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滨
摘要:2015年四川·成都“阳光杯”学生新音乐作品比赛暨学术系列活动已迈入第二个十年征程,本次“阳光杯”主要以新音乐作品比赛、音乐会、专家讲座三部分组成,一如既往地秉承了“新人·新思维,新作·新音乐”的宗旨。共收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参赛作品62部,举行了5场音乐会及10场专家讲座,影响广泛、精彩纷呈,为世界各地的青年作曲学生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与触摸新思维,走近新音乐的契机。
关键词:新音乐;中国·成都“阳光杯”;作曲比赛;音乐交流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6)02-0091-04
中国.成都“阳光杯”(原名“三川奖”)学生新音乐作品比赛是一项面向全世界学生征集新音乐作品的国际赛事,该赛事由国际当代音乐协会(ISCM)在中国大陆地区的首个会员单位——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创办于2004年。“阳光杯”从当初单纯的比赛及获奖作品音乐会发展至今,已经形成集比赛、音乐会、学术讲座与演奏大师班为一体的综合形式,秉承“新人.新思维,新作.新音乐”的宗旨,以其特有的学术性和前瞻性,在营造良好学术气氛,促进国家、地区之间文化交流的同时,也为世界各地的青年作曲学生提供了展示与交流新音乐的平台。2015年10月22日,随着比赛结果的公布以及随后的音乐会和各类学术活动的展开,本届新音乐作品比赛暨学术系列活动步入高潮。
高水准的激烈比赛
历届“阳光杯”的成功举办为全世界青年作曲家搭建了交流学习的平台,影响力与号召力也不断提升。不少往届获奖选手都认为在“阳光杯”中获奖的经历是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获奖者无形之中为“阳光杯”做出了最有力的宣传,同时他们的创作理念与作曲技法也是当时、当地教学状况的直接体现。让四川音乐学院的师生,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学者们通过比赛开拓视野,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这也正是举办“阳光杯”比赛的初衷与意义。十年磨一剑,“阳光杯”已当之无愧地成为青年作曲家的摇篮。
本届赛事共收到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意大利、韩国、白俄罗斯、巴西、日本、泰国、英国等不同国家的62部参赛作品。从参赛者的个人简历中可了解到:一些青年作曲家的音乐作品早已在世界各地的音乐节、音乐会演出中受到关注,有的参赛者虽为在校学生,但已经步入了职业作曲家的行列,甚至在欧洲或美国的各项赛事当中已多次获奖。作品中体现出的创新意识与专业水准反映了不同国家、地区的最新教学与创作动态,大赛名次角逐异常激烈。
“阳光杯”历届的评委会主席人选都是各界关注的焦点,为保证比赛的公正性与前瞻性,评委会主席都是由国内外颇具影响力的作曲家担任。本届赛事评委会主席由著名美籍华裔作曲家、美国国家文理科学院终身院士、美国堪萨斯城密苏里州立大学音乐学院终身特级教授、中国中央音乐学院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中国天津音乐学院千人计划讲座教授陈怡担任。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阳光杯”的公正性与专业性在国内是值得称道的。
评委会主席陈怡教授对本届比赛做出了如此的评价:“本届赛事特色有三:一是参赛作曲家的国家和地区范围广,体现了‘阳光杯的号召力;二是参赛作品的乐器编制新颖、大胆创新并且有很好的效果,体现了参赛作品高超的专业水准;三是参赛作品风格多样,体现了‘阳光杯的包容性。”她为“阳光杯”参赛作品的高规格高水准感到惊叹和欣喜。
通过评委会两轮认真评选,最终评出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以及鼓励奖六名。
