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芳
内容摘要:新课改对高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在教材中体现在第四个模块“名著导读”,目的是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价值观,“名著导读”必须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逐步改进其中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名著导读 特点 建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4.58,面对较低的阅读水平,全民阅读被提上日程。对中学生的语文教学中,“名著导读”的作用需要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人人都需要读书,时时都需要阅读,而作为高中生的语文学习,更需要广泛而富有成效的课外阅读。
一、名著导读的选文以及结构
由于篇幅限制,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每册必修教材中安排两部“名著导读”,基本上中外各一部,共计10部:分别是《论语》《大卫·科波菲儿》《家》《巴黎圣母院》《红楼梦》《堂·吉诃德》《谈美书简》《莎士比亚戏剧》《三国演义》《复活》。
“名著导读”分为三个部分:背景介绍、作品导读、思考与探究。
“背景介绍”主要是介绍作者情况和作品产生的主要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在文化或文学史上的地位。如《巴黎圣母院》的就介绍了作者雨果的生平、主要作品和创作风格,另外还有《巴黎圣母院》的创作经过,以及中译本的情况。
“作品导读”部分内容比较丰富。首先是对全书内容的简要概括,小说等则简要介绍一下情节,然后是对全书思想和艺术价值的深入分析,如巴金的《家》就介绍了觉慧、觉新等主要人物形象和他们的性格特征,分析了小说的艺术结构。
“思考与探究”一般包括2~3道思考题。这些思考题有的侧重于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有的侧重于对作品艺术表现方法的探究,有的侧重于结合现实,深入理解名著的文化内涵。学生可在读完全书之后,通过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
二、名著导读的特点
(一)选文具有经典性
名著是不同国家和时代人类智慧的结晶与文明成果的标志,是经过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留下来的优秀作品,往往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巨大的艺术魅力。在青少年阶段读经典名著,可以给他们血液中融入文化因子,成为他们精神面貌或品质内涵的一部分。
(二)与教材选文衔接和互补
如必修3第一单元选了《林黛玉进贾府》,名著导读部分就专门对《红楼梦》全书进行了介绍,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必修4第一单元有戏剧单元,课外就对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莎士比亚进行了全面而详实的介绍。而像《大卫·科波菲尔》等作品,则兼顾了阅读的视野,有利于丰富青少年的阅读结构。《论语》虽然在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学过一些,但这次是推荐学生阅读全书,也为选修阶段的《先秦诸子选读》和《中国文化经典论著研读》的学习奠定基础,有着更深层的文化意义。
(三)外国名著比例占上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工具性与人文性兼顾,强调帮助学生树立多元文化价值观。而学生接触的外国作品,一般是经过翻译的,从工具性的要求来说,语文课主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以外国作品在课内不宜过多选入,一般占三分之一;但是从人文性的要求来说,要让学生树立多元文化价值观,又必须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外国名著。所以在“名著导读”中,外国名著占二分之一,尤其是有“百科全书”之称的小说.
三、关于名著导读的建议
(一)扩宽选文范围
从“名著导读”的选文地域来看,我国的作品多选于大陆,对港澳台作家的作品选择几乎没有,外国的作品多选于英国、法国,对其他国家优秀作品的收录甚少,所以应该扩宽名著的选文范围;从选文体裁来看,大部分都是小说、戏剧,没有诗歌、散文集等,所以在种类上应该更加丰富;从作者来看,选文都来自男性作家,女性作家的作品没有受到关注,在将来应该加大对女性作家作品的关注和学习。
(二)增强导读的趣味性
在“名著导读”的编排中,每部作品都从“背景介绍”“作品导读”“思考与探究”三个方面来介绍,全部这样的模式会使学生看起来乏味,而且都是介绍作品的背景和内容会使学生混淆作品的内容,对作品的重要性不要作过多的阐述,对文章的经典语段应加以分析, 所以导读的编写多注重多样化,不拘 内容摘要:新课改对高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要求在教材中体现在第四个模块“名著导读”,目的是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价值观,“名著导读”必须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逐步改进其中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名著导读 特点 建泥于形式,增加学生阅读的趣味,
(三)构建对学生“名著导读”的评价机制
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忽视和冷漠原因在于现在还没有形成合理的阅读评价机制,只是一味的督促学生加强课外阅读,而对学生阅读的情况不进行考查和评价,这就使学生丧失了阅读的动力,所以建立合理的学生阅读评价机制迫在眉睫。江苏、福建等省份已经将对名著导读的评价体现在高考语文试卷的附加题中,这种做法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当然,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在每个学期就自己所读的书本写读后感,甚至可以就以学生某一感兴趣的方面以论文的方式进行研究和分析。合理的评价机制,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强学生的阅读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