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传承视角下的饶余燕钢琴音乐作品探析

2016-08-13 14:21陈艺文
音乐探索 2016年2期
关键词:钢琴音乐文化传承

陈艺文

摘要:基于文化传承的视角,以饶余燕钢琴音乐作品为对象,首先从其钢琴音乐素材中的文化基因入手剖析,再通过对作品中调式布局、旋律织体、曲式结构的分析,阐释其音乐文化观念,藉以探析饶余燕钢琴作品在实践中的传承价值。

关键词:饶余燕;钢琴音乐;三秦音乐文化;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6)02-0061-06

发扬民族音乐特色,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是作曲家们的永恒话题。根植于大西北音乐沃土之上的作曲家饶余燕,将三秦大地的音乐瑰宝(如:秦腔、碗碗腔、长安古乐)与西方创作技法相融合,创作出渗透着中华民族审美底蕴的钢琴音乐,这些极具艺术价值的作品在音乐文化传承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饶余燕钢琴音乐素材中的文化基因、音乐创作中的文化观念以及音乐传承价值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饶余燕钢琴音乐素材中的文化基因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饶余燕就致力于将传统的、民间的音乐素材运用到钢琴创作中。其作品有《引子与赋格》(1956)、《秦腔曲牌主题奏鸣曲——感天动地窦娥冤》(1958~1959)、《延安生活素描组曲》(1963)、《引子与赋格——抒情诗》(1964)、《长安古乐复调小品三首》(1992)等。上述钢琴作品中的素材涉及不同的音乐品种,而其中尤以秦腔、陕西碗碗腔、长安古乐最为代表,这些音乐品种生存于一定的自然环境,并依附于相应的文化背景及语境中,带有强烈的情感性和地方文化属性。从音乐本体的角度来看,通过对旋律节奏、曲式结构、和声织体、调式调性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直观地窥见其音乐特点,但也会产生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感觉。因此,探析音乐素材中的文化基因十分必要。

文化地理学家们普遍认为,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在特定的空间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空间范围不同的地形、地貌、位置、天象、气候所构成的地理环境对世界上面貌各异的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一向具有稳定而直接的作用。自然环境是原生的,它为人类提供了必要的资源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自然环境对音乐的产生并不具有直接的影响,但是它可以塑造人类的心理、性格、气质、审美情趣等,从而间接影响人类对生产活动方式的选择,也影响人类对于传统音乐的创造。因此若想要阐释民族音乐中的深层内涵,首先就要了解其音乐素材产生的自然环境,再次是知晓其音乐素材依存的人文环境。

(一)音乐素材产生的自然环境

中国传统音乐由南北两大属区构成,自古以来就体现出不同的音乐风格特征。饶余燕钢琴作品中的秦腔、陕西碗碗腔、长安古乐这三种传统音乐素材,从名称上就显现出明确所属的地理区域特点,虽各自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及流传范围,但“根”却发祥于同一个地方——今陕西。秦腔、陕西碗碗腔、长安古乐均属于北方属区中的西北版块,这三种不同形式的音乐文化里面具有如下特征:1.旋律中的音级跳进较多,而以四度跳进为普遍现象。2.七声调式运用较多于五声调式,而其中又以徵调式为代表。3.乐句结构中以上下两句为核心样式。4.调式中的特性音级“苦音”“欢音”运用较为频繁。5.苦音特性七声音阶与欢音特性七声音阶相重叠构成西北地域特色的九声音阶。这些特征正是体现北方属区中西北版块音乐风格的标志(因历史原因造成南北合流后变异的音乐特征不属于本文研究的范围)。为什么这样的特征不是出现在南方属区?为什么南方属区的音乐旋律线级进多跳进少,调式运用五声音阶多七声音阶少?为什么北方的音乐豪迈、开阔、简练,而南方的音乐委婉、细腻、甜美?究其根源,除历史传统作用和人类文化交流等因素外,始终引导和制约传统音乐特征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性因素还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主要包括水系、山脉、地形、气候等,它们相互交错融合,构成了统一而又复杂的背景。孕育秦腔、碗碗腔、长安古乐的摇篮陕西省地跨中国的西北和西南,深处内陆腹地,其以独特的自然环境成为中国地理的中心。从水系来看,陕西省兼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有大、中河流580多条,星罗棋布地排列在三秦大地上。从山脉来看,秦岭作为陕西最主要的山系横贯于省境内大部分地区,是中国南北的分界线,又是黄河和长江的分水岭。从地形来看,秦岭将陕西由北向南分割成三大自然区域:陕北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山地,即人们常说的“三秦”,由于河流、山脉等因素的影响,造就了陕西十分丰富的地形。从气候来看,陕西属于暖温带、亚热带大陆性的季风气候,一年四季非常分明,温差较大,夏季高温炎热多雨水,冬季寒冷干燥多风沙。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秦岭的巍峨、两河的宽广、黄土高原的粗犷、陕南山地的险峻、八百里秦川的雄浑、四季分明的气候等自然生态因素造就了陕西人直爽、豪放、苍凉、棱角分明的性格气质基因,并直接影响到这一地域的语言语调及民风民俗。音乐中旋律的产生要受到外部条件的制约,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语调,而语调是受制于人的性格特征和审美心理,而人的性格与心理的形成则离不开自然环境的作用。因此自然环境是通过“人”这一媒介对传统音乐产生影响。上述分析揭示出秦腔、碗碗腔、长安古乐音乐特征中自然所赋予的遗传基因。如旋律中的跳进多,与这一地域多山脉且大幅陡峭有关;再如徵调式上句强劲,下句稳定,旋律朴实简洁,“苦音”深沉浑厚、凄切悲凉,“欢音”刚健有力、铿锵苍劲,与这一地域广博而厚重的土质有关。黄土铸造了陕西人直爽豁达粗放的秉性与审美旨趣,同时也将这一特点深深植入本地域的音乐中,为音乐的产生提供了先天的自然环境。