“黎明前短暂的一刻,并非一小时,而仅仅是一分钟。晨鸟还未醒来,夜鸟也已经准备入睡……就在现在……平静到来……如果有一天世界将如此,将精确在这一分钟,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它是唯一的时刻……”法国导演埃里克.候麦将这段电影独白诗意般地阐释为“蓝色时光”。意大利波尔扎诺音乐学院的青年作曲家马克.龙格(Marco Longo)正是受到这段电影独白的启发,以自然现象为支点,以独特的音乐语言与富有表现力的思维方式创作了《蓝色时光》(为长笛、单簧管、钢琴、小提琴、中提琴与大提琴而作),并摘得了桂冠。他曾在锡耶纳(奇吉阿那学院)、布雷西亚(罗曼尼基金会)以及博洛尼亚(爱乐学院)学习,曾获得过多个作曲比赛奖项,如Premio Bucch国家艺术奖(罗马)、G.A.M举办的A.Manoni作曲比赛(米兰)等,他的作品曾多次在欧洲及美国的音乐会与音乐节中演出并受到关注。本部作品从创作技法到记谱以及演奏要求上都体现出了极其精致的特点。
本次比赛二等奖与三等奖的作品也极具特色。其中来自波兰罗兹音乐学院的白俄罗斯作曲家谢尔盖一巴达诺夫创作的《中断的信件》记谱与音响效果都极有创意,传统乐器中表现出的电子音乐音响给人带来震撼的效果。师从秦文琛教授的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研究生二年级的学生李歌立提交的作品《两个人》是本届比赛的三等奖获奖作品之一。作者在2014~2015年间被公派到德国汉堡音乐戏剧大学学习作曲和钢琴。她的作品多次在中国、加拿大、德国的音乐节演出并8次在国内外作曲比赛中获奖,其中包括全国民族管弦乐作品征集三等奖,文华奖优秀奖等。值得一提的是她是上届“阳光杯”的一等奖获得者。在鼓励奖中也不乏佳作。《前奏曲》(为单簧管四重奏而作)并非一首实验性的作品,“这也代表了当今音乐创作的一个重要方向”,陈怡教授如此评价。该作品是受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单簧管演奏家Jack Liang委约而作,作者谢恺泽出生于香港,年仅16岁时便被加拿大埃德蒙顿市交响乐团任命为驻团作曲家。
无论从参赛者的身份、经历还是从提交作品的质量来看,本届比赛无疑是一届质量上乘、竞争激烈并且令人耳目一新的高水平赛事。
风格多样的音乐会
作曲比赛之后的音乐会通常是令人期待的,真正的高潮也从这里开始。
12月1日晚的部分获奖作品及评委作品音乐会是整个系列活动的首场演出,许多早已按捺不住的听众们提前到达音乐厅,全场座无虚席。担任该场音乐会演出的乐团为日本的Ensemble NOMAD和四川音乐学院12Jie新音乐室内乐团。NOMAD乐团绝大多数成员均毕业于日本本土的音乐学院,作为专门从事当代音乐作品演奏的乐团,自成立至今就一直受到来自日本国内及国际的高度赞赏。该团由吉他演奏家、指挥家佐藤纪雄领导,乐团为那些很少被演奏,却依旧是20世纪与21世纪的经典作品带来了生机。四川音乐学院12Jie新音乐室内乐团成立于2007年,乐团成员基本由四川音乐学院青年教师与学生组成,同年10月携四川音乐学院作曲家新音乐作品首次赴香港参加ISCM“世界音乐节”,并成功举办了两场新作品音乐会。
上半场的三部获奖作品的作者分别来自意大利、中国和加拿大。作为本届比赛一等奖作品的《蓝色时光》当仁不让地成为该场音乐会的开场曲目。该曲创作手法新颖,演奏技巧高超,音乐语言独特却并不完全抽象,极富表现力,让人们跟随作曲家以自然现象为支点的视觉进入这段时光。20世纪伟大的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在1931年创作了44首双小提琴重奏,其创作思路受到后来者的喜爱。李歌立的《两个人》作为音乐会第二个上演的作品依然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两位日本小提琴演奏家的独到诠释使借用古琴曲《梅花三弄》部分旋律作为音高素材而写成的小提琴二重奏获得了新的意味。音乐会第三个上演的作品是由来自中国香港的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作曲硕士研究生创作的《前奏曲》(为单簧管四重奏而作),分为《夏天》《活力》《悠游》三个乐章,分别表现了三个不同的音乐形象,材料集中,以此看出曲作者的传统功底扎实。该作品虽然仅获得鼓励奖,但优美的旋律与活泼的曲风拉近了其与听众以及演奏者的距离。
