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强 郭玉峰
摘 要:在社会转型期这一大背景下,通过对休闲、中国传统休闲文化以及其中的环境艺术进行分析、研究;从环境艺术与休闲两个不同体系的文化交叉点入手,试图找出艺术与休闲的契合关系,从环境艺术角度去构建“中国式休闲”空间理念,营造本民族的休闲环境、空间;进而推动艺术去引领休闲:融入传统休闲,改变现代休闲,丰富未来休闲,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休闲;休闲空间;环境艺术;游艺
随着国力的强大,国家地位的上升,人们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国人也开始寻求本民族的休闲文化。在社会转型期的今天,回归本心,沿着中国传统休闲理念和休闲方式的方向,追寻本民族的文化根源,释放被束缚的、固化的、变异的休闲思想,重塑传统休闲观念,使心灵回归到自由恬适的状态上来,将成为现在乃至未来国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环境艺术作为休闲空间的表达方式,对其形态的呈现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找出传统休闲中环境艺术与休闲的对应关系,是通过环境艺术设计呈现中国韵味的休闲空间和休闲文化的有效方式。
一、“休闲”的本义和蕴藏的观念
在中国古代的哲学中,“休”和“闲”有着丰富的意蕴。“休”在《康熙字典》和《辞海》解释为“倚木而休”,突出了人与自然的互存关系。“闲”引申为范围,常指道德、法度及限制、约束之意;“闲”也通“娴”,具有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的意思。从词意的组合上,“休闲”不仅包括物质生命活动,还蕴含精神生命活动。人倚木而休,使精神的休整和身体的颐养活动得以充分地进行,使人与自然浑为一体,赋予生命以真、善、美,从而具有了价值意义。
二、传统休闲理念下的“中国式休闲”
在中国传统休闲观中,把以儒、释、道为主的传统哲学作为基础。儒家主张入世,在社会实践中修身养性,从内在实现心灵的宁静和外界的平衡。道家主张返璞归真,强调以静制动,追求天人合一,道家则倡导遵从自然天性、趣味纯正、精神自由、心灵回归,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绝对自由境界。佛家追求一种出世的态度和一种超越的境界,以平常心对待万物,达到一种“净”的状态。几千年来,“以治世,以道养身,以佛修心”逐渐成为了人们的生活模式和天人感应的自然观念、人事和谐的处世态度。“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出了一种宁静致远、悠然守拙的生活风貌,传达出了一种传统的休闲境界——天地自然和自我心境的相互交流与融合,以及精神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和谐统一。
三、传统休闲方式下的“中国式休闲”
明代洪应明在其《菜根谭》中概括了中国人静态的休闲观和人生观:“从静中观物动,向闲处看人忙,才得超尘脱俗趣味;遇忙处会偷闲,处闹市中能取静,便是安身立命工夫。”中国人的休闲真谛就在于“静”,静中求动,于颐情养性中兼求养生。因此静态的理念下,就会趋向于静态的休闲方式。
中国传统休闲活动大多是个人项目为主,主张“游于艺”的休闲理念。使个人的修身养性和休闲结合在一起,将艺术融入到休闲活动中,注重休闲活动对人整体人格发展的重要性,既提升了休闲的品位,也完善了人格,推动了绘画、诗词等艺术门类的进步。“游”是一种生理满足,“艺”是一种精神追求。像游山玩水、垂钓射猎、煮茶温酒、吟诗作赋、抚琴弄墨、坐禅求道等中国传统的休闲娱乐都贯穿着知足、超脱、愉悦等精神,体现了伦理休闲和心理休闲的统一,体现了张弛结合的辩证精神,对人保持心理健康、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具有补益作用,也从中寻找和体验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快乐,同时对文化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如果说物质财富是通过劳作获得的,那么精神财富则可以说成是通过各种休闲活动获得的。
四、传统休闲空间的环境艺术表达
古人通过具有“游艺”性的休闲活动达到传统的“静态”休闲目的,而同时休闲活动在长期的演变中也形成了一定特点的空间形态和空间意境。笔者将此归结为两大类:第一类,空间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室外空间环境);第二类,生活与艺术的完美统一(室内空间环境)。
(一)空间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
人作为自然的产物,有着接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在传统的休闲空间中,自然环境一直被作为主题来安排空间,来满足一种“渴慕林泉”的心理需求。无论是“自然的拟人化”塑造的空间,还是“人化自然”塑造的空间,都是在增加自然的属性,创造具有大自然气息的环境。
1.自然山水趣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山水空间是古人脱离世俗,摆脱喧嚣,寻求宁静的第一选择,无论哪个阶层都对自然山水有着特别的追求,使自然与人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自然山水作为一种现实条件,它不仅天然就是一个很好的休闲环境,而且在休闲空间的环境塑造中,以此来相形,因形来施意,来营造的空间,在自然的融入下,也有了一定的意境美,使身心达到平静或愉悦的状态。
2.可居园林意