(二)音乐素材依存的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是隐藏在社会本体中的无形环境,主要包括政治制度、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等,人文环境为音乐素材的依存提供了精神基础。陕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历史文化的摇篮,曾是政治文化交流的中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历史积淀为秦腔、碗碗腔和长安古乐的发祥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面以饶余燕的三部代表性钢琴作品为例。endprint

《秦腔曲牌主题奏鸣曲》是运用秦腔曲牌创作的。曲牌音乐与唱腔板腔体、打击音乐一起构成秦腔音乐。在秦文化土壤上发祥的秦腔具有与秦文化一样大气、磅礴、雄浑之势。秦腔音乐主要表现豪迈、激昂、苍凉,又兼具表现缠绵、凄切的情感,“秦腔的创造者,是人民,民间艺人和接近于下层社会的知识分子”。从秦腔创作人群可体现出一个集中的特点,就是他们是社会中基层人物的代表。从社会功能来看,秦腔是以宣扬正气、不畏强权、爱国主义为主要目的。

《引子与赋格——抒情诗》的主题旋律取自陕西碗碗腔。碗碗腔是一种皮影戏腔调,用现在的说法就是伴随皮影戏表演的背景音乐,属于地方小戏。碗碗腔的唱词雅俗共赏、悠扬婉转、自然清新,颇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其班社组织和演出形式较为简单,常常在山区或田间地头流动演出,时间多在秋收以后麦收以前的农闲时节或一天之中的劳作之余,其主要的社会功能是老百姓休闲时的精神补给,碗碗腔没有秦腔的豪迈激昂,但它真实地、细腻地反映了老百姓的情感与心声,非常贴近普通群众的审美情趣。

《长安古乐复调小品三首》的音乐主题直接取自原始古乐素材《满庭芳》《阿兰多》《垂杨柳》。长安古乐又称西安鼓乐、陕西鼓乐、西安鼓吹乐,“是我国现存传统音乐中一个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鼓笛系乐种,它包容了源自不同时代和体裁形式的众多传统音乐因素,以其大量的曲目、古老的乐谱、独特的吹、打乐结合方式和古雅、纯正的传统音乐风格,熔铸成一股浩荡的泱泱大气,在中国现存传统乐种中占有重要地位”。长安古乐发祥于唐代,从燕乐中脱胎,并融入到宫廷音乐中。安史之乱后,宫廷中乐人流落民间,随之也将宫廷音乐带出,将古乐在长安民间传承与发展。其音乐主要表现出优雅、古朴、平和、抒情等特点。

二、饶余燕钢琴音乐创作中的文化观念

西方复调音乐形式与理论在20世纪初被引人中国,“发轫于五·四时期一批有识之士对于西欧古典对位技术理论的学习与借鉴”。近当代的作曲家在专业音乐创作中进行了艰难而有意义的探索。饶余燕作为其中代表之一,将中国传统音乐中具有独特线性思维特点的单音音乐与西欧复调理论体系相结合,创作出多首优秀的钢琴作品。并在作品的调式布局、旋律织体、曲式结构上进行了符合中国民族风韵的现代融合,充分体现了“洋为中用、兼容并蓄”的文化观念。

