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卓越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研究

2016-08-13 07:13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4期
关键词:艺术类一体化培养模式

杨 丽

(安徽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合肥 230059)



艺术类卓越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研究

杨丽

(安徽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合肥 230059)

摘要: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要融合艺术人才一体化培养,在整合艺术教育资源与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构建以培养方案、培养机制、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拓展教学为关键要素的艺术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一体化培养模式对文化发展的人力资源支撑作用,提炼出艺术人才一体化培养与艺术人才发展的关系,培养出强实践、善创新、会经营的新型卓越艺术人才,服务地方文化与经济发展。

关键词:艺术类;卓越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突出了人才培养在教育工作中的核心地位。2014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0号)对“培养高素质人才”提出了专门要求:推动实施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人才扶持计划,优化专业设置,鼓励普通本科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专业(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重点建设一批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专业点;推动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模式改革,培养一批具有文化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等。可以看出,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文化大发展实施战略已聚焦到艺术人才培养,陆续出台了有关艺术人才培养的重大决策与部署。实际上,高等艺术教育在经历了大众化教育普及发展后,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形成了艺术教育资源浪费、专业重复发展以及培养的专业人才与市场人才需求相悖等现象[1]。因此,艺术教育目前只有合理定位,用创新理念分析其培养模式,注重艺术人才一体化的培养,才能在新形势下找到一条促使高等艺术教育发展的路径。

一、艺术类卓越人才一体化 培养模式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艺术人才培养体系已逐级构建:艺术学科建设渐具规模、专业门类较为齐全、教育教学各具特色,培养了大批高质量、高水准的专业艺术人才[2]。然而,现行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弊端,如忽视艺术人才的创意创新思想的养成,忽略艺术人才的产业服务能力提升与管理素质的培养等。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创意思维和艺术创新能力的艺术人才,大多只能胜任单一的技能型工作任务,造成艺术人才培养与文化产业需求之间脱节。一方面在艺术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背景下,受艺术教育资源缺乏与教学条件老化等条件的制约,重学生数量不求培养质量的“粗放型”教育模式开始盛行,这忽略了艺术教学规律,艺术类毕业生的综合素养与实践能力达不到既定要求,培养的艺术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对艺术人才资源的需求,卓越艺术人才的稀缺使得丰富的文化资源不能及时、有效地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产业发展受到制约。另一方面是多层次与多样化的艺术人才需求层次结构。社会既需要“高精尖”的艺术拔尖人才与艺术大师,更需要大量从事基础性与群文工作的技能型艺术人才。多层次与多样化的艺术人才需求层次结构清晰界定了艺术人才的需求水平与分类,对艺术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细化要求。目前,艺术院校培养方向大多重叠,培养特色不清晰,优势资源难以得到有效发挥。在这种情形下,艺术类毕业生因为单一化培养模式严重,难以适应岗位需求,抑制了艺术人才的就业,甚至影响个人发展,造成了人力资源浪费。

因此,要改变这一现状,艺术类院校的人才培养就应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艺术人才培养的要求相一致,引领社会文化发展方向的同时彰显艺术类院校鲜明的办学特色[3]。卓越艺术人才是指能够将扎实稳固的专业知识与艺术技能熟练运用于专业实践活动的、具有创新思维与能力的新型人才。对卓越艺术人才培养的拓展有助于高水准艺术人才的涌现,增强区域社会文化发展的服务能力。随着国家对文化发展的高度重视以及艺术教育的深入发展,仅仅用过去行之有效的各种举措,已经不能很好地解决新形势下艺术人才培养与建设面临的问题,迫切需要调整以往的研究视角,运用新的理论和方法,针对艺术人才培养中存在的诸多新问题,探索新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在这一研究背景下,艺术类卓越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被提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4]。

艺术类卓越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致力于使艺术教育资源一体化,借助校企合作这一途径,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且知识结构宽、艺术技能强,能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卓越艺术人才。艺术类卓越人才的培养目标关注知识、能力与素质的有机统一[5],关注在特定区域文化影响下艺术人才人文素养与创新创作能力的养成[6]。艺术人才既需要全面发展,也要突出个性化培养。基于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搭建以培养方案、培养机制、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拓展教学为关键要素的艺术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整合现有的多层次艺术教育资源,使其有机统一,避免重复建设,见图1。

