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赑 何宁佳 杨光伟 秦 俭
(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716)
在三峡库区建设以饲料桑为核心的生态桑产业基地方案*
马 赑何宁佳杨光伟秦 俭
(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6)
摘要桑树具有耐涝、耐渍、耐旱的特性,生态适应性较强,可栽培和生长的区域十分广泛。同时桑树还能适应库区消落带土壤贫瘠,水淹干旱交替的恶劣环境的特点,以及桑树显著的经济效益,使其能满足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植被恢复和重建的多重需求,所以桑树作为植被恢复树种在三峡库区后续工作中受到充分的重视。利用桑树的特点,并科学配置相关产业结构,培育、发展、壮大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高度统一的桑树生态产业,对于促进三峡库区生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三峡库区;消落带;桑树种植;饲料桑;生态桑
三峡水库建成后,作为库区腹心地带的云阳县沿江两岸消落带生态环境受到较大影响,水位的消长与自然节律相反且持续时间长,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功能退化。同时,实现城市跨越式发展,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城市人口高度密集化,建筑生产、生活等人为活动日益频繁。与此同时,各种环境政策和管理措施不能及时跟进,带来沿江两岸水质污染,土壤状况日趋恶化,原有的植被消失,污染物增多,生态环境脆弱性加剧。因此,迫切需要根据消落带的形成和演替规律,采取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综合治理的方式,进行库区两岸消落带屏障建设,防止水土流失、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保持两岸、河岸带的稳定,增加植被覆盖率。
1三峡库区消落带、库岸带生态治理的重要意义
三峡大坝蓄水后,库区生态和环境问题备受关注。《三峡后续工作规划》提出三峡库区后续工作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按照“控污、提载、抓重点”的思路,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实施生态屏障区人口转移,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设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规划中确定的生态屏障区范围建设总面积为5 500km2,采取循序渐进、重点实施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以生态廊道、生态保护带建设结合水土保持,使生态屏障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0%以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95%以上。目前三峡库区森林覆盖率仅22%,亟待绿化面积多达46.7万hm2。立足于三峡库区实地特情,因地制宜,开展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的植被恢复和重建,是三峡库区实现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库区生态环境,促进库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而科学、合理选择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兼顾,并能带动库区后续产业发展的植被恢复树种,是实现这一目标最关键的环节。
桑树具有耐涝、耐渍、耐旱的特性,生态适应性较强,可栽培和生长的区域十分广泛。在重庆地区的调查显示,桑树在2006年、2009年大旱期间没有枯死现象,生长良好。自2006 年三峡水库开始试验性蓄水至2012年4月,消落带的地上乔木植被灭绝,绝大多数灌木的根系也全部死亡,而桑树是目前在消落带170m以下罕见的仍能存活的木本植物,显示了桑树对水淹和干旱具有极强的耐受能力。正是由于桑树能适应库区消落带土壤贫瘠,水淹干旱交替的恶劣环境的特点,以及桑树显著的经济效益,使其能满足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植被恢复和重建的多重需求,所以桑树作为植被恢复树种在三峡库区后续工作中受到充分的重视。2012年国务院三峡办雷加富副主任在视察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指出:“桑树是库区植被修复的优先树种,应做大、做强、做出品牌”。利用桑树的特点,并科学配置相关产业结构,培育、发展、壮大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高度统一的桑树生态产业,对于促进三峡库区生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桑树作为三峡库区生态建设的重要树种,至少具有以下优势:一是桑树是本土树种,能耐受三峡库区消落带、库岸带贫瘠及水淹、干旱交替的立地条件;二是桑树生长快,成活率高,苗木及造林成本、维护费用低廉;三是桑树需要的农耕活动量少,水土保持作用强,非常有利于库区生态屏障区的植被恢复与重建;四是桑树能与三峡库区地方养殖业、果树加工等主导产业有机结合,促进地方产业的发展。