(一)调式布局

传统赋格写作中对调式布局有着严格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赋格呈示部,因为呈示部的独特结构样式是体现赋格与其他音乐形式不同的重要标志。赋格的呈示部由4种成分构成:主题、答题、对题、连接性因素。其中确立赋格曲形式的不是主题而是答题,答题作为赋格曲结构中的重要特征主要是体现在调式调性的变化(近现代赋格曲除外)。主题第一次呈示完后,答题就把主题移到原调上方或下方的完全四、五度的调上,即主题与答题的调性关系为主调一属调、属调一主调或主调一下属调。呈示部声部进入顺序和次数也是需要遵循其赋格创作结构规则。(这是赋格写作的普遍性特点,如不是按照此规则的写作的少数特例不作为本文的论述范围)

谱例1 《引子与赋格——抒情诗》片段

饶余燕作于1964年的钢琴音乐作品《引子与赋格——抒情诗》,主题第一次在高声部进入(bB徵调式),紧接着答题陈述被移至下方四度属调上(F徵调式),呈示部中最后一次主题的完整陈述被安排在低声部,又回到bB徵调式上,3次主题完成了主属交替,赋格的形式被明确建立,主题在主属调式领域的交替又为赋格发展提供了动力。通过分析可看出,这首用中国西北地区特色徵调式写成的赋格,虽不同于欧洲传统大小调音阶体系,但在调式布局上严格遵循了传统赋格的创作原则。

(二)旋律织体

饶余燕的《长安古乐复调小品——阿兰多》突破了传统复调织体的写作手法,为音乐内容和情绪发展的需要在复调音乐中加入了部分主调织体。

谱例2

《长安古乐复调小品——阿兰多》片段

《阿兰多》是一首速度明快、情绪活泼地的复调小曲。三声部的旋律模仿在尾声部分被缩减至二声部模仿,作曲家将三声部其中的两个声部合并为一体构成双三度关系,运用音程织体强化了主题活跃轻松的形象,主调性织体的高声部主题与低声部主题之间的节奏对位被作曲家处理成紧接模仿,对位所带来的紧张度被织体的音响功能加强了。从分析来看,带有主调特点的音程织体是顺应紧接模仿而产生的。为使乐曲结束部的音响更加厚实饱满,以将音乐的情绪推至更高点,作曲家还将模仿式对位处理为主调式进行,即在不同的音域使用相同节奏、相同旋律和相同走向,并在最后两个小节使用了和弦织体,从一开始合并声部为双三度关系到紧接式模仿再到同步性和弦织体结束,作曲家的技术手段变化使音乐逐层递进到高潮。

(三)曲式结构

饶余燕的《引子与赋格——抒情诗》是基于传统赋格三段式基础上创作的,对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进行了扩大化处理,构成真正意义上的三部曲式。首先这首赋格中大量使用了引子部分的音乐材料,第一次是出现在呈示部属调答题的对题部分,第二次是展开部主题的对题部分,第三次是再现部主题的对题部分,由此可见引子主题贯穿了整个赋格曲,不同于传统对题材料出自主题或用新材料的特点,使对题自身的旋律结构得以改变,引子主题与赋格主题在赋格曲中重叠出现,形成了一个类似于二重对位的结构形式;其次是呈示部向展开部过渡时,使用间插段进行连接,由于间插段的素材来自对题,而对题的素材又来自引子,因此间插段相当于由引子主题构成的赋格片段,与之前赋格主题构成的呈示部形成音乐性格上的对比关系,间插段的结构功能被加强了,在原有烘托主题特性,推动乐思发展的基础上,间插段的旋律又被赋予了独立的意义;再者是出现在展开部尾端的间插段,3个声部以对位形式朝同一方向作大二度模进,而各声部间又是相互的紧接模仿,最终作曲家将三声部合并为二声部,以主调织体将旋律带人同一轨道,音乐被推到了全曲的高潮,间插段的功能又一次被加强,在间插段结束句完成了高潮的处理;最后是在再现部一开始只出现了主题旋律,调式建立在G徵调上,并未出现再现部既定的调性规则——即主调调性的回归,而是历经了3次主题上方四度的连续模进,G徵调—C徵调—F徵调—bB徵调(主调)才进入到主题主调上,这是因为作曲家在之前的展开段调性结构中进行了远关系转调处理,为使调性回归本位,作曲家将再现部调性功能结构改变,延迟的处理使距离高潮五小节的主题体现出强烈的归属感。饶余燕这首赋格结构体现出以下特色:1.基于传统赋格三段式的骨架结构,通过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乐思的各自发展,将三段式扩大到独立意义的三部曲式;2.由于对题中材料的创造性运用,使引子部分的主题与赋格主题在赋格曲内部结合,形成近似重叠式二重赋格结构,使原本单主题的三部曲式赋格拥有了双重的结构特性;3.赋格展开部尾端的主调织体写法加强了曲式结构的音乐表现功能。endprint