艺术类卓越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不仅引导个体身心发展,而且进一步影响艺术实践活动。值得一提的是,艺术教育学习者需逐步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艺术教育要与德育教育紧密联系,艺术教育首先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因此,高水准卓越艺术人才一体化的培养,首先应当注重人才的德育教育与人文修养[7],培养在专业技术技能上出类拔萃的高、精、尖艺术人才。

图1 艺术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结构图

二、艺术类卓越人才一体化 培养模式研究内容

艺术类卓越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及时针对创作研究机构和大型文化企业对艺术人才结构的需求,突出教育资源一体化与校企合作,关注艺术人才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养的综合培养,制定培养方案、搭建培养机制、构建课程体系,注重实践教学与拓展教学的有机统一。其研究内容主要有六大项:

1.一体化的卓越培养方案

根据艺术类卓越人才培养现状,应围绕加强学生专业理论水平,提升基础技能制定其具有特色的卓越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要紧密围绕专业定位、课程设置、技能训练、校企合作、教学创新、特色培养和教学质量方面展开。艺术人才一体化培养方案制定的首要问题是定位专业特色、服务地方文化与经济发展建设,培养一线演艺人才及适应新兴文化产业急需的专门创新艺术人才。以艺术学学科为主干,构建学科专业,根据专业方向的差异,整合课程知识体系,进行归类,编写相应的课程教学大纲,构建完整的课程模块体系[8]。其次,人才培养要凸显实践技能训练,强化实践能力。艺术人才一体化培养的关键在于构建科学完整的技能训练体系与实践教学运行机制,通过严格的技能训练,加强与岗位工作体系的有效对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养。再次,探索社会和学院共同办学,实行校企合作是教学改革的思路,教学创新和社会实践教学一体化建设是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最后,强调综合能力培养,明晰培养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的高级创新艺术人才。人才培养方案要基于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与训练的实际情况,进行实时反馈,根据反馈内容,及时调整。卓越艺术人才一体化培养方案是需要经验积累与检验,并适时自我调整与修订的方案[9],见图2。

图2 人才培养方案要素构成图

2.一体化的卓越培养机制

落实和拓展卓越人才培养,需要搭建良好的运行平台,尤其是构建新平台[10]。遵循艺术教育资源一体化的原则,艺术类卓越人才培养机制强化校企合作,关注以下内容:首先,强化艺术人才培养主体的社会育人责任。其次,搭建校企联合培养的激励机制与驱动机制[11]。最后,与创作研究机构和大型文化企业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实施培养过程、建立实践教学体系、评价培养质量。充分利用社会和行业企业资源,引进共建项目建立合作基地,使得建设项目与教学环节紧密结合,让艺术人才在专业知识的接受过程中体验创作研究机构和大型文化企业的环境。校企合作要有行业的参与,把行业环境与设备融入进实训室,学生在研究机构和大型文化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学习。让学生走出去,接触一线工作,从而更好地激发其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校企合作要缩短学生的岗位适应期和满足用人单位快速使用艺术人才的要求,最终实现“产学结合”。

3.一体化的卓越课程体系

为实现课程体系一体化,基础课程体系要科学设置、整体优化基础课程与通识课程的关联建设以及实践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辅建设。本着一体化培养、强化应用的准则,夯实学科基础,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施分段分类培养。实践教学体系要关注实习实训课与综合实践课一体化建设。同时积极引入国外优质艺术课程资源。重构课程体系一定要考虑到艺术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即普遍实行作品鉴赏与作品创意、模拟情景与现场排演等授课形式的中小班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强化学生主体的授课方法,发挥团队协作能力的行动学习[12]。重构课程体系要整合课程内容,重组课程内容,改革实训课程方式。同时,注重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应用前沿知识的学习,进而发展成为个人稳定的学科素养。支持学生作品创作和艺技实践等研究性学习。采用启发式教学、综合性训练等授课方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兴趣和自主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等能力,适应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13],借助课程体系建设为卓越艺术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4.一体化的卓越实践教学