2建设范围
在巩固现有桑园的基础上,以绿化环境、保持水土、防沙治沙、石漠化治理恢复植被等生态环境建设为目标,利用三峡库区消落带170m以上区域,和库岸带发展生态桑产业,建成集中、连片的沧海桑田3.3万hm2,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充分利用生态桑园生产的桑叶、桑果、桑枝,发展饲料产业及特色养殖产业,保健食品加工产业,旅游观光产品产业,大幅提升提高生态桑园的经济效益,实现传统蚕桑生产向现代多元化桑树产业的转型。
2.1项目建设的总体思路、总体规划布局
(1)项目建设的总体思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改善民生的重大需求,立足三峡库区生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利用消落带170m以上区域和库岸带发展生态桑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桑园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支撑,发展生态桑产业,并通过桑园及桑产品的综合利用,拓展桑产业的功能,推进其与二、三产业有机结合,延长产业链,提高桑产业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增值和农民增收,推动库区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
(2)项目建设的总体规划布局及其依据:生态桑产业建设涵盖三峡库区巫山、巫溪、奉节、云阳、开县、万州、忠县、丰都、石柱、涪陵、武隆、长寿、渝北、巴南、江北、南岸、渝中、沙坪坝、北碚、九龙坡、大渡口、江津、巴东、兴山、秭归、宜昌等 25个区县(市)的消落带170m以上区域,和库岸带。结合用地现状及特点和规划要求,桑树区域布局设计为修复生态区、叶果两用区和桑文化示范区三个功能区。能够起到示范带动作用,通过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达到配肥地力,提高桑园综合生产能力的目的,带动全市和周边地区推广应用新技术,发展桑树种植,提高综合效益。同时,在项目承担单位建立完善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增强服务功能,确保地力、墒情监测和平衡施肥项目等各项计划全面落实,保证桑叶的产量和质量。
2.2建设规模
(1)种植规模
建设3.3万hm2饲料桑产业园。其中以三峡库区生态修复为主要功能的桑园6 666.7hm2,以生态修复和蚕桑生产、饲料生产、特色旅游功能并重的成片桑园2.7万hm2。
(2)桑苗繁育基地。建成年供应优质桑苗2千万株的快繁育苗基地1个。
(3)建年处理10万t桑叶饲料加工厂4个。首期建设桑叶饲料加工厂1个,年处理鲜桑叶饲料10万t。
(4)建设年出栏桑树生态猪10万头养殖基地。首期建成1万头桑树生态猪示范基地。
(5)建设1万头桑叶养殖头奶养殖基地。首期建2 000头桑叶养殖奶牛示范基地。
(6)建设以沧海桑田为主题的观光旅游基地。利用上述基地,建成以果桑采摘和加工、桑叶食品、蚕蛹、丝绵、特色畜禽养殖等产品为特色,以蚕桑文化为核心的沧海桑田主题旅游观光基地。
2.3具体目标
(1)种植规模
第一期(一年),初步建成饲料桑育苗基地、饲料桑示范基地;
第二期(三年),发展以生态修复和生产功能并重的桑园3 333.3hm2;
第三期(两年):扩大饲料桑种植基地,建设6 666.7hm2饲料桑产业园;
第四期(三年)发展以生态修复和生产功能并重的桑园2.3万hm2。
(2)农民增收目标
叶果两用生态桑园每667m2(1亩)实现经济效益9 000元,生态饲料桑园每667m2实现经济效益3 500元;3.3万hm2生态桑每年实现总产值150亿元。
(3)饲料桑产业发展目标
形成年加工桑叶饲料40万t的生产能力,年生产畜禽鱼功能饲料400万t,实现总产值120亿元。结合地方养殖业规划,发展特色养殖产业,提高养殖效益,增加养殖户收益。
(4)沧海桑田旅游产业发展目标
以集中连片生态桑园为基础,建成中国最大的生态桑旅游观光基地,建设蚕桑文化、蚕桑科技、蚕桑产品为核心的5大主题公园。
3三峡消落带生态坏境条件
三峡库区消落带是三峡库区周边陆地生态系统与库区水体生态系统能量物质和信息转移与转化活跃地带,对外界变化的响应相当敏感。库岸周边大规模的城镇,交通建设和农事活动,必然会增加泥沙和有毒有害的废弃物质入库量。在三峡水库建成后,水流建设大大减缓,水体自净能力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污染将加剧,泥沙淤积增强,边岸崩塌滑坡活动更加频繁,这必将产生消落带湿地生态系统生物种群、生物资源和水生生态平衡的破坏性叠加效应,这种复合叠加效应,可导致消落带水体和地表污染,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结构和功能受损更加严重,生物种群收到威胁,生物种群数量减少。
