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湘
[摘 要] 一堂好的课堂教学是应该注意节奏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节奏和谐与否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一节好的课堂应该是这样的:教师掌握好语言的技巧,转换施教方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巧妙设置情景和悬念,同时观察学生的课堂反应,适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以达到课堂教学的整体和谐,掌控好课堂节奏,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課堂的魅力和美感,享受语文的学习过程,进而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关 键 词] 掌控;语文课堂;教学节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24-0040-01
教学既是一门学科,同时也是一门艺术,一节成功的课堂,不是教师让学生保持整节课的高度紧张,那样太累,学生坚持不了,也不是课堂节奏拖沓松松垮垮,那样提不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昏昏欲睡,好的课堂应该像一曲美妙的音乐、一幢优美的建筑,是要有节奏的美感。内容的讲解、问题的设置、学生的反馈、课件的编排等等都需要掌控好轻重缓急,节奏快慢。恰当的节奏才能让课堂始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回应教师。课堂有起有伏,张弛有度,可以给学生一种美感,让学生知道学习的快乐,这样才能将学习的效率最大化,更好地完成教学的任务。
怎样才能很好地掌控住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呢?笔者有以下一些观点。
一、准确把握好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是教师设计好的教学内容在实际中的实施。正确的教学程序应当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一直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这样才能让学生保持学习的热忱,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收放须有度
“放”是在教师指引下学生的独立思考;“收”是学生对教师所教内容的总结理解。这个程度要把握好,做到收放的统一。
(二)起伏要有致
一节课直叙到底的话,很难吸引学生,而课程跌宕起伏,富有变化,才能激发学生兴趣。
(三)动静宜相生
课堂的动静结合可以有效消除学生的疲劳感,让学生在课堂中保持活跃度。
二、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课堂的节奏把握主要靠教学的内容来呈现,因此设计合理适当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在此过程之中,需要注意:
(一)疏密要相间
绘画中讲究“疏可走马”与“密不透风”,说的就是留白与紧凑,有的地方要留白以供遐想,有的地方要紧凑,创造紧张感。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做到课堂结构紧凑、节奏协调、穿插合理,呈现课堂“疏密相间”的美感。
(二)详略要得当
课堂内容的多少,一定要符合学生的水平,不可以“眉毛胡子一把抓”或者“蜻蜓点水”。我觉得一节课45分钟,尽可能安排一个重点就够了,对于重点我们要详讲、精讲、讲透,耗时较多,除此之外是非重点,我们可以少讲、略讲,根据课程内容的安排,有详有略,讲求适当。
(三)快慢应相宜
“快慢”指的是教学的速度,太快如疾风骤雨,学生无法消化;太慢如龟爬慢走,学生没有学习的劲头,所以速度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掌握好教学的速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教学内容的快慢缓急。
三、有效调控教学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讲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的记忆,而且深入大脑最隐蔽的角落。”此话说出了美的语言究竟有多大的魅力,而语文在语言美方面表现得更加的突出。美的语言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它包括生动、准确地传达信息,也包括声音的抑扬顿挫、高低起伏,语言速度的快慢,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以及句子的长短,语调的升降等规律的变化。在一些需要强调的地方,我们可以放慢语速,提高声音,甚至可以重复强调,或者讲些范例、故事来加深印象。而有些地方属于略降的地方降低声调,加快语速,放缓对大脑皮层的刺激,这样高低长短强度不一的语言表现形式,对学生大脑形成的刺激也是有强有弱的,学生的状态调整得好,学习的效果才会突出和明显。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单一声音刺激下,大脑很快进入抑制状态,而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的教學语言,能有效打破大脑的抑制状态。或缓或急的语文教学语言节奏把握,正是课堂教学节奏的调控,调控得当就是一曲富有节奏的音乐,“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四、关注学生反应
课堂教学的奇妙所在就是课堂的变化莫测,往往同一篇文章、同一种备课方法,在面对不同学生的时候,会产生不同的化学效果,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有很高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必须注意学生的信息反馈,依据课堂动向进行节奏调控。如果学生出现疲惫紧张、精神紧绷的情况,就要放缓节奏让其放松;如果学生懈怠涣散,注意力不集中,就要加快节奏,让他们的精神再度集中。教师务必要灵活调整课堂的节奏,注意学生所做出的反应,适时做出改变和调整。
总之,课堂节奏的把握是一门语言的艺术,也是一名教师教学水平的体现,我们一定要掌控好课堂的节奏,带动学生,将每一堂课上好、讲好、备好,真正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许英哲.回归文本张弛有度:谈语文课堂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6(17).
[2]吴丽丽.语文教学让“美”无处不在[J].中学语文,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