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陶论

2016-08-15 19:52叶橹
扬子江 2016年4期
关键词:黑陶笔名意味

叶橹

生命形式的私象征

黑陶是一个诗作不多而对诗的质量要求颇为严苛的诗人。正因为如此,我们从他不多的诗作中,看到了他独具风姿的诗歌品质。我想先从他的笔名谈起。

诗人之所以取这样一个笔名,显然有着他的体验和思考。这可以从他的一些诗篇中找到蛛丝马迹。

首先能够联想到的,自然是它同故乡的著名产品“陶”的关联。他的一首《故乡肖像:陶》已经泄露个中玄机。诗人把他的笔名视同故乡的标志相联结,证明着他把自己的创作看成是与故土生生相依的。他把“陶”同“矿藏”“河流”“火焰”“黑夜”“人民”这些概念相互依存联结在一起,充分体现出他自己的命运同这些事物之间的息息相关。因为“陶”的生成是多种“存在”之间合力的结果,所以才有了诗人创作的成果。

或许我的这些联想有点牵强,但他在“陶”的前面置以“黑”的冠名,则不能不令我浮想联翩。因为我还从他的诗中读出了许多“意味”。我注意到他的那首《窑》。“窑”可能是他对一种生存境遇的刻骨铭心的体验,但在把这种生存体验具象化的过程中,我们读到的是以下诗句:

雨水和黑夜都做了燃料,

尽情铸造红日、黎明和玻璃的夏季。

死去的乡亲在白焰中肢解。

土地的白焰中,

骨头和精神,又凝成今日的儿子——

黑皮肤的你们的儿子!

一切皆烫!含香的烫。热爱的烫。绝望却坚持的烫。

如果注意到这些诗句中的因果关联,便不难发现:在雨水和黑夜的燃料中,铸造出红日、黎明和玻璃这类代表明亮的事物;而在乡亲和土地的白焰肢解中,骨头和精神凝成的却是黑皮肤的儿子。这里的“黑皮肤”,正是诗人取名“黑陶”的关键性词语。“窑”正是在那一系列的“烫”中铸造出它“黑皮肤”的儿子的。

任何一个诗人,在他形成自身的创作风格的过程中,都是同他的生存环境有着血肉关联的。我之所以要在黑陶的笔名上大肆发挥一番,不是无事生非,而是出于我对他的诗歌品格的认知。

我们的诗歌传统,向来以讴歌光明和憎恶黑暗为荣,其实,这未免有点单向思维的弊端。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没有黑无以显出白。黑暗中未必就看不见一切,有时反而能看得更清楚。过度的光反而使人“光盲”,例子之一就是夜间行车遇远光灯容易出车祸。所以我认定黑陶之所以以“黑”冠名而不用其他的词,是有他自身独特的寄托的。黑陶似乎对黑暗有着特别的观照角度。他宣告自己是“啜饮火焰的黑皮肤孩子”,这里的“火焰”同“黑皮肤”之间所形成的反差而又统一的“存在”,正是他以诗性的体验而进入的诗境。所以我们从他的诗中经常会读到种种对光明与黑暗的相互依存相互纠缠的诗句。在《夏天黑暗》中他看到“灿烂夏天的内心藏有秘密黑暗”,从“丝绸一样的白雪肌肤”透视出“那是血/那是少女躯体在过去年代忍受的血之黑暗”,而且:

热爱夏天的亲人都已离逝

一万座窑尽情燃烧

一万座尽情燃烧的乡镇

在灿烂白炽水面增加了夏天的秘密黑暗

这就是一个诗人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呈现出的历史与存在。这就是诗性体验中许多欲说还休的对世界的认知。

在黑陶诗性的精神世界里,似乎永远呈现着无休无止的火焰与黑暗之间的轮流交替,而它们的相互消长,也没有什么谁胜谁负的终结。他欣赏“火焰”,是因为它能够“毁去华羽,炼打生命黄金”,“拒绝假美”,是“美的透明固体”。而在“黑暗”中,他又能体察到“激动、磨砺、沉浸,优秀的生命在痛苦中热爱忍耐”。在黑陶的精神幻象世界里,不断地涌现着令他激越又令他沉思的具象和抽象。他在《古老的火焰》中如此描述:

古老的火焰

在巨大的冰凌内跃动、流泻

这些变幻不居的赤红叶脉

是我童年

最早见识的象形汉字

从具象的火焰到象形汉字,潜行着人的思维流程。这些看似具象的事物,其实隐藏着抽象的象征意味。

不妨再读他的《幻象》:

从古至今充满黑暗!

