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洪顺
(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成都 610000)
家蚕育种的成功实践
——“夏芳×秋白”育成推广与改良创新纪实*
朱洪顺
(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成都610000)
“夏芳×秋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向仲怀院士主持育成的新一代夏秋用家蚕新品种。1994年经四川省家蚕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并在四川、重庆等地大量推广,成为夏秋蚕主推品种,1996年获重庆直辖市首届科技进步一等奖。至今历时20余年,仍是四川、重庆夏秋蚕的当家品种,仅四川省已累计推广400余万张。2000年四川省家蚕品种审定委员会确定“夏芳×秋白”为省家蚕品种鉴定试验指定对照种,直至现在。实践证明,“夏芳×秋白”的培育推广和改良创新,无疑是家蚕品种培育推广改良创新的一个成功典范。
首先是育种目标明确,符合川渝蚕桑产业需求。川渝地区夏秋蚕期生态环境较差,蚕桑生产分散粗放,因此夏秋用种不仅强健性要好,茧丝质量也要好,而且制种性能还不能太差。向院士及其团队基于此种思路,选择了合适的亲本材料和育种方法。在华系原种培育上,以含多化性血缘且强健性好、茧质优良的秋芳作母本,以综合性状优良的多丝量品种“731”为父本杂交,在早期世代采用高温多湿环境下混合蚁量育,并控制全茧量开差范围,经多代选育获得了抗高温多湿环境的原种“夏芳”。在日系原种培育上,以引进种“秋星”为素材,在高温多湿环境下进行系统分离,育成了强健性明显提高的“秋白”。在杂交组合测定上,将夏芳等5个中系与秋白等3个日系,按3×5不完全双列杂交模式,组配成30个杂交组合,经连续三次夏秋蚕测试,结果证明“夏芳×秋白”这对组合成绩最优,表现出强健好养、产量高、丝长长,综合性状也优于对照种781×7532,且繁育性能良好,于1994年3月通过审定推广,1995年推广数量迅速扩大成为四川省主要推广品种之一。
其次是种性维持与改良。1995年“夏芳×秋白”大量推广后,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1997年生产上反映蚕茧匀整度下降,出现大量薄头茧,卵色驳杂,产卵量快速增加而良卵率、孵化率下降等退化现象。向院士及其育种团队一直关注品种推广过程中的种性维持与改良工作,从1996年以后的十多年间,向院士及鲁成教授、朱勇教授、代方银教授等多次利用会议、专题调研等方式深入原种场指导,改进继代方法,建立了提高蚕茧匀整度的稳定性选择方法,减少薄头茧的个体选择加系统选择方法,以及纯化卵壳色的系统选择方法,经2年工作有效解决了以上问题。与此同时,我们将生命力作为蛾区选择的首选指标,在小系平均数之上从高向低选留母种和原原种。通过以上措施不仅稳定了“夏芳”、“秋白”的种性,同时这些措施也推广到其他品种的种性维持。在总结这些繁育继代实践成果基础上,2009年我们制定了四川省地方标准《桑蚕原种繁育与母种继代选择技术规程》,标志着四川家蚕品种繁育继代方法步入标准化管理。
在品种繁育过种中要不断改良和提高品种水平,推进品种进步。2001年我省组织原种场开展“夏芳×秋白”改良提升工作,首先从三台、南充、阆中三个原种场中各选择两个最好的小系,进行纯种比较和旁系鉴定,选出最好的小系作推广系统,解决了小系过多的问题。经多年试验证实“夏芳×秋白”始终保持强健性和茧丝质兼优的特点。2015年将“夏芳×秋白”放在春季与菁松×皓月等春用种比较,发现其茧丝质与菁松×皓月相当。应证了“夏芳×秋白”在川西北地区作为春秋兼用种是可行的。其次为缓解一代杂交种生产过程中雌雄鉴别的压力,于2011年4月在向院士团队指导下,对“夏芳×秋白”进行普斑限性改良,经4年完成了限性化改良,于2016年三台蚕种场将之命名为“蜀芳×川白”进入四川省蚕品种审定程序。2015年向院士提出了培育早期雌雄鉴别系统的建议,鲁成教授、代方银教授立即主持制定选育方案,落实相关工作。计划将包括“夏芳×秋白”在内的几对现行主推品种,将于2017年完成茶斑限性的改良,将雌雄鉴别时间提前到三龄期进行。目前进展顺利。
综上所述,“夏芳×秋白”从1994年通过品种审定推广已历时二十余年,至今仍为我省主推品种,其推广量之大,应用时间之长,对四川省蚕桑产业发展贡献之大,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其育种方法、种性维持和不断改良创新的方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值得我们总结,以提升我们的育种工作水平,为蚕桑产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简介:朱洪顺(1962-),男,高级农艺师,从事蚕业应用技术研发及推广,现任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副站长。
资助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CARS-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