艺术实践能力在艺术人才教育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艺术人才培养强调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强化真实环境中的实践教学是艺术类卓越人才培养的要求[14]。借助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营造真实实践环境,培养其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统筹建立以学院与文化企业结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教学与研究结合的多方位教育,实施校内学习、校内实践、企业实践、综合训练等多途径的实践教学体系。开放实训资源、实现实践教学资源一体化建设首先要创造实践教学的软硬件条件。积极运用区域实践教学资源,合理拓展教学实践的空间。开展创新与创业训练项目,优化创业实践项目,为夯实实践应用能力奠定基础[15]。同时,整合实践教学资源,统筹安排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布局合理、资源共享的实习实训基地。实践基地的建立一部分源自于政府的支持,还有一部分依赖于国内外校际合作与学校自主建设等方式。

5.一体化的卓越师资队伍

艺术类卓越人才一体化培养离不开师资这个关键要素。只有卓越教师才能培养出卓越学生。教师需要根据前沿知识不断思考、改进授课内容与教学方式,还需要具备研究思维,掌握一定的学术研究方法等。教师不仅需要有较高水平的学术与教学能力,还要具有为艺术奉献的德艺双馨精神。要真正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建立强有力的激励与评价机制,引导教师以教学为中心,培养卓越艺术人才。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基础课、专业课等具体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16]。师资队伍建设一体化要打造一批精于实践的卓越艺术类教师。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其全面了解和掌握当前学科的发展状况,提升其教学科研水平和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这也有助于高素质水平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

要逐步建立一批具有集成优势和合力的、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高水平项目,提升其教学与科学研究的能力。借助以“项目驱动”为载体的途径,项目建设结合教学活动,不仅推动艺术教育整体教科研的发展,也有效提升了艺术人才培养质量,为卓越教师培养提供有力支撑,加快教师培养的制度创新。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师资建设的关键要素。通过内外机制共同作用,建设一支具有“双师型”“双能型”素质的高水平专、兼职师资队伍。“双师型”教师是复合人才,兼具一定的教学水平和实践工作能力;“双能型”教师拥有一定的创新与创业能力,特指不仅可以进行理论教学,而且可以进行实践教学的教师。加快“双师型”与“双能型”教师的培养步伐是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聘任企事业单位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为客座教授、兼职教授,扩展教师的来源渠道[17],将其充实到教学一线,改变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培养艺术类卓越教师。

6.一体化的卓越拓展教学

实施拓展行动旨在推进艺术类卓越人才一体化培养的国际化进程。借助校内外艺术赛事活动、构建大学生拓展计划等方式,搭建对外交流平台,以此扩大艺术人才的学科视域、培养其国际合作能力、增强其跨文化交流能力,最终提升其国际竞争实力。同时安排学生赴国外交流学习,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艺术类学科教育理念、教育资源,这是艺术人才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卓越艺术人才梯队培养的需要。学生培养国际化必须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理念与前沿知识,重新审视与改革现有的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对创新艺术人才,着力进行针对性更强的全球思维与运作层面的国际竞争力培养。同时,积极建设、充分运用国际交流平台。在艺术人才培养中充分利用现有平台,即时获取更新、更广的专业信息。通过行业组织协会等,汇集专家、相关专业人士,运用专业手段扩展、建设信息量大、时效性强、与国际快速接轨的国际交流平台。这一平台的形成与行业直接而及时的专业链接,促使创新艺术人才在第一时间快速了解、接收国际最新专业知识、行业信息[18]。平台建设还应注重资料库的建设。卓越艺术人才培养需在各个环节与不同方面引入国际视野,使之符合艺术人才现实所需,形成未来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力,使未来涌现出一批真正具有合作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基础扎实的卓越应用型艺术创新人才。

另外,国际培养卓越人才的先进理念和激励措施对于实施卓越拓展行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德国模式。培养各种高级应用型、工程师类型的专门职业技能工作者是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教育宗旨。其教育目标可总括为“为职业实践而进行的科学教育”,事实上其本质是一种注重应用实际的高等技术教育。另外,德国高等教育总法明确提出,应用科学大学的学制年限为4年,其中包含1学年的企业实习实践期,这一年的企业实习实践期是其整个学制教育体系的关键构成部分,形成“3 + 1”学制结构。应用科学大学学生一般要达到如下学习要求:能够分析、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具体技术问题;参与开发技术项目过程;了解并掌握现场新技术手段与工艺的运用。

