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士奇 图/庄莉彬
相思滋味问红豆
文/韩士奇 图/庄莉彬
有朋自南国江阴来,闲谈中说到江阴那棵中国最古老的红豆树,我不由地想起唐人王维那首脍炙人口的《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红豆究竟何以惹人相思?这与红豆的形与质关系密切。我国有十几种红豆树种,都是常绿树,王维诗中的红豆,指的是哪一种,已难确证。现代许多植物学家认为,唐诗中红豆,又名孔雀豆、海红豆、相思树。据《本草纲目》卷三十五载,红豆亦称相思子,相思树“高丈余,白色,其叶子似槐,其花似皂荚,其荚似扁豆。其子大如小豆,半截红色,半截黑色,彼人以嵌首饰”。李时珍所说半截红,半截黑者,仅是其变种。真正的红豆,是一种木质藤本植物,它生长在江苏、广东、福建、江西、海南等南国地区。春夏间开花,蝶形花冠,所结果实鲜红浑圆、晶莹如珊瑚,质地坚硬,几如宝石,久存不蛀不坏,珍藏百年不减其鲜艳,雅称相思子,其形与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象征着爱情的坚贞不移,因而红豆格外惹人相思。
不过,红豆真正与爱情相关,还在于它所包含的凄婉动人的传说。相传1400多年前,南梁著名文学家昭明太子萧统在江苏省江阴市顾山镇红豆村编修《昭明文选》,遇见一位美丽尼姑慧如,两人一见钟情,可是他们身份悬殊,一个是皇太子,一个是尼姑,这在森严的封建礼制的束缚下是不可能成为眷属的,慧如因此相思成疾而死,太子含泪种下一颗红豆,并把慧如住过的草庵题名“红豆庵”。后来红豆长成树,所结红豆鲜红透亮,晶莹明澈,颗粒大于世上的红豆,1930年,世界植物学者们将它命名为“戴氏红豆”,至今仍然苍劲挺拔,吸引不少游人前来观赏。
自古以来,红豆是用来表达爱情、抒发怀念之情的信物,人们把红豆作为一种假宝石,镶在戒指上,嵌在项链中,闺阁名媛对红豆尤为喜爱,情窦初开的青年男女,往往把它作为定情之物相互馈赠,表达倾慕相思之情或夫妻长久和合之意。红豆便成了文人墨客寄寓相思的一个写不尽的永恒题材,屡见于文学作品之中。唐末温庭筠也有“玲珑骨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之咏。在现实社会里,“红豆相思”不限于男女情爱范围,朋友之间也相思,如温庭筠《绵城曲》诗云:“江头学种相思子,树成寄与望乡人”,写的是怀念朋友之情。许多文人还把红豆作为雅号或斋室名,董湘自号“红豆诗人”,陶梁之住宅命名“红豆书馆”。在当代,中国史学界泰斗,曾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著名的“四大导师”之一的陈寅恪对红豆情有独钟,在双目失明情况下,以十年努力创作85万字的《柳如是别传》,此书以红豆为主线叙写柳如是和钱谦益的爱情,实际上研究了明末清初的一段史实。《柳如是别传》第一章《缘起》开头就是《咏红豆并序》,序云:“昔岁旅居昆明,偶购得常熟白茆港钱氏红豆一粒,因有笺释钱柳因缘之意,迄今二十年,始克属草。适发旧箧,此豆尚存。……”可见红豆实不寻常。陈寅恪研究柳如是和钱谦益有关红豆的事,叙写得凄楚动人,因而这部作品深受读者喜爱。
(作者单位:南靖县委报道组)
责任编辑/谢一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