音乐会的下半场上演了三位评委的作品。本届组委会主席、著名作曲家、四川音乐学院院长林戈尔教授运用序列音乐的手法创作的钢琴独奏曲《峨眉晚钟》颇具中国风格与中国韵味,悠远的钟声、七彩的佛光在乐曲中得以展现。或许是因为东道主地处四川成都,组委会特地选取了本届赛事评委会主席陈怡教授创作于2006年的《西南小曲三首》(长笛与钢琴)在音乐会中上演。该作品受“为长笛演奏家马丁而相遇的创作”之委约,是为新捐助计划“MTC新音乐”的一个项目——21世纪长笛图书工程而作。从上世纪80年代的《多耶》开始,作曲家一直保持了现代作曲技法与民族音乐的融合。本曲由3个乐章构成,传统吹奏乐器“勒绒”,景颇族口弦,巴乌以及苗族的葫芦笙等乐器的演奏方式以及彝族民歌《阿诗玛》的音高材料被运用于作品之中。我们有幸用耳朵触摸了西南的少数民族的原生态音乐带给作曲家的震撼与触动。作曲家的朋友们根据自身的不同需求将此曲改编成了中国管子与笙、小提琴与大提琴、长笛与吉他等不同的版本,足见其受喜爱程度之高。
本场音乐会的压轴之作是多次作为“阳光杯”评委的高为杰教授之作《元曲小唱(三首)》。记得在一次讲座上高为杰教授说本作品不是一部技术性的探索之作,但是其中也并非完全没有“技术”。技术性、音乐性以及通俗性的完美结合在这首带古风的乐曲中得以体现。中国第一位高男高音(Coun-tertenor)歌唱家肖玛的演唱也为此曲添色不少。音乐会后还举行了《元曲小唱(三首)》乐谱与CD的签售会,大量乐迷排长队等候签名留念的场景着实令人感到钦慕。本曲的编配有多个版本,音乐会中独唱、琵琶、三弦、颤音琴与弦乐五重奏版本为四川音乐学院首演。
12月2日晚,东京NOMAD室内乐团专场音乐会上演了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四位作曲家及日本著名作曲家武满彻与三木稔的作品。令人期待的作曲家与新作以及专业的演出团队,使得本场音乐会一票难求。
音乐会上演了日本著名作曲家、国际级大师武满彻写于1981年的作品《面朝大海》(为中音长笛与吉他而作),并由当年担当此作品日本首演的吉他演奏家佐藤纪雄亲自献艺,不少听众慕名而来。在音乐中,我们似乎听到了作为非音乐学院科班出身的作曲家从早期追随德彪西、梅西安以及后来涉及电子音乐等先锋派作曲技法创作再到注重本国文化元素的回归历程。乐曲共分为《夜》《白鲸》《鳕岬》3个乐章。音乐会还上演了日本民族音乐领军人物三木稔(1930—2011)创作于2001年的作品《东的弧线》(为琵琶、小提琴、大提琴与马林巴而作)五个乐章中的《水田幻想》《琵琶夜曲》两个乐章。
NOMAD室内乐团在2014年特地与地处中国西部的四川音乐学院四位作曲家宋名筑、杨晓忠、昌英中、郭元教授合作,并由东京Kojima录音公司录制室内乐专辑发行。借专场音乐会之际,分别选取各自专辑中的1首作品与国内的听众见面。其中,宋名筑教授的《风味.四川清音》(短笛五重奏),昌英中教授的弦乐四重奏《旋文》两首作品均创作于2014年并于本场音乐会世界首演,郭元教授创作于2010年的单簧管与钢琴作品《管涌Ⅱ》为国内首演,杨晓忠教授的《拂尘Ⅱ》(笙与室内乐团)为作曲家创作生涯的重要代表作。上述四部作品各具特色:无论是《风味.四川清音》中的“川韵蜀音”,《管涌Ⅱ》中的“音响水墨画”意境,还是《旋文》中藏族文化的流淌以及《拂尘Ⅱ》中的道教精神,无不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作曲家在用“新音乐”传递和传承中华文化,这也正是日本NOMAD室内乐团与四位作曲家合作的初衷。2017年该乐团还将在东京举行中国作曲家专场音乐会,其中包括这4位作曲家的作品,届时会有更多精彩的内容呈献给大家。该场音乐会中旅德笙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吴巍在献上精湛技艺的同时也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广流传。
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从1953年建系至今,人才辈出。在老一辈专家、教授的带领下,新生代的作曲家们也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他们在国际、国内的各项作曲比赛中获得佳绩。12月3日晚的12Jie青年作曲家专场音乐会是他们对近年来创作、科研以及教学成果的一个集中展现。
