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花苦战寒敌胆华表巍峨慰忠魂

2016-08-13 07:18曾小帆
人事天地 2016年6期
关键词:纪念塔忠魂雄关

曾小帆

关,词典上的解释是:古代在险要的地方设立的守卫处所。

昆仑关,广西最著名的古关隘,踞周遭方圆五十余里,层峦叠嶂,苍峰似海,群山环抱,绵亘相偎,中通隘道,雄关横锁,素有“南方天险”之称,是南宁东北面的屏障,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昆仑关始建于唐代。公元819年,唐代著名军事家、桂州刺史裴行立,在大明山余脉的昆仑山最险要的地方垒石为关,当时称“南雄关”,此为雄关雏形。宋朝时官府在这里修建昆仑关城,改关名为“昆仑关”。

昆仑关历代屡有加固、重修和重建,其中,历史上的成名人物有:北宋的广西壮族农民起义首领侬智高;明代镇压过广西大藤峡起义的著名理学家王守仁;南明小王朝时的桂王朱由榔。

我们现在看到的镶嵌在关门上的这幅“昆仑关”石匾,就是南明永历二年,即公元1648年刻立的历史原物。

昆仑关从来就是与战争有关的关隘.据史籍记载,昆仑关在历史上曾发生过9次战役。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北宋狄青夜袭昆仑关和上世纪抗日战争期间的昆仑关战役。

桂林市镇南峰西麓的这幅摩崖石刻,就是著名的《大宋平蛮碑》。上面记述了北宋朝廷镇压广西少数民族起义的一段历史。

北宋皇祐四年,即公元1052年,广西少数民族首领侬智高起兵反宋,打到广东受挫后回师邕州,也就是今天的南宁。侬智高深知昆仑关的重要,便加修关门,以重兵据守。

时任枢密副使的大将狄青临危受命,率兵南下,在昆仑关的北面扎下大营,相机夺关斩将。公元1053年正月,狄青乘上元节之机,张灯结彩,设宴行乐以迷惑对手。侬智高万万没有想到,这时狄青已亲率大军夜渡天险,布阵于昆仑关下。

当侬智高发觉宋军的企图时,局面已十分危急,虽经殊死拼杀,仍未能挽回败局。《大宋平蛮碑》的记载是:“贼徒大败,追奔十五里。斩首二千二百余级,生擒五百人,尸甲如山,积于道路……”当年战斗之惨烈,可见一斑。

关于这段历史,这一带的居民至今一直流传着“上元三鼓夺昆仑”的故事。

1994年,广西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部名字叫做《铁血昆仑关》的故事片。影片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期间发生在广西境内的一段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历史。

1939年12月,中国军队与入侵广西的日寇展开了一场血浴大战。以国民革命军第5军为主力的中国军队,在广西民众的支援下,血战十余天,全歼日寇守军第5师团,击毙少将师团长中村正雄,最终收复了昆仑关。这就是著名的“昆仑关大捷”。

这座三门四柱的石牌坊,是“陆军第五军昆仑关战役阵亡将士墓园”的大门,由当时的国民政府于1944年修建。

“血花飞舞苦战兼旬攻克昆仑寒敌胆;华表巍峨扬威万里待清倭寇慰忠魂”。牌坊正面立柱上题刻的这副对联,出自第五军军长杜聿明的手笔。

登上331级的花岗岩台阶,山顶上高耸的纪念塔映入人们的眼帘。纪念塔高15米,上部为三角形,中部为六角柱,上有蒋介石的“碧血千秋”题刻。塔的北面是三座平台型阵亡将士公墓。

这座与西南面的纪念塔遥遥相望的六角石亭,也是整个墓园的配套建筑。亭内的这块巨碑上刻写的碑文,记述了昆仑关的地势以及那场战争的经过。

纪念昆仑关战役的建筑群建成后的第5年,也就是1949年12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一部以排山倒海之势,几乎没有经过激烈的战斗,便一举突破并占领了昆仑关。这个千年古关第一次被插上了鲜艳的五星红旗。

昆仑关终于摆脱了与战争纠缠的命运,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正所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猜你喜欢
纪念塔忠魂雄关
钟志申遗书:纸短情长载忠魂
瞻仰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
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
《忠魂曲》舞台美术设计创意
南明区老干部新时代讲习所宣讲团走进纪念塔小学开展爱国主义红色教育活动
图片新闻
泪洒高速祭忠魂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专访千百辉董事长沈永健先生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最后一棵“青松”忠魂永驻沙家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