只有太湖,这硕巨母鱼——

银光熠耀的肉身,

扭曲着跃起(群星飞溅)!

像丰腴赤裸的女体,

闪过,天地的黑暗卧房。

在“充满黑暗”中他瞩目于“太湖”这一代表着他的生息之地的母体,而从它身上看到了“扭曲着跃起”的身姿,“闪过,天地的黑暗卧房”。浑沌又清晰的诗境,暗含着生存的困境与奋进,挣扎并“群星飞溅”,这不正是人类的生存图景吗?

一个诗人对于生存环境的体察乃至思考,不是凭抽象的概念在支撑,而是依自身的血肉感受和丰富复杂的体验,他才有可能在自己的诗篇中呈现出生动具体的意象,甚至在意象中显现其象征的意味。这也是我们评判一个诗人的艺术标尺之一。我们在黑陶的诗中读到的诸多意象中,常常能品味出一些言外之意的蕴涵,证明他的落笔不是轻易率性之作。他作为一个在特定环境中成长并具有存在感的诗人,不仅从自身的经历中吸取着生活的养料,而且能够把许多处于原生态的事物,经过诗性的艺术处理而上升为具有象征意味的塑型,这自然是同他持续不断地梳理生活具象并从繁到简地提升有着密切关联。我在前面提及的那首《窑》,固然对切入诗人的生存体验具有特殊意味,但是我们也同时看到,当诗人在另一种沉浸的精神状态下,以宁静的心情凝视时,他都达到了化繁为简的艺术境界。试读《诞生》:

天地多像巨大的窑炉

星星

这些湛蓝的烈焰奋力燃烧

黎明

一轮太阳——

那只火红、神性的陶盆

在静静出窑

与《窑》中那些纷繁的意象和强烈的情绪相比较,无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座小窑似乎显得喧闹而热烈,而另一座更为巨大的“窑炉”,却显得宁静而辽阔。这就是我们在诗人笔下所看到的不同的心境和精神状态下写出的诗性寄托。

生命形式的私象征

黑陶是一个诗作不多而对诗的质量要求颇为严苛的诗人。正因为如此,我们从他不多的诗作中,看到了他独具风姿的诗歌品质。我想先从他的笔名谈起。

诗人之所以取这样一个笔名,显然有着他的体验和思考。这可以从他的一些诗篇中找到蛛丝马迹。

首先能够联想到的,自然是它同故乡的著名产品“陶”的关联。他的一首《故乡肖像:陶》已经泄露个中玄机。诗人把他的笔名视同故乡的标志相联结,证明着他把自己的创作看成是与故土生生相依的。他把“陶”同“矿藏”“河流”“火焰”“黑夜”“人民”这些概念相互依存联结在一起,充分体现出他自己的命运同这些事物之间的息息相关。因为“陶”的生成是多种“存在”之间合力的结果,所以才有了诗人创作的成果。

或许我的这些联想有点牵强,但他在“陶”的前面置以“黑”的冠名,则不能不令我浮想联翩。因为我还从他的诗中读出了许多“意味”。我注意到他的那首《窑》。“窑”可能是他对一种生存境遇的刻骨铭心的体验,但在把这种生存体验具象化的过程中,我们读到的是以下诗句:

雨水和黑夜都做了燃料,

尽情铸造红日、黎明和玻璃的夏季。

死去的乡亲在白焰中肢解。

土地的白焰中,

骨头和精神,又凝成今日的儿子——

黑皮肤的你们的儿子!

一切皆烫!含香的烫。热爱的烫。绝望却坚持的烫。

如果注意到这些诗句中的因果关联,便不难发现:在雨水和黑夜的燃料中,铸造出红日、黎明和玻璃这类代表明亮的事物;而在乡亲和土地的白焰肢解中,骨头和精神凝成的却是黑皮肤的儿子。这里的“黑皮肤”,正是诗人取名“黑陶”的关键性词语。“窑”正是在那一系列的“烫”中铸造出它“黑皮肤”的儿子的。

任何一个诗人,在他形成自身的创作风格的过程中,都是同他的生存环境有着血肉关联的。我之所以要在黑陶的笔名上大肆发挥一番,不是无事生非,而是出于我对他的诗歌品格的认知。

