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艳
摘 要: 医学定向生是一群关系到中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改革成败,具有重大发展意义的新群体。他们既有医学生共性,又有其特殊性,特殊性使其存在一些特殊问题,给培养和教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因此,对这些问题及应对措施的研究是非常重要和迫切的。
关键词: 医学定向生 存在问题 解决方法
为缓解广大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状况,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于2010年3月联合印发《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计划到2020年,通过多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逐步形成一支数量适宜、质量较高、结构合理、适应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需要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基本满足“小病在基层”的人力支撑要求。所以,国家启动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工程,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专项人才培养发展战略,能满足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科学发展及缩小城乡、区域卫生医疗差别的需求,具有重大的发展意义。
而对于经济落后,城乡发展极不平衡的贵州省,基层医疗人才的短缺更为突出。在相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贵州省从2010年开始,连续6年共招收3710名农村医学生定向生,成为获此项目任务数最多的省份。这些学生是贵州未来基层医疗卫生改革的中坚力量,其素质和贵州未来基层医疗卫生改革效果密切相关。
然而,在对医学定向生培养过程中,一些突出问题给培养高质量的医学定向生带来了极大挑战,我们必须加大力度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有效的解决办法。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强烈的逆反心理。
医学定向生在入学前签订就业协议时,大部分是迫于家庭贫困或看中毕业后的稳定工作,在家长亲友的鼓动下填报志愿,对医学定向生的意义及就业状况认识不深。随着大学生活的不断推进,城市生活的不断感染,对城乡医疗条件和医生待遇巨大差别的深入了解,加之物价的高涨和劳动收入的不断提高,许多学生对填报医学定向生志愿深表后悔。认为医学定向生本科五年,每人共得国家专项培养资金为35000元人民币,每年7000元的资金仅和城市医院医生月收入接近,而人生中最美好的6年青春将在协议的约束下扎根偏远艰苦的农村,把35000元人民币和6年青春简单对等,导致许多学生充满较强的对抗心理和逆反情绪。
(二)一定的自卑心理。
大部分医学定向生来自偏远农村贫困家庭,毕业后就业单位多为偏远艰苦的乡镇卫生院,工作环境和工资福利等和城市医疗机构存在巨大差距,6年的服务期让他们很难重新择业和考研深造,工作的定向让很多学生在婚恋方面受到很大的阻碍。在经济普遍提高、大学生婚恋自由、医学生考研热、城市生活繁华等大环境的强烈刺激下,家庭经济困难和未来迷茫的双重压力更凸显,迷茫、失落、彷徨等情绪难以排解,导致部分学生存在自闭、自卑、抑郁等特点。
(三)缺乏强烈的学习动力。
随着大学生活的不断推进,许多医学定向生在学习上的松懈态度和懒惰行为越来越强,逃课、挂科等情况随之出现,越到高年级,情况越明显。原因主要有:一是无就业压力。入学前就签订了就业协议,只要顺利毕业就能按时就业,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六十分万岁的想法,在学习上无紧迫感和竞争意识;二是无继续深造希望。按就业协议,其毕业后必须按时到相应基层卫生院服务6年,这期间无考研和向上级医院择业的机会,学业上更高目标的缺失导致学习动力流失;三是培养体制不完善。由于医学定向生2010年才开始招生,部分高校还没形成完善的培养方案和修订专门的全科医学教材,教学内容和普通临床专业差别不大,而部分课程课时增加,却无增加相应教学内容,出现了个别课程教学内容重复现象,极大地打击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主要的应对办法
(一)高度重视,制定完善培养方案。
《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指出:“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对改善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和降低医疗费用具有重要作用,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基础工程,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基础环节,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途径。”医学定向生培养的重大意义显而易见。
作为培养高校,主要任务是如何培养一批质量高、知识结构合理的定向生。第一,思想上必须高度重视。在学生入学前,成立全科医学教研室,专人专项负责并组织相关教职员工学习相关文件精神,大力宣传,避免出现教学人员对医学定向生的定位和意义缺乏科学认识,从而出现教学安排随意、教学敷衍、态度轻视等不良行为,或出现任课教师不知医学定向生为何物的尴尬局面。第二,提前制定完善的培养方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说明准备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在对医学定向生这一新医学生群体的培养过程中,应提前制定较完善的培养方案,做到“胸中有数”、“成竹在胸”。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在其入学之前,组织相关专家根据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医药科学的发展趋势与卫生服务需求,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国家职业医师考试大纲》及《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大纲》等制订医学定向生的课程体系,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二是制定完善的临床教学及实习方案。《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医学教学中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贵州省的医学定向生面向各地级市下的基层医疗机构,地方病种较复杂。因此为了给广大基层医疗机构培养一批高质量的医学人才,必须把校内教学、基地教学和社区教学结合起来,尽快建设一批完善的教学基地。就实习时间,应该在大临床一年实习时间上有所延长。可制定在三甲医院实习52周左右,教学基地实习12周左右,乡镇卫生院或者社区医院实习8周左右的实习方案。这样不仅使学生拥有更多临床实践的时间,还有机会熟悉各种常见的地方病种及基层医院的运行模式,对提高医学定向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二)加强入学教育,使之明确使命。