桑树可以作为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建设中的应用树种之一。2009年三峡大坝建成并蓄水到175m高程后,在防洪、航运、发电方面产生了显著的效益,与此同时, 由于三峡库区长期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对森林的不合理砍伐,导致脆弱的土壤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生产力下降和大量水土流失,库区年侵蚀量己经达到2.9亿t。三峡库区消落带、库岸带植被破坏相当严重,生境破碎化程度高,水土流失强度大,加强对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建设和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立足于三峡库区实地特情,因地制宜,开展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植被恢复和重建,是三峡库区实现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生态环境状况,促进库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而选择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兼顾,并能带动地方后续产业发展的生态树种,是实现这一目标最关键的环节。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建设的难题之一就是如何协调生态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矛盾。三峡大坝蓄水后,大量移民从肥沃的河谷地带迁移到土地贫瘠的山上,人地矛盾十分突出。由于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地形复杂,目前普遍采用的是“人工湿地、消落带植被重建、库岸植物篱、坡耕地综合整治和高山陡坡封禁修复”的库区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立体防治技术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防治效果。
由于利益有驱使,库区农民通常都在消落带种植玉米、水稻等作物,并在淹没前采收,一方面种植过程中施用化肥农药,造成了库区消落带的面源污染,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只采收作物的果实部分,在消落带区域残留大量的作物秸杆最终会形成漂浮物,给三峡库区的航运、发电带来严重的影响。三峡库区库岸带土地以坡耕地为主,农业耕作会给坡耕地带来严重的水土流失。在三峡库区,由于人地矛盾激烈,农业耕种量大,库区坡耕地年侵蚀量达9 450万t,约占库区年总侵蚀量的60%,入江泥沙量占其总量的46.16%,因此,寻找一种既有利于保持生态环境,又能带动农民增收的发展模式,是解决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
自2006 年三峡水库开始试验性蓄水至2012年4月,消落带的地上乔木植被灭绝,绝大多数灌木的根系也全部死亡,桑树是能够在三峡库区消落带170m高程以下区域存活的极少数的木本植物之一,在三峡库区沿线的涪陵区、丰都县、开县、云阳县的170m高程左右消落带区域,桑树甚至是唯一都生存的木本植物。显示了桑树对水淹和干旱具有极强的耐受能力。
2011年起,西南大学与重庆市峻西实业公司合作,在云阳县龙角镇新立村一组租地栽桑6.7hm2,其中海拔175m以上的库岸6hm2,165-175m消落带0.7hm2,进行桑树消落带生存栽植试验。为了解各种桑树品种在水淹没后的成活情况,在174m水位田中,分别栽植了粤桑实生苗73株、桂桑菌根苗33株、桂桑实生苗79株、桂桑4年生大树42株、草桑1 077株;在海拔170m水位田中,栽植桂桑菌根苗54株,栽植桂桑4年生大树65株、粤桑127株、桂桑330株;在海拔169.5m水位田中,栽植粤桑38株、桂桑81株、草桑1113株。到2015年春季,经过三年的水涨水淹试验,尚成活试验桑树1 000余株,具体是:桂桑12号67株、桂桑62号78株、粤桑92株、草桑850株,成活率分别为11.0%、13.0%、9.5%、85.0%。其中草桑的抗涝性最强。
在20世纪80-90年代,三峡库区是四川省和重庆市的主要蚕区,具有蚕桑生产的历史传统。桑树作为多年生作物,在生产过程中,土地耕作强度小于大部分一年生农作物。桑树作为三峡库区坡耕地的植物篱,防止水土流失具有较好的效果[4]。王幸等调查了三峡库区坡耕地柑橘、沙梨、花椒、黄荆、桑树、紫背天葵6 种植物篱的生态经济效益,结果表明综合效益以花椒类植物篱最高,桑树则优于柑橘、沙梨、黄荆、紫背天葵类植物篱。
蚕桑生产具有全商品特性,单位面积产值高,经济效益好,相对于土少人多、交通不便的三峡库区,蚕桑生产是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农业产业。基于桑树在生态环境保持和地方经济发展中的综合优势,桑树可以作为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建设的理想树种之一。
