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良满(阳江市江城区农业局,广东 阳江 529500)
复合微生物肥料在无公害蔬菜栽培上的效应初报
黄良满
(阳江市江城区农业局,广东阳江529500)
随着我国微生物肥料产业的不断发展,针对其生产应用的研究也日益增多。为了证实复合微生物肥料运用到无公害蔬菜生产上具有可行性,研究了复合微生物肥料在温度、湿度均适宜的条件下,对苦瓜和番茄产品器官中硝酸盐和有害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较为理想。
复合微生物肥料;无公害蔬菜;硝酸盐;有害元素
作为国内外肥料研究热点之一,微生物肥料对农作物生长具有多种功能,是农业生产和生物技术发展的重要肥源[1]。联合微生物、无机元素和有机物质制成的复合性肥料称为复合微生物肥料,该肥料在农业方面具有很多作用,一方面肥料自身可以改善土壤中农作物营养元素的供应水平;另一方面,通过肥料中微生物的化学作用,可以产生诸如激素类物质的次生代谢物,不仅可以使得土壤更加肥沃,促进农作物充分吸收营养物质,还可以防止病虫灾害,增加农作物产量[2]。无公害蔬菜是一种含低量硝酸盐和有害元素的蔬菜,近年来在蔬菜市场上的受欢迎程度颇高。
1.1供试品种及肥料
供试苦瓜品种为农院科星2号,供试番茄品种为超级红宝石2号。供试肥料为星五牌含氯复合肥、钙镁磷肥和复合微生物肥料。
1.2试验地生长环境
试验地土壤化学性状检测结果符合《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条件》规定的指标,而且试验地温度和湿度均适合试验品的生长,有水浇条件,肥力充足。
1.3试验方法
每个试验品种设3项处理,重复2次,随机划分田地进行分组排列,每一块区域面积为60 m2。第一项处理,每600 m2使用180 kg复合微生物肥料;第二项处理,每600 m2使用140 kg复合微生物肥料;第三项处理(CK处理),每600 m2使用90 kg复合肥、28 kg钙镁磷肥和18 kg尿素,除了作基肥的钙镁磷肥只需要施用一次外,剩余肥料都要分次施用,一半作基肥,在播种或定植前施用,另外一半作追肥,分2次平均施用。苦瓜和番茄均于2015年2月10日播种,同年3月11日定植。2种试验品种的田间管理大致相当,且均采用自来水灌溉,处理稍有差异。
1.4观察指标
采收期从各个区域随机抽取30株,测定产量。并通过梅花点采样的方式抽取各区域农作物,检测其NO3-含量及有害元素含量,最后测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2.1不同施肥处理对苦瓜、番茄植株生长的影响
由于微生物肥料前期肥效作用慢,定植后15 d施用复合微生物肥料,其检测指标全部低于CK;而定植后25 d施用复合微生物肥料,其检测指标又都高于CK,也就是说,在此期间CK的肥效已经不及复合微生物肥料的肥效。定植后35 d采用第一项处理的苦瓜和番茄生长趋势都较好(见表1)。
表1 不同施肥处理对苦瓜和番茄叶片、植株高度的影响
2.2不同施肥处理对产品器官中NO3-含量和有害元素含量的影响
施用复合微生物肥料能极显著降低苦瓜和番茄产品器官中NO3-含量。对比CK,苦瓜与番茄NO3-含量降低差别较小,差异不显著,均低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和《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范》中的规定含量,符合无公害蔬菜产品的质量要求(见表2)。
表2 不同施肥处理的苦瓜与番茄产品器官中NO3-含量和有害元素含量
在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下,在栽培苦瓜与番茄时,采用微生物复合肥料不仅可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使农作物获得大丰收,还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3]。测算结果证实,苦瓜与番茄在施用复合微生物肥料后,投入产出比明显大于施用CK肥料,说明施用复合微生物肥料能带来令人满意的经济效益。
研究表明,蔬菜是人类摄入硝酸盐的主要来源,而蔬菜中硝酸盐的含量与蔬菜的品种、所施氮肥的种类、施肥的方式等因素有关。该研究结果显示,在相同且适宜的温度、湿度、土壤条件下,苦瓜和番茄积累的硝酸盐含量均低于标准,两者相比之下,苦瓜硝酸盐含量更低,虽然各施肥处理对产品中有害元素含量的影响不显著,但均能达到无公害蔬菜的产品质量标准要求,这一结论与成春彦等[1]的研究结果高度相似,表明复合微生物肥料对于降低产品中硝酸盐的作用显著。
综上所述,复合微生物肥料不仅能够增加农作物产量,增加土地肥沃度,提高农作物质量,还可以节约化肥使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4]。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复合微生物肥料研究的支持力度,与农业和畜牧业相关的高校在有关复合微生物肥料方面的研究也频繁出现,复合微生物肥料研究的深入,必将为微生物肥料的发展提供技术与理论支撑。换句话说,我国复合微生物肥料产业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会走上更高的台阶,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更有利的作用。
[1]成春彦,熊顺贵.微生物肥料应用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7(S2):12-15.
[2]尹丽华,邸文静,于连海,等.微生物肥料及其应用推广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0(17):288.
[3]吴薇,葛诚.我国微生物肥料生产和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1995(2):104-107.
[4]李俊,姜昕,李力,等.微生物肥料的发展与土壤生物肥力的维持[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6(4):1-5.
1674-7909(2016)09-80-2
S144.1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