《林泉高致》中曾指出山水画要达到“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的目的,达到“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境界,园林满足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追求,它是中国传统休闲的主要空间,是人对自然的依恋与向往而营造的生存和休闲空间,它是人化自然与休闲的结合。亭台、楼阁、道路、拱桥、廊庑、花墙、栅栏等人造产物,都巧妙地融于自然环境之中,使整个园林处处洋溢着大自然的盎然生机,处处有意境,处处皆能休闲。
3.草树木石情
在中国古代园居生活中,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建筑依自然环境而建,进而山水草木等自然元素也注入了環境空间,而建筑无论功能、性质都能够与山、水、花木等自然物态形成不同的意境空间。突出彼此谐调、互相补充的积极的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消极的一面。”它们或取自自然,或“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园冶》)。园林空间有别于民居空间,形成的空间需要与环境相协调,功能、布局、形态 都要与园林的意境相一致,表现不同的环境,产生不同的空间氛围。
(二)生活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传统室内的休闲生活空间环境,有别于社会环境,也有别于自然环境,它不仅具备一定的使用功能性,同时还注入太多人的生活情趣和创造活动,融入了太多的艺术因子,是一个诗意的环境,这使得室内空间实现了生活和艺术的完美统一。室内的休闲空间既是一种生命活动,也是一种艺术活动。室内休闲成了综合型的艺术,使整个空间具有了“游艺”性,文学、绘画、建筑、音乐、雕刻、书法、花鸟虫鱼无论是对空间的使用还是休闲空间的营造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琴棋书画“怡情”
在传统的室内休闲中,空间环境成了琴、棋、书、画的载体,琴、棋、书、画成了空间环境的点睛妙笔。琴乐抚慰心灵、陶冶性情;下棋锻炼心智,尽心、尽性、尽情,乃为奕棋之道、闲情之理。书法抒发情怀,展示气质,消遣寄情;绘画借物抒情,以画寓意;诗、词、歌、赋常用来写景叙事抒情言志。此种休闲怡情养性,无需多少花费,也不必旅途劳顿,只要身在其中便可享受生命的悠然自得。
2.茶酒曲艺“抒心”
古人将饮茶看作是清雅之事,常与修身养性、闲居脱俗相提并论。在室内休闲空间中常设茶座,寻求一种清静、优雅、淡然、闲适的趣味。喝酒、听曲、跳舞是能够对空间环境起到渲染的作用,也是一种身心的娱乐活动,以达到交流感情、放松紧绷的神经的功效,也被作为休闲娱乐的主要元素。
3.花鸟虫鱼“养性”
在古代的休闲生活中,花草虫鱼作为生活的趣味出现在环境中。李渔在《闲情偶寄》“看花听鸟篇”写道:“花鸟二物,造物生之以媚人者也。既产娇花嫩蕊以代美人,又病其不能解语,复生群鸟以佐之。”由此可见,花鸟在古人休闲生活中的意义。宋代“野逸”画派的代表徐熙常常游于田野园圃,把生活里的蜂蝶、花草、蔬果之类当作生活情趣,并入其画中,借以表现其高旷情怀,虽平淡但不至单调。花鸟虫鱼象征着一种情调,休闲生活中因它们而增添了趣味。
五、中国式休闲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理念
通过对传统休闲以及其中的环境艺术研究与分析,笔者对环境艺术给予这样的总结概括:环境艺术是由建筑、景观、山水、空间、泉石、草木、花鸟、虫鱼等物质要素建构起来的一个本体,同时还兼有诗歌、绘画、音乐等要素的内在环境,这些构成了环境艺术的本体,但它所呈现空间环境、空间意境要高于此,它的内在喻体不是本体元素的罗列,而是元素有序罗列后的整体一元性,它是一首无言的诗,是以物质建构的诸要素来构造起来的诗。
传统的休闲生活、休闲环境,在把自然融入生活的同时,也给生活休闲赋予了艺术化元素,促进了自身修养的提高,以及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一种“游于艺”的生活情操。因此在我们现代的休闲环境中,要从艺术的角度去观赏生活,勾画生活,点缀生活,使我们的生活符合原有的生活美学,更讲究文化和韵味;要把生活当成艺术,要让生活充满艺术,让环境更具艺术韵味,真正地把生活与艺术、与环境结合起来,达到真正的环境艺术。从传统中汲取休闲理念,让我们的休闲“中国化”:符合中国国情的、融合中国元素的、适合中国人审美方式和生活传统的“慢节奏悠闲”。
參考文献:
[1]李可勤,李晓峰. “休闲”视野里的传统精神与现代设计[J]. 新建筑,2000,(06):8-9.
[2]庄琳.“休闲”与设计——论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设计[J].工程与建设,2009.
[3]李亦非. 环境艺术中的休闲文化研究[D]. 湖南:湖南大学,2006.
[4]宗白华. 艺境[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5]李渔. 闲情偶寄[M]. 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01):251-252.
[6]金学智. 中国园林美学[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419.
作者简介:
李伟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郭玉峰,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美术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陶瓷雕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