蚕桑资源的饲料化利用,还可在库岸带大力栽植和培育饲料桑品种,桑叶作为饲料具有蛋白含量高,不与粮食作物争地的特点,利用荒山荒坡、沙漠化地区发展生态饲料桑,有利于缓解我国饲料源不足的问题。集成、检测、示范饲料桑的相关技术,分析饲料桑采收次数、栽培密度与饲料桑产量质量的关系;提出饲料桑机械化采收等问题的解决方案;同时组织有关单位,专项开发低能耗或者利用新能源的饲料桑干燥技术;建立饲料桑品质企业标准;评价桑叶作为功能饲料在蛋鸡、肉鸡、山羊、杂食性鱼类上的应用效果,形成生态桑资源的饲料化利用总体格局。
4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桑树营建技术规程
4.1桑树种植时间
消落带通常在每年1月开始退水,2月上旬水位已低于170m以下,引时应开沟清理积水,在2月底前种植桑树。
4.2桑树在消落带种植高程
通过几年的试验证明,在三峡库区消落带170m以上高程新栽桑树都可以存活,高程越高,存活率越高。在170-171m区域,通过2-3年补植,可以使其成活率达到80%以上,能郁闭成林。
4.3提高存活率关键技术
为了提高存活率,建议一是使用根系完整的桑苗,二是栽植时挖种植沟,深度约0.15-0.30m,保证桑苗根部能完全伸展开,不能将桑树根缩成一团结;三是土壤含水量以70%-80%为宜;四是选择种植菌根桑苗,可大幅提高其成活率。
4.4种植密度
消落带桑树密度不宜过大,以667m2600株为宜。
4.5品种选择
可以选择耐淹性能较好的荆桑品种、粤桑10等品种。
4.6消落带桑园管理
消落带不能使用除草剂、不能使用化肥、农药。第一、二年要加强看护,注意人工拨掉桑树周边的杂草,特点是高大的苍耳等。每年2-3月要对枯死的枝条和底部侧枝进行修剪,保留主干,使主干尽快长到175m水位线以上。
4.7消落带生态桑的经济利用模式
消落带170m以上人工种植桑树可以成活,170-171m 宜养成高干乔木;172m以上区域完全可以和库岸带桑树一样用于发展蚕桑生产、果桑生产、畜禽饲料生产,而且不会留下影响面源污染的废弃物。
5建设方案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库区生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支撑,发展生态桑产业,并通过桑园及桑产品的综合利用,拓展桑产业的功能,推进其与二、三产业有机结合,延长产业链,提高桑产业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增值和农民增收,推动三峡库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
5.1桑树种苗场圃
库区新栽生态饲料桑园面积3.3万hm2,共需要优质桑苗超过3亿株。为保障桑园基地的顺利建成,需要依靠自身力量,建设桑苗繁育基地,保障桑苗就地供应,降低栽桑成本。依托西南大学科技力量,由企业牵头,选择适宜的地方建成桑苗快速繁育基地。采用最新的杂交桑种肥团育苗技术,快速繁育丰产优良品种桑苗,按每667m2年产桑苗2.5万株计算,需要育苗基地面积53.3hm2。同时,由于桑树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治理效果的特点,未来生态饲料桑树种苗市场需求巨大的情况,可将桑苗繁育作为促进种植基地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满足周边地区对优质桑苗的生产需求。
5.2桑园基地
建设标准化、规模化桑产业基地是发展现代桑产业的基础和载体。在巩固现有栽桑范围的基础上,以绿化环境、保持水土、石漠化治理、恢复植被等生态环境建设为目标,在库区选择成片荒山、荒坡以及中度石漠化区域发展生态桑产业6 666.7hm2;选择土壤条件、水资源条件、交通条件合适地域,种植生态饲料桑2.7万hm2,形成3.3万hm2成片成带的沧海桑田。
5.3生态桑饲料化利用基地
围绕“桑树生态治理消落带、库岸带、桑树大宗资源开发利用和桑园种养殖立体开发”的主体思路,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经营模式,积极研发桑树资源的多元利用和深度开发,延伸产业链条,促进桑产业链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达到企业、农户、生态共赢的目的。
5.3.1“桑-畜-肥”循环模式
在肉猪饲料中添加适量的桑叶粉,不影响育肥猪生长速度,可提高猪胴体率,显著降低猪板油率和背膘厚度,减缓肌肉pH值下降速度,显著提高肌肉肌苷酸和脂肪含量,改善猪肉品质和风味。在奶牛饲料中添加饲料桑叶,可以降低乳腺炎的发病率,提高泌乳量。
而养猪、养牛过程中大量的粪便通过沼化处理后,沼渣可以用于生产有机肥,沼液可以通过管道灌溉桑园。桑园以叶片为产出物,耐肥水,是非常适合消纳养粪便,通常按667m2桑园消纳2头猪(1头牛)的粪便设计“桑-畜-肥”生态循环用桑园。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桑园进行生态养殖,并合理利用桑叶作为饲料,以生态、农家土猪为亮点,打造桑树生态猪肉高端品牌。
5.3.2“桑-禽-草”立体种养模式
