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牡丹亭》之“为情作使,以情反理”的戏曲观浅探

2016-08-15 10:08
戏剧之家 2016年15期
关键词:李贽汤显祖牡丹亭

胡 梦

(山西师范大学 戏剧影视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汤显祖《牡丹亭》之“为情作使,以情反理”的戏曲观浅探

胡 梦

(山西师范大学 戏剧影视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元明以来,由于重教化而轻人欲的戏曲观之影响,加上达观、李贽和罗汝芳等人在思想上的启迪,加之从小就受到良好教育的汤显祖内心深处儒家救世情结的推动,使其最终走上了“为情作使”“以情反理”的道路,为戏曲创作回归到人性本身的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

汤显祖;牡丹亭;为情作使;以情反理

《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创作于1598年。作品通过讲述柳梦梅和杜丽娘生死离别的爱情故事,传达作者对“至情”的呼唤,同时也表达作者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一、生平

汤显祖,江西临川人,字义仍,或作义少、义父、义叔,号海若、海若士,一称若士,晚年号茧翁,别署清远道人。汤家是颇有名望的书香世家,藏书数万册,并有汤家私塾。汤显祖的祖父懋昭,善老庄之学。父亲尚贤,崇尚儒学。祖父和父亲在思想上的不同意趣,对汤显祖影响很大,他曾说:“家君恒督我以儒检,大父辄要我以仙游。”在这样的环境下,汤显祖五岁能作对,十二岁作诗,十三岁从徐良博学古文辞,熟读《文选》,十四岁补县诸生,熟读了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二十一岁中举,此时,他于古文词外,“能精乐府歌行五七言诗,诸史百家而外,通天官、地理、医药、卜筮、河籍、墨、兵、神经、怪牒诸书”。博览群书,渊博的学识功底,为他创作《牡丹亭》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万历二十六年(1598),汤显祖解甲归田,当年秋天他移居到城内新居“玉茗堂”“清远楼”。在这里,汤显祖完成了《牡丹亭》的写作。明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为汤显祖的《牡丹亭》提供了基本情节。除此之外,《搜神后记》和《列异传》也对其有极大影响。正如作者在《牡丹亭·题词》中说:“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考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考谈生也。”

二、汤显祖呼喊“理之所必无,情之所必有”的原因

《牡丹亭》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情”的歌颂和呼唤,“情”是汤显祖文学作品的核心思想,而“至情”也是其所追求“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汤显祖曾说自己作剧乃是“为情作使”,所以才有他在《牡丹亭》里面“世间只有情难诉”的感叹。《牡丹亭》极力写杜丽娘为情而死,因情而生,正是作者想借这一角色塑造天地间一种“情至”的典型。

首先说来自社会的影响。有元一代,关于戏曲作品的内在审美追求,还不成熟。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序》中将“院本”和“杂剧”对比,说前者不过是“谑浪调笑”,而后者则可以“厚人伦,美风化”。中国戏曲在产生之初只是作为一种娱乐的手段,很少有人把它当成文学对待,士大夫多不耻之。虽然喜欢戏曲的人很多,但这些喜欢它的人却看不起它。台湾学者王瑷玲曾说:“中国剧论中真正独立地认识戏曲本身的艺术要求,从而企图为戏曲建立一种美学标准,其实尚需俟之于明代”。关于汤显祖所在的明代对戏曲的审美标准,首先得从元末明初人高明的《琵琶记》说起。高明在《琵琶记》开场词中说提出:“正是: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这里高明提出了戏曲之匡扶“风化”的功能,这和统治阶级所提倡的道德教化不谋而合,因此,这部作品很受统治阶级的欢迎。另一个更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明代的丘濬,他直接提出戏曲的审美就要与伦理道德有关。正是在这种宣扬戏曲的教化功能,宣扬伦理道德,否定人的个性与情感的创作风气下,汤显祖拿起了如椽大笔,与之抗衡。

汤显祖创作《牡丹亭》的个人因素主要是受三个人影响。一个是汤显祖的老师罗汝芳,另两位则是当时号称的“二大教主”达观和尚和李贽。罗汝芳是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王艮的弟子,他认为只要顺着本心,即赤子良心去应顺事物,就自然会符合天道。而汤显祖十三岁从罗汝芳问学,三十七岁时再次与罗汝芳在南京相会,罗汝芳对他的思想有很大影响。达观和尚是当时一位著名的禅僧,汤显祖与他多次书信来往。他说:“弟一生疏脱,然幼得于明德师,壮得于可上人。”可上人就是指达观。同样,汤显祖也很崇拜李贽,在这些人的影响下,汤显祖对当时社会所倡导的戏曲美风化,宣扬道义等审美标准十分不满,更不赞成“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所以才创作了《牡丹亭》。

总之,正是因为元明以来,重教化而轻人性的戏曲观之影响,加上达观、李贽和罗汝芳等人思想的启迪,以及良好的家庭教育,特别是内心深处儒家救世情结等的推动,最终让汤显祖走上了“为情作使”“以情反理”的道路。

[1]汤显祖.汤显祖全集[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8.

[2]邹迪光.汤义仍先生传[A].毛效同.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1.

[3]汤显祖.牡丹亭[M].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1.

[4]王瑷玲.晚明清初戏曲之审美构思与其艺术呈现[D].北京: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5.35.

[5]高明.琵琶记[M].上海:中华书局,1958.1.

J802

A

1007-0125(2016)08-0043-01

猜你喜欢
李贽汤显祖牡丹亭
牡丹亭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李贽之死新探
——以黄麻士绅纠葛为中心的讨论
发潜德于快悦,出谨肃以春和
——《李贽学谱(附焦竑学谱)》评介
李贽与大同不了情
李贽辞官的心路历程
对近年来汤显祖佚作搜集整理的总结与思考
汤显祖墓园发掘的纷扰
汤显祖家族墓初考
汤显祖与明代理学家交游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