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平
[摘 要]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苏教版必修二的“陨落与升华”这一板块中所选的一篇小说,它篇幅较长,学生的阅读时间有限,很难快速地把握其人物及主题,因而这节课的教学主要想打破常规,通过创设情境导入,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以题目为突破口,梳理人物间的关系,弄清楚叶子所起到的作用,进而用心去感悟小说的内涵。
[关 键 词] 创设情境;解读题目;精神支柱;生命力量;人性之美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4-0131-01
學生在高一时对小说还不能进行深入的阅读,为了让学生与文本有更亲密的接触,能更有效地对话,更好地体悟小说的内涵,在教学《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时,我做了如下探索:
一、通过一个故事创设情境导入,借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作家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写的是一个瞎子乐师,他的师傅在临终前告诉他:你只有弹断一千根弦以后才可以打開琴槽里的药方,然后可以看见世界。当一千根琴弦弹断时,他已经老了,他打开琴槽,别人告诉他,那纸上什么都没写。他的师傅骗了他。后来,他又去骗他的瞎子徒弟。据此,我提出一个问题:既然老瞎子已经知道那个药方是假的,为什么还要把它给小瞎子?学生思考老瞎子的用意:他希望那个药方能带给小瞎子活下去的勇气。我又引导:希望支撑生命,那么当一个人命若藤叶时,又将怎样呢?这节课让我们走进美国作家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去寻找答案。
二、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质疑,进而探究叶子与人物间的关系,从而去探究小说的主题
在解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时,我并没有直接让学生去找有关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描写的句子,而是先让他们分组去找与题目有关的句子,学生找到的句子有16处之多。接下来我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读、思、议,讨论分析“叶子”的作用,之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总结陈述。下面我仅选了7组学生讨论分析的结果进行展示:
(1)一株极老极老的常春藤上的叶子差不多全吹落了,只剩下几根几乎是光秃秃的藤枝,依附在那堵松动残缺的墙上。(生:着力写常春藤的枯败、残破。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开头出现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悲凉的气氛,为下文奠定一种感情基调,而这与病重的琼珊的悲观心境是协调一致的。)(2)等最后一片叶子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我希望在天黑之前看到最后的藤叶飘落下来。那时候我也该走了。(生:琼珊把最后一片叶子作为放弃生命的理由。师:她已经濒临绝望。)(3)因为我要看那最后的藤叶掉下来。我想摆脱一切,像一片可怜的、厌倦的藤叶,悠悠地往下飘,往下飘。(生:可以看得出她对生活已完全绝望)(4)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旧有一片常春藤的叶子贴在墙上。它是藤上的最后一片叶子。靠近叶柄的颜色还是深绿的,但是锯齿形的边缘已染上了枯败的黄色,它傲然挂在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一根藤枝上面。(生:从叶子的颜色、形状、位置来写藤叶在寒风中的顽强不屈。)(师:既然这样一片小小的叶子都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那么琼珊的心情有没有因之改变呢?)(5)黄昏时,她们看到墙上那片孤零零的藤叶依旧依附在茎上,随着夜晚一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从荷兰式的屋檐上倾泻下来。天色刚明的时候,那片常春藤叶仍在墙上。(生:这片在风雨中飘摇的孤叶,让人联想到琼珊奄奄一息的生命。师引导分析:“依旧”“仍”表明最后的叶子历经了几天秋风秋雨的侵袭,依然是深绿的,傲然地挂在枝头,足见其顽强的生命力。)(6)“冥冥中似乎有什么使那片叶子不掉下来,启示了我过去是多么邪恶。不想活下去是个罪恶。(生:看来琼珊从这最后的叶子上,获得了生的希望和重新活下去的勇气和力量。)(7)看看墙上最后的一片叶子。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生:贝尔曼为了这片叶子,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
此后我又提出一系列问题:(1)最后一片叶子背后联系着几个人?(学生整理思路后回答:三个人物——苏艾、琼珊、贝尔曼。)(2)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怎样的关系?(生:最后一片叶子关系到琼珊的生死。师: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只要叶子不落,她就有所期待,在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到康复。因而她的心情好坏与叶留叶落有关,叶子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3)最后一片叶子与苏艾有什么关系?(生:苏艾是琼珊的好朋友,叶子是她对病重的琼珊的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的体现。)(4)最后一片叶子与贝尔曼有怎样的关系?(生:它是贝尔曼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这片叶子给了琼珊以生的希望和信念,表现了他的无私和博爱。)(5)为什么说贝尔曼画的最后一片藤叶是他的杰作?(师生共同讨论分析:贝尔曼用生命完成了他的画作,挽救了琼珊的生命,实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因而堪称杰作。)
至此,我引导学生得出了最后的常春藤叶与三个人物间的关系:对琼珊来说,最后的藤叶是她的精神支柱,彰显了生命的力量;对苏艾来说,最后的藤叶见证了她与琼珊纯真的友谊;对贝尔曼来说,最后的藤叶是他艺术的升华,是爱的结晶,是体现他人生价值的杰作。再引导学生回到题目中“常春”二字上,最后的叶子是一片生命之叶,生命固然不能永恒,但绿色却是永恒的,人类的真善美更是永恒的。由此很自然地得出了本文的主旨。我又趁机引导学生去探究小说题目的作用:“最后的常春藤叶”贯穿全文,是小说的线索,它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并巧妙地突出主题。
三、拓展延伸
最后,我和学生一起朗诵《热爱生命》一诗,这首诗像一首歌,歌中回荡着主旋律,“纵使那风雨无情地摧残,我也要热爱生命”。那么,我们该怎样对待生命呢?(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的感悟)
教师结束语:愿每个人都能珍爱生命,关爱他人。愿每个有爱心的人都能拥有这片常春藤叶,愿每个善良的人都能享有这片常春藤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