在蛋鸡、肉鸡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桑叶,可以提高肉蛋产品品质,改善产品风味,提高养殖效益。农户可以以生态桑园为基地,中小规模饲料家畜,家禽粪便作为桑园主要有机肥料,桑园产桑叶作为家禽功能饲料原料,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系统。由于桑叶生产具有季节性,项目计划采用稀植桑园,在冬季种植黑麦草类作物,用于耐粗饲家禽饲料。
5.3.3桑叶饲料加工厂
桑叶作为一种新型饲料资源,适口性好、营养价值高、产量大,其干物质中粗蛋白含量高达20%以上,可作为动物蛋白质补充料。一般每年每667m2桑园可产桑叶800-1 000kg(干物质计)。规划建设3.3万hm2生态饲料桑园每年可以生产干桑叶近50万t,建设年处理10万t桑叶饲料加工厂4个。
以每个年产10万t桑叶粉为基础,依托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的技术力量,可以建成年产200万t优质畜禽鱼配合饲料的生产工厂1个。
新建饲料生产线正是为适应我国未来饲料工业发展趋势,走高科技、规模化发展之路,新建项目规模为年单班产饲料10万t。鉴于项目区是农业、畜牧业、水产养殖基地,目前及将来畜牧、水产养殖业经济组成格局为城镇集约化养殖、专业村、专业户养殖、家庭副业养殖三足鼎立。根据项目区及全省、全国养殖业发展规划要求,在考虑成品方案时力求产品多样化。
产品方案:加工桑叶饲料原料;生产畜、禽等全价配合饲料。
产品形态:粉状或颗粒状。
5.3.4生态桑观光旅游基地
三峡库区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长江三峡工程作为一项综合性特大工程,它将从旅游资源、旅游交通、旅游线路、旅游形象、旅游意识等方面对长江三峡旅游业造成全方位的影响。“新三峡,新旅游”一直是业界和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以1.3万hm2成片桑园为基础,打造中国最大的沧海桑田旅游观光基地,挖掘并通过建设蚕桑文化主题公园,开发以传统蚕桑产品、桑叶保健食品、健康养殖产品为特色的旅游购物产品,使沧海桑田生态旅游观光基地成为蜀南特色旅游的一项重要内容。
5.3.5品牌塑造
在生活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人们更注重产品生产过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更关心产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生态饲料桑产品在其种植过程、养殖过程中都实现了无害化,其产品是纯天然绿色产品。因此,在生态饲料桑及其下游的产品实施品牌战略时,重点突出“生态”、“健康”二大主题。宣传生态桑对三峡库区、长江中上游坡耕地水土保持方面的重大作用,桑园在固碳减排方面的重要作用;宣传桑叶功能饲料在健康养殖方面的重要作用;宣传桑叶功能饲料在改善畜禽产品品质方面的重要作用,向消费者传达生态、健康的现代生活主题。
6项目建成后的运行管理
6.1运行机制
三峡库区饲料桑产业化项目以政府推动、公司运作、科技支撑、农民参与、市场引导的模式运作。本项目在运行和管理上,坚持市场化原则,加工企业实施项目业主负责制。即业主在项目建设期间,按计划投入建设资金,按方案组织项目实施。项目建成后,业主全面实施管理。对于饲料桑的种植,坚持农户资源选择模式,可以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户自行种植,也可以农户自愿土地流转,以农村大户或家庭农场方式种植,也允许农户流转土地给公司,由公司一体化生产。
本项目不仅是一个农业产业化项目,还是极大增进社会效益为主的生态工程项目,项目运作中,离不开政府职能部门支持以及财政资金的支持。
6.2产业化运作模式
项目在政府引导下,以市场化原则运行,根据企业与农户自愿选择的产业模式。
“公司+农户”模式:先进技术与管理金阳的饲料桑加工企业作为龙头企业,利用合同契约的形式把农户生产与公司加工、销售联结起来。公司和农户在市场上按照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进行购销活动。公司与农户的财产各自独立,互不参与管理与干涉其使用。通过这种模式,公司获取相对稳定的上游收购渠道,降低购进成本;对农户来说,在实行农业产业化后农户找到了相对稳定的销路。
“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通过基地向公司提供桑叶,基地成为了公司的代理方。基地对分散的农户进行监督和约束,基地同时也是农民的利益代表,对公司挤占农民利益的行为也能进行约束。在基地管理上,公司提供生产技术、农资供应、政策信息传递等统一的服务。基地作为连接公司和农户的桥梁,保障公司和农户之间的沟通。企业与饲料桑生产基地和农户结成紧密的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体系,龙头企业通过共建、自建基地引导和组织分散的小农户进入社会化大市场。基地具体的形式可以是公司直接买断土地使用权,让农户成为企业工人;也可以是与农户达成协议,建立股份制生产基地,从产权层面上进行联结。
