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 珌 范辉华 图/张毅智 姚湘明
第二轮福建省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林业)通过验收
文/丁 珌 范辉华 图/张毅智 姚湘明
2014年起,福建省政府实施第二轮福建省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项目,福建省林业厅根据省政府实施种业工程项目工作领导小组2013年3月13日项目实施会议精神和2013年5月6日关于新一轮种业项目申报准备的通知,确定第二轮种业项目为“珍贵树种刨花楠、闽楠种质创新与产业化工程”和“福建山樱花、紫薇和红掌的种质创新与产业化繁育工程”两项,三年运行经费分别为1000万元。
2016年11月5日,福建省林业厅组织有关专家对第二轮福建省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福建山樱花、紫薇和红掌的种质创新与产业化繁育工程”(项目编号:2014S1477-3)和“珍贵树种刨花楠、闽楠种质创新与产业化工程”(项目编号:2014S1477-4)项目进行验收,完成了合同规定的各项标的,通过验收。
“福建山樱花、紫薇和红掌的种质创新与产业化繁育工程”通过三年的实施,项目达到主要经济、技术指标:1、在系统开展花卉种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建立福建山樱花、紫薇和红掌等品种资源收集圃90.5亩、采穗圃158亩,收集优良品种(种源、优株)320个。在南平营建福建山樱花种质资源收集圃60亩,收集种源20份、优良种质材料80份,利用优异的种质材料2份,在来舟蛟湖营建采穗圃50亩。在顺昌营建紫薇种质资源收集圃28亩,收集优良种质材料160份,利用优异的种质材料6份,在顺昌潘坊、陈布营建紫薇采穗圃108亩。在南靖营建红掌种质资源收集圃2.5亩,引进优质种质资源60份。2、开展花卉品种自主创新,通过分析品种特性、观赏性状及栽培适应性、抗逆性等,筛选出商业价值高且适宜产业化生产的品种18个;申报植物新品种3个;建成福建山樱花、紫薇和红掌三家规模较大、管理规范、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力的苗木繁育基地,并向有关单位辐射推广,共培育苗木2070.33万株,其中福建山樱花苗木600多万株、紫薇苗木1069万株、红掌瓶苗、穴盘苗、成品苗401.33万株。移栽成活率达90%以上,苗木质量达到标准。3、在省国有来舟林业试验场建立和完善福建山樱花的轻基质容器苗培育生产线1条,年生产轻基质容器100万袋。建设完成育苗大棚5.10万m2、1.44万m2的现代温室,其中省国有来舟林业试验场改建1.98万m2大棚;省顺昌林业科学技术中心新建和改建育苗大棚面积1.12万m2;省林业科技试验中心改扩建2.00万m2的连动大棚和1.14万m2的现代温室。攻克轻基质容器苗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突破嫁接、扦插和组培无性繁殖等关键技术;建成福建山樱花、紫薇和红掌的现代化花卉种苗生产基地。4、根据花卉生长习性,按观赏目标从培育良好株形与促进生长入手进行基质优化配比、营养配方施肥、光温湿调控、种植密度调整、病虫害防治等栽培技术研究,形成一套可操作的福建山樱花、紫薇和红掌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体系。制定福建省地方标准。5、完成了省地方标准《红掌组织培养育苗技术规程》(DB35/T 1596-2016)和《紫薇扦插育苗技术规程》、林业行业标准《福建山樱花育苗技术规程》的制修订。发表论文4篇。6、集成推广:福建省来舟林场带动绿友园艺有限公司、绿意苗木场、三禾苗木场、附近乡村林农育苗,已在延平区形成了福建山樱花苗木培育产业群。顺昌县林业科技中心以提供紫薇品种和穗条的方式,在全县建立推广示范基地面积约1600亩,在顺昌县形成紫薇苗木培育产业群。省试验中心生产的红掌优质穴盘苗长期销售到福建(宁德、泉州、漳州、龙岩)、广州、浙江等地,并提供红掌温室大棚规模化新栽培技术咨询与指导。7、举办培训班和现场会5期,累计受训人数1万多人次。通过项目的实施,在福建省内通过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带动福建山樱花、紫薇和红掌优良种质的大面积推广,以点带面、点面结合、辐射全区,在省内市场占有率超过80%,满足福建对福建山樱花、紫薇和红掌花卉产业化开发需求。
“珍贵树种刨花楠、闽楠种质创新与产业化工程”项目根据福建省林业产业与生态建设的重大需求,针对珍贵树种资源严重不足(主要依赖进口),后备资源严重匮乏,刨花楠、闽楠天然种质资源面临日趋枯竭或退化、天然采种母树结实不稳且结实率低、优质苗木缺乏、人工栽培成效差等突出问题,创建了“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协作紧密、运转高效”的新型“产、学、研”创新平台。主要成效:1、建设了刨花楠种苗繁育基地1个、闽楠种苗繁育基地2个;营建刨花楠、闽楠种质资源库190亩、收集保存种质资源234份,其中:闽楠130亩、168份,刨花楠60亩、66份。建设采种母树林670亩,采穗圃10亩,试验示范林1526亩;2、系统开展了刨花楠、闽楠种质资源调查及优良种质选育试验研究,初选出优良刨花楠种源2个、家系3个,筛选出闽楠优良种源3个、家系8个(8年生胸径、树高和材积的遗传增益分别为15.88%、19.52%和47.84%);3、系统开展了刨花楠、闽楠的种子贮藏与芽苗培育、容器类型与规格、基质配比、控释肥加载、苗木密度控制与动态分级培育、光合特性测定分析、光温及水肥环境调控等优质容器苗培育试验研究,构建了多种规格的刨花楠、闽楠优质轻基质容器苗培育产业化关键技术体系;4、新建和改建设施育苗大棚3.9万m2,建立和完善轻基质容器育苗生产线4条,累计生产不同规格轻基质育苗容器3970万袋,培育多种规格优质容器苗1467万株,其中:1年生轻基质容器苗1272万株、2~3年生营养袋苗195万株,总产值可达7857万元,经济效益总额达4066万元;5、发表研究论文11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件(其中已授权1件)、发布了《刨花楠栽培技术规程》(企业标准)、制定了省地方标准《闽楠栽培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6、举办技术培训6期,受训365人,印发技术资料600多册。项目繁育基地培育的刨花楠、闽楠优质轻基质容器苗在省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100%和80%,可供造林绿化与林分珍贵化提质增效及景观提升改造面积达10万亩以上,有效解决了制约福建省珍贵树种资源培育缺乏优质种苗的突出问题,并显著提高造林成效,潜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巨大。
项目通过联合攻关和协同创新,全面提高了种苗繁育基地的设施条件与装备水平,提升了花卉和珍贵树种种质创新、产业化及标准化水平,促进树种资源培育的用苗升级。项目建设为促进福建省现代林木种苗产业发展和调整优化林种树种结构,推动林业可持续经营和“森林福建及生态省”建设发挥了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
(作者单位: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罗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