我们的诗歌传统,向来以讴歌光明和憎恶黑暗为荣,其实,这未免有点单向思维的弊端。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没有黑无以显出白。黑暗中未必就看不见一切,有时反而能看得更清楚。过度的光反而使人“光盲”,例子之一就是夜间行车遇远光灯容易出车祸。所以我认定黑陶之所以以“黑”冠名而不用其他的词,是有他自身独特的寄托的。黑陶似乎对黑暗有着特别的观照角度。他宣告自己是“啜饮火焰的黑皮肤孩子”,这里的“火焰”同“黑皮肤”之间所形成的反差而又统一的“存在”,正是他以诗性的体验而进入的诗境。所以我们从他的诗中经常会读到种种对光明与黑暗的相互依存相互纠缠的诗句。在《夏天黑暗》中他看到“灿烂夏天的内心藏有秘密黑暗”,从“丝绸一样的白雪肌肤”透视出“那是血/那是少女躯体在过去年代忍受的血之黑暗”,而且:

热爱夏天的亲人都已离逝

一万座窑尽情燃烧

一万座尽情燃烧的乡镇

在灿烂白炽水面增加了夏天的秘密黑暗

这就是一个诗人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呈现出的历史与存在。这就是诗性体验中许多欲说还休的对世界的认知。

在黑陶诗性的精神世界里,似乎永远呈现着无休无止的火焰与黑暗之间的轮流交替,而它们的相互消长,也没有什么谁胜谁负的终结。他欣赏“火焰”,是因为它能够“毁去华羽,炼打生命黄金”,“拒绝假美”,是“美的透明固体”。而在“黑暗”中,他又能体察到“激动、磨砺、沉浸,优秀的生命在痛苦中热爱忍耐”。在黑陶的精神幻象世界里,不断地涌现着令他激越又令他沉思的具象和抽象。他在《古老的火焰》中如此描述:

古老的火焰

在巨大的冰凌内跃动、流泻

这些变幻不居的赤红叶脉

是我童年

最早见识的象形汉字

从具象的火焰到象形汉字,潜行着人的思维流程。这些看似具象的事物,其实隐藏着抽象的象征意味。

不妨再读他的《幻象》:

从古至今充满黑暗!

只有太湖,这硕巨母鱼——

银光熠耀的肉身,

扭曲着跃起(群星飞溅)!

像丰腴赤裸的女体,

闪过,天地的黑暗卧房。

在“充满黑暗”中他瞩目于“太湖”这一代表着他的生息之地的母体,而从它身上看到了“扭曲着跃起”的身姿,“闪过,天地的黑暗卧房”。浑沌又清晰的诗境,暗含着生存的困境与奋进,挣扎并“群星飞溅”,这不正是人类的生存图景吗?

一个诗人对于生存环境的体察乃至思考,不是凭抽象的概念在支撑,而是依自身的血肉感受和丰富复杂的体验,他才有可能在自己的诗篇中呈现出生动具体的意象,甚至在意象中显现其象征的意味。这也是我们评判一个诗人的艺术标尺之一。我们在黑陶的诗中读到的诸多意象中,常常能品味出一些言外之意的蕴涵,证明他的落笔不是轻易率性之作。他作为一个在特定环境中成长并具有存在感的诗人,不仅从自身的经历中吸取着生活的养料,而且能够把许多处于原生态的事物,经过诗性的艺术处理而上升为具有象征意味的塑型,这自然是同他持续不断地梳理生活具象并从繁到简地提升有着密切关联。我在前面提及的那首《窑》,固然对切入诗人的生存体验具有特殊意味,但是我们也同时看到,当诗人在另一种沉浸的精神状态下,以宁静的心情凝视时,他都达到了化繁为简的艺术境界。试读《诞生》:

天地多像巨大的窑炉

星星

这些湛蓝的烈焰奋力燃烧

黎明

一轮太阳——

那只火红、神性的陶盆

在静静出窑

与《窑》中那些纷繁的意象和强烈的情绪相比较,无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座小窑似乎显得喧闹而热烈,而另一座更为巨大的“窑炉”,却显得宁静而辽阔。这就是我们在诗人笔下所看到的不同的心境和精神状态下写出的诗性寄托。