“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在公司与农户之间,加入了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通过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以公司为龙头,以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以众多专业农户为基础,提供从技术服务到生产资料服务再到销售服务的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全方位服务,把公司、农户与合作经济组织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产业化经营组织。合作社是农民创办的农户间的利益共同体。对外合作社是盈利性经济实体,对内是非盈利性服务组织,合作社盈利是在合作社成员间进行分配。
“专业大户”模式:通过土地流转,让有资金、技术及经营能力大户专门参与到饲料桑产业化中,其可以在种植、加工以及后续产业中的某一环节或者整个产业链上经营。
“家庭农场”模式:通过自身承包地或流转承包地,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饲料桑的种植、加工等,其产品销售可以自行负责,也可以与合作社或公司合作。“家庭农场”模式在2013年一号文件中得到中央的肯定。
7效益分析
饲料桑产业化项目符合新型城镇化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战略思路,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收入的提高,促进农村现代化的建设。项目建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7.1带动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收入
通过饲料桑产业化项目的建设,完善饲料桑产业链,实现饲料桑的产业化。三峡库区饲料桑产业化项目完成,形成中国最大饲料桑产业基地,形成饲料桑种植、绿色饲料加工、绿色生态畜禽饲养、绿色生态畜禽食品加工销售、桑文化旅游观光完善产业链,极大带动农业产业化。项目全部完成,预计形成年产70万t饲料桑、产值40亿元,绿色饲料加工业年加工收入达10亿元。此外,以饲料桑为原料,通过招商引资,带动绿色生态家禽饲养与加工,估计可形成绿色生态家禽饲养与加工年产值100亿元以上。项目建成后,形成桑文化产业基地,可以吸收大量的观光旅游者,促进当地旅游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总之,该项目的建设将极大推进当地农业的产业化。
饲料桑产业化项目的建设,农户不仅可以作为种植户和绿色家禽养殖户参与,还可以作为工人被加工企业吸收。农户以家庭形式种植饲料桑,饲养绿色生态家禽,以每家0.7hm2地估算,年可以增加收入5万-6万元。
7.2增加就业,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通过饲料桑项目的实施,可以吸纳大量农村劳动力,可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化,提高城镇化水平。农户通过种植饲料桑或者参与到饲料桑产业加工企业中,可以提高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建设美好和谐社会。
7.3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建设美丽乡村
饲料桑产业化项目的建设,实现6.7万hm2桑树园,形成具有观光、旅游、休闲的桑文化基地,吸引外来休闲观光的游客,促进当地旅游业、餐饮业以及其他相关服务业的发展。这不仅符合中央提出的建设美丽中国的思路,更带动当地产业结构的转变与升级,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7.4生态效益评价
桑树耐淹和抗干旱能力极强,在年降水50mm的地区可以生存,年自然降水250mm则可正常生长、开花、结实。桑树还具有耐贫瘠性特性,在贫瘠的土石质山区也可正常开花结实,故桑树是治理脆弱生态环境地区的首选植物。在三峡库区发展桑产业,不仅可以快速提高绿地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抑制面源污染吧,还可以提高库区森林覆盖率,改善空气质量,保持水土。这对于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改善农村条件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项目建设成功后,能够为顺利治理库岸消落带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能为覆盖消落带、恢复消落带的植被从而推广应用,为治理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环境作出较大的贡献。不仅如此,还可充分利用蚕桑资源,发展养殖业,如利用桑枝可以发展桑枝食用菌产业,利用桑叶可生产桑叶茶,可饲养桑园鸡,桑叶牛、羊、猪等家禽,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及环保效益。
资助项目:商务部蚕桑生态高产建设服务项目(No.TAHP-2015-ZB-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