作曲家通过这些技术手段的使用极大地拓展了钢琴作品的结构空间及音乐内涵,使音乐在时间和空间表现力上升到了新的高度。通过谱例的分析可以看出,饶余燕创造性地运用了西方复调技法,拓展了中国音乐线性思维的表达空间、开掘了中国音乐的审美意趣,创作出了具有民族特征和个人特色的钢琴音乐。

三、饶余燕钢琴音乐的文化传承价值

音乐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创造的知识成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并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在面对强大的全球化倾向,世界文化的同质性日益增强的同时,重视本民族的文化传承已成为各国、各民族谋求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策略,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饶余燕的钢琴作品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时代感,在音乐文化传承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其钢琴作品是将西洋复调创作技法与本民族音乐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这种结合不是生搬硬套地拿西方作曲理论来对应自己的民族实际,而是用西方复调技法根据音乐素材中反映出的审美特点作民族化处理,主要体现在调式调性,曲式结构,旋律织体上,这其中凝聚着作曲家在钢琴民族化方面的艰辛探索。饶余燕以乐谱为音乐文化的传承载体,其作品对后世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有很好的借鉴意义。饶余燕钢琴作品中的秦腔、碗碗腔、长安古乐等民族民间音乐素材是“三秦”这片古老土地上的文化瑰宝。这些音乐素材凝结着一个剧种或乐种的形成始末,社会变迁的悠久历史,人民精神追求的发展方向。2006年5月20日,秦腔、碗碗腔和长安古乐一起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后,有“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之称的长安古乐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充分说明这些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在调式风格、节拍节奏和织体结构等方面有着独特的本体特征,在历史积淀中体现出深厚的人文内涵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这些传统音乐文化具有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宝贵价值,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从本文研究对象的创作时间来看,饶余燕作为文化的主体(传承人)很早就认识到这些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宝贵价值,作曲家在对陕西乃至西北民间音乐有着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成果作为素材运用到创作中,体现出作曲家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主动选择与创新。

饶余燕的钢琴作品就是用不同的载体形式表达着对民族音乐文化鲜活的传承。笔者是一名高等师范院校的钢琴教师,高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基础教育而服务,培养出来的学生主要任教于中小学教师岗位,他们是构建音乐基础教育的基石。在音乐教学中他们能否承担起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责任,这要取决于他们在大学受教期间所接受的教育,而教育的内容是对优秀音乐文化的选择及培养崇高的民族情感。所以在高师钢琴教育中除实现技能教学目标之外,更主要的是对钢琴音乐中文化的教学,在对音乐文化的选择中尤其侧重“母语”教学,因为“母语”文化是区分本民族与其他民族的重要特征,是一个民族的根和灵魂。学校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镇,教师应该发挥主体意识形成教育合力,将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引入到钢琴教育中,提高钢琴学习者对中国传统音乐的高度重视与热爱,逐步改变钢琴学习中“欧洲音乐文化中心论”对思想深处的影响,培养崇高的民族情感,建立起平等的音乐价值观,与其他音乐专业一起构建民族音乐教育系统。因此将饶余燕的钢琴作品运用到教学中对于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具有重要价值。

结语

作曲家与三秦大地有着不能分割的民族血缘,深厚的民族情结和崇高的民族精神促使作曲家去挖掘三秦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瑰宝,并通过创作钢琴曲这种承载方式将中华民族优秀的音乐成果延续下去。在“洋为中用、兼容并蓄”的思想下,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线性旋律与西方作曲技法相结合,写作出具有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体现着中西合璧的音乐观。作曲家将中华民族悠久而优秀的音乐文化纳入到创作实践中,在音乐教育的功能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作品中的文化具有被传承的价值。

畫任编辑:李妷endprint

猜你喜欢
钢琴音乐文化传承
跨文化视角下中国钢琴音乐教育现状及措施
梁雷钢琴组曲《我的窗》多元文化特性及演奏诠释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我国钢琴音乐民族风格的自主创作浅析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钢琴音乐与跨文化音乐教育研究
关于钢琴音乐表演艺术的几点美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