生命形式的私象征

黑陶是一个诗作不多而对诗的质量要求颇为严苛的诗人。正因为如此,我们从他不多的诗作中,看到了他独具风姿的诗歌品质。我想先从他的笔名谈起。

诗人之所以取这样一个笔名,显然有着他的体验和思考。这可以从他的一些诗篇中找到蛛丝马迹。

首先能够联想到的,自然是它同故乡的著名产品“陶”的关联。他的一首《故乡肖像:陶》已经泄露个中玄机。诗人把他的笔名视同故乡的标志相联结,证明着他把自己的创作看成是与故土生生相依的。他把“陶”同“矿藏”“河流”“火焰”“黑夜”“人民”这些概念相互依存联结在一起,充分体现出他自己的命运同这些事物之间的息息相关。因为“陶”的生成是多种“存在”之间合力的结果,所以才有了诗人创作的成果。

或许我的这些联想有点牵强,但他在“陶”的前面置以“黑”的冠名,则不能不令我浮想联翩。因为我还从他的诗中读出了许多“意味”。我注意到他的那首《窑》。“窑”可能是他对一种生存境遇的刻骨铭心的体验,但在把这种生存体验具象化的过程中,我们读到的是以下诗句:

雨水和黑夜都做了燃料,

尽情铸造红日、黎明和玻璃的夏季。

死去的乡亲在白焰中肢解。

土地的白焰中,

骨头和精神,又凝成今日的儿子——

黑皮肤的你们的儿子!

一切皆烫!含香的烫。热爱的烫。绝望却坚持的烫。

如果注意到这些诗句中的因果关联,便不难发现:在雨水和黑夜的燃料中,铸造出红日、黎明和玻璃这类代表明亮的事物;而在乡亲和土地的白焰肢解中,骨头和精神凝成的却是黑皮肤的儿子。这里的“黑皮肤”,正是诗人取名“黑陶”的关键性词语。“窑”正是在那一系列的“烫”中铸造出它“黑皮肤”的儿子的。

任何一个诗人,在他形成自身的创作风格的过程中,都是同他的生存环境有着血肉关联的。我之所以要在黑陶的笔名上大肆发挥一番,不是无事生非,而是出于我对他的诗歌品格的认知。

我们的诗歌传统,向来以讴歌光明和憎恶黑暗为荣,其实,这未免有点单向思维的弊端。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没有黑无以显出白。黑暗中未必就看不见一切,有时反而能看得更清楚。过度的光反而使人“光盲”,例子之一就是夜间行车遇远光灯容易出车祸。所以我认定黑陶之所以以“黑”冠名而不用其他的词,是有他自身独特的寄托的。黑陶似乎对黑暗有着特别的观照角度。他宣告自己是“啜饮火焰的黑皮肤孩子”,这里的“火焰”同“黑皮肤”之间所形成的反差而又统一的“存在”,正是他以诗性的体验而进入的诗境。所以我们从他的诗中经常会读到种种对光明与黑暗的相互依存相互纠缠的诗句。在《夏天黑暗》中他看到“灿烂夏天的内心藏有秘密黑暗”,从“丝绸一样的白雪肌肤”透视出“那是血/那是少女躯体在过去年代忍受的血之黑暗”,而且:

热爱夏天的亲人都已离逝

一万座窑尽情燃烧

一万座尽情燃烧的乡镇

在灿烂白炽水面增加了夏天的秘密黑暗

这就是一个诗人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呈现出的历史与存在。这就是诗性体验中许多欲说还休的对世界的认知。

在黑陶诗性的精神世界里,似乎永远呈现着无休无止的火焰与黑暗之间的轮流交替,而它们的相互消长,也没有什么谁胜谁负的终结。他欣赏“火焰”,是因为它能够“毁去华羽,炼打生命黄金”,“拒绝假美”,是“美的透明固体”。而在“黑暗”中,他又能体察到“激动、磨砺、沉浸,优秀的生命在痛苦中热爱忍耐”。在黑陶的精神幻象世界里,不断地涌现着令他激越又令他沉思的具象和抽象。他在《古老的火焰》中如此描述:

古老的火焰

在巨大的冰凌内跃动、流泻

这些变幻不居的赤红叶脉

是我童年

最早见识的象形汉字

从具象的火焰到象形汉字,潜行着人的思维流程。这些看似具象的事物,其实隐藏着抽象的象征意味。

不妨再读他的《幻象》:

从古至今充满黑暗!

