种,引作纤维作物、引作蔬菜的入侵植物各2种。无意引进的入侵植物合计53种,占54.6%,主要原因一是在人为活动中无意带入(通过种子或苗木引种带入、通过交通工具或旅游者及其携带品带入等),二是借助自然力量(风媒、虫媒、鸟兽或水流等)扩散传播而引入。
3.5 危害方式
将外来入侵植物对入侵地人类和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危害方式归纳为排挤和覆盖(形成优势种群,加剧水、肥、养分竞争,挤占其他植物生长空间)、缠绕(影响被缠绕植物生长)、化感(产生化学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生长)、过敏(对人畜造成花粉过敏)、寄主、中毒、水体污染等8种,危害方式合计出现172频次。浙江湿地外来入侵植物中,通过排挤方式带来危害的入侵植物计出现96频次;通过覆盖方式带来危害的入侵植物计出现12频次;通过缠绕方式带来危害的入侵植物计出现5频次;通过化感方式带来危害的入侵植物计出现24频次;通过过敏方式带来危害的入侵植物计出现9频次;通过充当有害生物寄主的入侵植物计出现9频次;通过中毒方式带来有害的入侵植物计出现11频次;通过水体污染方式带来有害的入侵植物计出现6频次。
3.6 浙江省外来入侵植物统计分析
由表2可见,浙江省外来入侵植物的各生活型中,以草本植物出现频次最多,占88.7%。从入侵植物原产地分析,以起源于美洲的植物为主,其次为欧洲和欧亚大陆(含地中海沿岸),源于其他地区(非洲、亚洲)的入侵植物相对较少。
4 风险管理对策
4.1 危害等级划分
比照国家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的对我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和巨大经济损失的3批(2003,2010,2014年)共29种入侵物种名单,浙江省占17种,分别为空心莲子草、豚草、毒麦、互花米草、凤眼莲(属第一批的5种),刺苋、土荆芥、三裂叶豚草、加拿大一枝黄花、大薸、蒺藜草(属第二批的6种),反枝苋、圆叶牵牛、钻形紫菀、三叶鬼针草、苏门白酒草、一年蓬、小蓬草(属第三批的7种)。调查发现,空心莲子草、豚草、三裂叶豚草、小蓬草、苏门白酒草、一年蓬、加拿大一枝黄花、毒麦、互花米草、大薸、凤眼莲等多种入侵植物,已对浙江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事实上的严重损害。
根据入侵植物在浙江湿地中的现状及潜在危害性,将危害等级分为严重、中等、轻度3类,其中:严重危害的入侵植物计23种,占23.7%;中等危害的入侵植物计31种,占32.0%;轻度危害的入侵植物计43种,占44.3%。加强关于浙江湿地外来入侵植物的监测、控制和治理,刻不容缓。
4.2 防治及管理对策
(1)完善法律法规,明确部门职责。我国对外来物种管理的法律很不完备。现有的管理规定也多是在其他法律法规框架下附带作出的,内容不具体,缺乏操作性。现行立法主要针对物种入侵对作物生产安全、人体健康和经济贸易的影响,而较少考虑物种入侵对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建议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明确各部门责任;建立责任追究和检查考评制度,确保责任落实到位。
(2)加强部门联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目前,外来入侵物种问题往往涉及多个部门,除了检验检疫、海关、林业、农业、畜牧、海洋、渔业、环保等部门,还包括交通运输、邮政等行业,现实中在许多部门之间还存在着运行管理交叉、重叠、缺漏等不科学的地方。因此,建议加强与相关部门行业的沟通与协调,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针对遇到的问题定时沟通。同时,积极推进资源共享,以期在查验中形成合力。
(3)强化检疫与监测预警,进行风险控制。要在对外来有害生物进行风险分析的基础上, 将其按照风险程度排序,确定监测对象或监测重点,按照国际标准实施有害生物的持续监测,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其传入,若已传入则控制其扩散蔓延,有条件或采取根除措施歼灭之,以降低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带来的风险[10]。
(4)科学防控,积极治理。入侵植物无论是入侵较久的或新进入的都有适宜的控制时期,时间以物种各异。加强重灾区的控制,尤其是强化新疫区的监控和防治,可有效预防入侵植物的肆意扩散蔓延。通过以生态重建、植被改造等为重要技术手段的除后管理,是入侵植物长效控制和管理的重要手段。
(5)加大宣传,增加投入。加强湿地科普宣传,提高公众保护湿地意识,引导民众参与防范外来入侵植物已成当务之急。把外来物种的概念、危害、国内外重要的经验教训编成教育普及材料以各种可能的方式(书本、刊物、小册子、广播、电视)和途径进行宣传教育。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渠道的资金使用政策,筹备有害入侵物种的数据库和信息系统,收集有害或有潜在危害的入侵物种的分类、原产地、入侵分布地、生理生态传播途径防治方法等相关详细内容,并录入到数据库中,建立相应信息的查询工具提供给使用者和查询者。
参考文献:
[1]印丽萍,梁忆冰,薛华杰,等.浅议外来生物(种、物种)[J].植物检疫,2014(4):1-5.
[2]范晓虹,李尉民.保护我国生物安全的检疫对策研究[J].生物多样性,2001,9(4):439-445.
[3]吴伟志,方龙.浙江省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管理对策[J].浙江林业科技,2013,33(3):81-84.
[4]刘巧云,王玲萍.福建省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入侵现状与管理对策[J].福建林业科技,2006,33(4):182-184.
[5]丁莉,杜凡,张大才.云南外来入侵植物研究[J].西部林业科学,2006,35(4):98-103, 108.
[6]朱长山,田朝阳,吕书凡,等.河南外来入侵植物调查研究及统计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41(2):183-187.
[7]哈斯巴根.金凤,苏亚拉图.内蒙古外来入侵植物的初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7,36(4):480-483.
[8]何家庆,葛结林.安徽省外来入侵植物现状及与其他地区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2(4):82-89.
[9]龙茹;史凤玉;孟宪东.河北省外来入侵植物的调查分析[J].北方园艺,2008,7(4):171-173.
[10]徐海根,强胜.中国外来入侵物种编目[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11]闫小玲,寿海洋,马金双.浙江省外来入侵植物研究[J].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2014,36(1):77-88.
[12]徐正浩,陈再廖,林云彪,等.浙江入侵生物及防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13]闫小玲,寿海洋,马金双.浙江省外来入侵植物研究[J].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2014,36(1):77-88.
[14]沈琪.杭州西溪湿地植物组成及其与水位光照的光系[J].植物生态学报,2008,32(1):114-122.
[15]黄冠胜.论中国特色进出境动植物检验检疫[M].植物检疫,2013,27(6): 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