开场曲Dimension(钢琴、打击乐与弦乐四重奏)创作于2015年并于本场音乐会世界首演,曲作者刘奇琦在作品中探究了音高、节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并强调重奏中精妙的配合与控制;郝宇锴在本场音乐会上为大家献上的是其2015年新作《明&.暗》(长笛与单簧管),世界首演,作品素材取自木雅藏戏之小鸟唱段;施子伟创作于2014年的《风·马》(长笛与钢琴)是根据西藏文化中风马旗的传说为题材,作者希望听到这部作品的每一个人都获得快乐且平安、吉祥;敖翔的《琴·韵》(为九位演奏家而作)创作于2015年并于本场音乐会世界首演,作品将西洋室内乐演奏技术与中国古琴曲中的表达方式相结合,以一种立体的方式来展示古琴曲中的“韵”;景徐于2013年创作的《偶然》(长笛与钢琴)力图在音乐冲突中表现出非对象、非具象、非象征、非意向、非表现、非主题,并摒弃作曲家认为非精神的一切的新思维;黄旭的作品《山歌对唱》(室内乐八重奏)最后登台亮相,山歌音调的高亢有力、节奏长短不一,气息灵活多变的特点在作品中体现。该作品创作于2015年并于本音乐会世界首演。
12月10日上演的新西兰国家三重奏专场音乐会是新西兰作曲家杰克.波蒂(1944—2015)的作品专场音乐会。作为由新西兰驻成都总领事馆、四川省文联、四川音乐学院联合主办的“2015新西兰作曲家杰克.波蒂音乐年会”系列活动之一,同时也是“阳光杯”系列活动之一,此次音乐会旨在庆祝新西兰驻成都总领事馆开馆一周年,并纪念曾为新西兰与四川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的新西兰音乐家杰克.波蒂。新西兰国家钢琴三重奏乐团成立至今已有14年历史。他们经常委托世界各地杰出的作曲家为他们创作。他们的共同愿望是用大量、生动的演奏曲目来发扬新西兰音乐,用音乐连通不同种族、不同国家,连通人类的灵魂。
12月11日,本届“阳光杯”系列活动的最后一场音乐会——“钢琴的独白与对话”高平钢琴及声乐作品专场音乐会上演了高平教授的系列钢琴作品并由作曲家亲自演奏。作为四川音乐学院的校友并在国外学习、工作多年的音乐家,他为大家献上了精彩的表演。四川音乐学院钢琴系的杨成刚教授与声乐二系的张怡副教授作为演出嘉宾的献艺为音乐会添色不少。最后,为了答谢观众的盛情,高平深情演绎了一首皮亚佐拉的《遗忘》并为本届音乐节的音乐会画上了完满的句号。
内容丰富的学术讲座与演奏大师班
本届“阳光杯”系列活动除了有风格多样的音乐会以外,内容丰富的学术讲座与大师班成为系列活动中的另一亮点。为搭建综合性的新音乐展示交流平台,组委会特地邀请了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与演奏家共同组成了学术专家组,在系列活动期间为广大师生奉献上了精彩的学术讲座。其中既有基于传统、基础教学内容的西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觉嘎的讲座“曲式的构成形式及其结构特征”,也有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温德青教授为本次系列活动作的四场关于当代先锋音乐创作思维的介绍与讲解。同时,还有来自国内外的演奏家为大家近距离展现现代音乐演奏技法的讲座与精彩纷呈的演奏大师班。如“曲式的自律性、他律性”“曲式的结构单位及其构成形式与结构特征”等讲题内容引领大家触摸了新思维;“从声学分析到音乐创作”“贝里奥《民歌》改编、配器技巧与艺术高度的探究”“布列兹的‘扩展配器法研究”以及“法国最新‘饱和流派介绍及当代音乐创作观念研讨”等带领大家走近了新音乐。
来自于东京艺术大学、札幌大谷大学和日本桐朋学园大学音乐戏剧学院的专家以及东京NOMAD室内乐团的其他成员分别为大会作了各类乐器在现代音乐中的新颖表现手段的学术讲座。德籍华裔著名笙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吴巍为大会做了"37簧笙的现代作品及演奏”的学术讲座。他们的讲座为青年作曲学生们走近新音乐搭建了桥梁。
在演奏大师班环节,来自新西兰国家钢三重奏的艺术家们以及首都师范大学的博导高平教授分别作了小提琴、大提琴与钢琴的演奏大师班授课,师生们受益颇多。
结语
为期近两个月的第十一届(2015)中国·成都“阳光杯”学生新音乐作品比赛暨学术系列活动已经于12月11日落下了帷幕。回顾历史,感谢赛事为全世界的青年学生提供了展示、交流新音乐的平台;为国内的青年学子提供了触摸新思维,走近新音乐的契机。展望未来,希望能聆听到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新作。
责任编辑:李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