只有太湖,这硕巨母鱼——

银光熠耀的肉身,

扭曲着跃起(群星飞溅)!

像丰腴赤裸的女体,

闪过,天地的黑暗卧房。

在“充满黑暗”中他瞩目于“太湖”这一代表着他的生息之地的母体,而从它身上看到了“扭曲着跃起”的身姿,“闪过,天地的黑暗卧房”。浑沌又清晰的诗境,暗含着生存的困境与奋进,挣扎并“群星飞溅”,这不正是人类的生存图景吗?

一个诗人对于生存环境的体察乃至思考,不是凭抽象的概念在支撑,而是依自身的血肉感受和丰富复杂的体验,他才有可能在自己的诗篇中呈现出生动具体的意象,甚至在意象中显现其象征的意味。这也是我们评判一个诗人的艺术标尺之一。我们在黑陶的诗中读到的诸多意象中,常常能品味出一些言外之意的蕴涵,证明他的落笔不是轻易率性之作。他作为一个在特定环境中成长并具有存在感的诗人,不仅从自身的经历中吸取着生活的养料,而且能够把许多处于原生态的事物,经过诗性的艺术处理而上升为具有象征意味的塑型,这自然是同他持续不断地梳理生活具象并从繁到简地提升有着密切关联。我在前面提及的那首《窑》,固然对切入诗人的生存体验具有特殊意味,但是我们也同时看到,当诗人在另一种沉浸的精神状态下,以宁静的心情凝视时,他都达到了化繁为简的艺术境界。试读《诞生》:

天地多像巨大的窑炉

星星

这些湛蓝的烈焰奋力燃烧

黎明

一轮太阳——

那只火红、神性的陶盆

在静静出窑

与《窑》中那些纷繁的意象和强烈的情绪相比较,无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座小窑似乎显得喧闹而热烈,而另一座更为巨大的“窑炉”,却显得宁静而辽阔。这就是我们在诗人笔下所看到的不同的心境和精神状态下写出的诗性寄托。

生命形式的私象征

黑陶是一个诗作不多而对诗的质量要求颇为严苛的诗人。正因为如此,我们从他不多的诗作中,看到了他独具风姿的诗歌品质。我想先从他的笔名谈起。

诗人之所以取这样一个笔名,显然有着他的体验和思考。这可以从他的一些诗篇中找到蛛丝马迹。

首先能够联想到的,自然是它同故乡的著名产品“陶”的关联。他的一首《故乡肖像:陶》已经泄露个中玄机。诗人把他的笔名视同故乡的标志相联结,证明着他把自己的创作看成是与故土生生相依的。他把“陶”同“矿藏”“河流”“火焰”“黑夜”“人民”这些概念相互依存联结在一起,充分体现出他自己的命运同这些事物之间的息息相关。因为“陶”的生成是多种“存在”之间合力的结果,所以才有了诗人创作的成果。

或许我的这些联想有点牵强,但他在“陶”的前面置以“黑”的冠名,则不能不令我浮想联翩。因为我还从他的诗中读出了许多“意味”。我注意到他的那首《窑》。“窑”可能是他对一种生存境遇的刻骨铭心的体验,但在把这种生存体验具象化的过程中,我们读到的是以下诗句:

雨水和黑夜都做了燃料,

尽情铸造红日、黎明和玻璃的夏季。

死去的乡亲在白焰中肢解。

土地的白焰中,

骨头和精神,又凝成今日的儿子——

黑皮肤的你们的儿子!

一切皆烫!含香的烫。热爱的烫。绝望却坚持的烫。

如果注意到这些诗句中的因果关联,便不难发现:在雨水和黑夜的燃料中,铸造出红日、黎明和玻璃这类代表明亮的事物;而在乡亲和土地的白焰肢解中,骨头和精神凝成的却是黑皮肤的儿子。这里的“黑皮肤”,正是诗人取名“黑陶”的关键性词语。“窑”正是在那一系列的“烫”中铸造出它“黑皮肤”的儿子的。

任何一个诗人,在他形成自身的创作风格的过程中,都是同他的生存环境有着血肉关联的。我之所以要在黑陶的笔名上大肆发挥一番,不是无事生非,而是出于我对他的诗歌品格的认知。