大多医学定向生入学时对城乡医疗条件、福利待遇等差距了解不深入,对未来基层卫生院的发展前景和全科医学生的重大意义知之甚少。因此,入学之初,就要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之了解目前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明了自身重要价值和重大责任,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从思想上树立为广大民众生命健康服务的观念,从而调动学习热情。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爱国主义教育。使之具有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第二,职业道德教育。使之具有尊重每一个生命的高尚职业操守和奉献基层的高尚道德情操。第三,国情、省情教育。使之详细了解目前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现状及未来改革蓝图等,明了使命的重要性和未来事业的希望性。第四,法律法规教育。使之了解医学定向生应该遵守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法律法规的约束和监督。
(三)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核心。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面对医学定向生这个特殊重要的新群体,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不能丝毫松懈。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前提。在对医学定向生的教育培养工作中,应多关心、帮助和解决一些定向生的实际困难,让他们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第二,坚持德育、智育两手抓。必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培养原则,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强化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政治品德的教育。第三,加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市场经济高度发达、强调效率优先的当今社会给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不少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尤其是对医学定向生这样一群大部分来自偏于农村的特殊学子,存在更大的偏离风险,因此,培养高校要多下工夫、多动智慧、多想办法,采用丰富多彩、卓有成效的教育活动方式,为广大基层培养一批拥有科学世界观、向上人生观和健康价值观的医学定向生。
(四)适当缩短服务年限。
医学定向生培养计划重大意义毋庸置疑,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这一计划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如公平性的缺失。主要体现在医学定向生身上,由于家庭的贫困迫使许多成绩优秀的学生选择这一志愿,社会财富的巨大差距使得招收前提就存在不公平现象,入学后,无论其多么努力,成绩多么优异,6年基层服务生涯都不能改变,人生最美好的十几年,他们失去了竞争、选择和继续深造学习的机会。婚恋方面也处于两难之境,医学生本科毕业多在24岁,大多达到晚婚年龄,医学定向生毕业后要到基层服务6年,条件艰苦,使其在大学期间很难找到婚恋对象,而对于那些服务后想继续深造的学生,婚恋上的困惑就更大。6年的基层就业协议使这些花样年华的青年学子陷入“青春受挫、爱情受阻、自由受限”的心理压力之中。如把6年缩短到4年,那么28岁的年纪可以给医学定向生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空间,可以最大限度地解决6年协议带来的心理压力和思想困惑。
(五)建立完善的诚信档案,制定配套考研政策等长效奖惩机制。
医学定向生毕业后的6年中,没有考研和自由择业机会,努力与否、优秀有否,未来6年的职业生涯已被限定。前无提升希望,后无就业压力,导致学习动力严重不足,给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目标带来极大挑战,为此必须健全既能立足当前、有效解决突出问题,又能着眼长远、保证工作不断推进的长效机制,可从建立完善的诚信档案和制定配套的考研政策等入手。具体如下:第一,建立完善的诚信档案。通过网络,建立每一个医学定向生的电子档案,教育厅、学校、定点卫生机构三方管理人员可以如实记录他们在校期间和毕业后的基本信息情况。对不良诚信行为,根据情节轻重,制定相应处罚措施,如违约赔款、取消职医考试资格、推迟职称评定等;对诚信优良的,可给予相应奖励措施,如职称评定优先、对兢兢业业服务满6年后的医学定向生二次择业时适当加分和政策倾斜等。第二,在诚信档案基础上制定配套考研政策。具体可分为两种方式:一是在校期间,给5%的考研名额给成绩最优秀的学生,对考上研究生的同学,国家给予贷款帮助,毕业后缩短到基层服务的年限,如硕士由6年减为3年,博士由6年减为2年,并且可以在找到工作单位后再到基层完成自己的使命。二是对那些服务基层满6年的学生,在考研时给予适当加分。这样不但学习生活注入竞争机制,解决求学深造的渴望,还为基层培养一批更高层次的医疗人才,加强医学知识的交流合作。
通过上述两方面的管理,不但形成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约束机制、倒逼与自愿相结合的动力机制,还制订短期和长期、定向生、用人单位和当地百姓三赢的发展机制。
“百年之计,莫如树人”。人才的培养不是朝夕之事,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沉淀。因此,对于医学定向生的培养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不断研究、探讨、总结和创新,只有多方同心协力、不断进取,才能为广大基层培养一大批高质量的全科医生,才能解决基层民众“看病难”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卜东东,彭晓英.“对农村免费临床医学定向生学习激励的探讨”[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4(1):30(1).
[2]赵玲,张学武.招收“免费医学定向生的几点思考”[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2765(11).
[3]刘虹.免费医学定向生培养政策评析与反思[J].创新教育,2012:45-46.
[4]肖建英,刘学政,王琴,王爱梅.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工作的研究与实践[J].西北教育,2012(4):253-255(2).
[5]邓寿群,陈赟琪.免费医学定向生的培养与激励[J].职业教育,2012(23):203.
[6]何翠媛,车向新.医学定向生诚信教育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2(10):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