我们的诗歌传统,向来以讴歌光明和憎恶黑暗为荣,其实,这未免有点单向思维的弊端。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没有黑无以显出白。黑暗中未必就看不见一切,有时反而能看得更清楚。过度的光反而使人“光盲”,例子之一就是夜间行车遇远光灯容易出车祸。所以我认定黑陶之所以以“黑”冠名而不用其他的词,是有他自身独特的寄托的。黑陶似乎对黑暗有着特别的观照角度。他宣告自己是“啜饮火焰的黑皮肤孩子”,这里的“火焰”同“黑皮肤”之间所形成的反差而又统一的“存在”,正是他以诗性的体验而进入的诗境。所以我们从他的诗中经常会读到种种对光明与黑暗的相互依存相互纠缠的诗句。在《夏天黑暗》中他看到“灿烂夏天的内心藏有秘密黑暗”,从“丝绸一样的白雪肌肤”透视出“那是血/那是少女躯体在过去年代忍受的血之黑暗”,而且:

热爱夏天的亲人都已离逝

一万座窑尽情燃烧

一万座尽情燃烧的乡镇

在灿烂白炽水面增加了夏天的秘密黑暗

这就是一个诗人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呈现出的历史与存在。这就是诗性体验中许多欲说还休的对世界的认知。

在黑陶诗性的精神世界里,似乎永远呈现着无休无止的火焰与黑暗之间的轮流交替,而它们的相互消长,也没有什么谁胜谁负的终结。他欣赏“火焰”,是因为它能够“毁去华羽,炼打生命黄金”,“拒绝假美”,是“美的透明固体”。而在“黑暗”中,他又能体察到“激动、磨砺、沉浸,优秀的生命在痛苦中热爱忍耐”。在黑陶的精神幻象世界里,不断地涌现着令他激越又令他沉思的具象和抽象。他在《古老的火焰》中如此描述:

古老的火焰

在巨大的冰凌内跃动、流泻

这些变幻不居的赤红叶脉

是我童年

最早见识的象形汉字

从具象的火焰到象形汉字,潜行着人的思维流程。这些看似具象的事物,其实隐藏着抽象的象征意味。

不妨再读他的《幻象》:

从古至今充满黑暗!

只有太湖,这硕巨母鱼——

银光熠耀的肉身,

扭曲着跃起(群星飞溅)!

像丰腴赤裸的女体,

闪过,天地的黑暗卧房。

在“充满黑暗”中他瞩目于“太湖”这一代表着他的生息之地的母体,而从它身上看到了“扭曲着跃起”的身姿,“闪过,天地的黑暗卧房”。浑沌又清晰的诗境,暗含着生存的困境与奋进,挣扎并“群星飞溅”,这不正是人类的生存图景吗?

一个诗人对于生存环境的体察乃至思考,不是凭抽象的概念在支撑,而是依自身的血肉感受和丰富复杂的体验,他才有可能在自己的诗篇中呈现出生动具体的意象,甚至在意象中显现其象征的意味。这也是我们评判一个诗人的艺术标尺之一。我们在黑陶的诗中读到的诸多意象中,常常能品味出一些言外之意的蕴涵,证明他的落笔不是轻易率性之作。他作为一个在特定环境中成长并具有存在感的诗人,不仅从自身的经历中吸取着生活的养料,而且能够把许多处于原生态的事物,经过诗性的艺术处理而上升为具有象征意味的塑型,这自然是同他持续不断地梳理生活具象并从繁到简地提升有着密切关联。我在前面提及的那首《窑》,固然对切入诗人的生存体验具有特殊意味,但是我们也同时看到,当诗人在另一种沉浸的精神状态下,以宁静的心情凝视时,他都达到了化繁为简的艺术境界。试读《诞生》:

天地多像巨大的窑炉

星星

这些湛蓝的烈焰奋力燃烧

黎明

一轮太阳——

那只火红、神性的陶盆

在静静出窑

与《窑》中那些纷繁的意象和强烈的情绪相比较,无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座小窑似乎显得喧闹而热烈,而另一座更为巨大的“窑炉”,却显得宁静而辽阔。这就是我们在诗人笔下所看到的不同的心境和精神状态下写出的诗性寄托。

猜你喜欢
黑陶笔名意味
丁宇
摄影中的抽象意味 下
摄影中的抽象意味 上
冰雪凝月
简论龙山黑陶
黑陶艺术作品欣赏
美哉黑陶
结缘黑陶,难却快乐着
巴金笔名由来
见微知著与文学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