(2)美国麻省理念。围绕“构思、设计、实施、运行”(CDIO) 开展和实施教学行为的美国麻省理念,是麻省与瑞典皇家技术学院等诸多高校经过多年跨国研究摸索得出的先进理念。它核心理念的根本原则在于“做中学”,其手段方法为“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强调课程间的有机关联、紧密联系。麻省理念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与操作能力。麻省理念凸显科技的基础性作用,强调实践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对于培养掌握专业知识的某学科“专才”,还是培养专业能力优秀、人际沟通能力卓越、动手能力强的“通才”,给出了指导性意见。

(3)美国“大挑战学者计划”。美国杜克大学工学院、南加州大学工学院与欧林工学院在2009年3月成立联合协作组并公开宣布启动“大挑战学者计划(GCSP)”,提出其主体框架:1)规划大挑战主题项目,独立或团队协作共同完成有关设计、研究行为或创业活动项目;2)推出“工程+ X”的跨学科课程,学生可以在工程与非工程的跨学科、交叉学科领域游刃有余地展开工作,具备院校特色的跨学科课程与时俱进、不断更新;3)创新创业精神,要求学生必须接受创新、创业与发明市场化的课程学习;4)扩展学生全球视野,提倡学生接受国际项目课程学习、海外实习或留学,注重跨文化的国际化活动,学习并掌握在经济全球化运动中的创新发展基本理念,了解解决人类伦理问题所规定的基本原则;5)服务性学习,通过学习增强服务社会意识,强化运用所学技术解决社会问题的宗旨,促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实际运用结合,并在结合过程中培养其“执行力”。

三、艺术类卓越人才一体化 培养模式研究价值

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紧密结合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艺术类卓越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就是培养融创造性、科学性和技术性三位一体的“文化产品”,将艺术人才的人文性和艺术性融会贯通。在整合艺术教育资源与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构建将人文科学素养教育、专业理论与实践教育、就业导向相结合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注重系统化艺术人才培养,培养出强实践、善创新、会经营的新型卓越应用型艺术人才,服务地方文化与经济发展。

1.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一体化卓越艺术人才

借助研究国内外艺术院校艺术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分析构建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可能存在的问题与困难的解决对策,在此基础上建立具有艺术类发展特色、符合艺术类人才需求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并对此开展行之有效的实践研究[19]。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要培养具有审美与创新能力并且全面发展的创造型艺术人才。作为艺术人才只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才能提出创见性观点。创造性思维的养成将提升艺术人才的创作能力、鉴赏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促使其充分发挥创作才能与创新才能。艺术类卓越人才一体化培养就是要培养品质独特、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艺术类人才,最终培养出具有审美与创新能力、有国际视野的全面发展的卓越创新艺术人才。

2.有助于加强“双师型”“双能型”艺术教师的培养

艺术类卓越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的运行实施需要为教师提供良好的艺术实践环境和软硬件设施。推动“双师型”“双能型”教师的培养,要搭建院内与院外教师信息交流平台,使得教师在交流切磋、沟通协作中提升其综合教学水平。一方面,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教师借助参与研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方案的制定实施过程,抓住创新机会,启动创新意识与思维[20]。另一方面,采取“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模式,请创作研究机构和大型文化企业中的优秀人才走进课堂讲学讲座,同时分批将主讲教师送到合作单位培训和进修,将新知识新技术与理念带到课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双师型”与“双能型”教学人才。

3.有助于传承文明与弘扬民族艺术优势

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民族艺术展现一个民族的精神,反映其民族性格特质与民俗审美情趣。传承民族精神与弘扬民族文化成为诸多艺术院校的教育宗旨[21]。为此,艺术院校积极探索集民族文化、地域艺术与现代创新为一体的艺术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艺术人才一体化模式有助于充分利用区域民间艺术资源,在艺术类卓越人才培养中彰显区域民族特色,致力于光大民族文化、倡导人文气息、打造文化底蕴。注重引导与保护地方民间艺术,关注人才艺术修养与文化素养的整体构建,使得多元民族艺术教育开启艺术人才的智能,提升个体的科学文化素养与艺术技能,进一步传承文明与艺术,弘扬民族艺术优势。

4.有助于提高艺术人才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

文化传承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环节。艺术教育,特别是高等艺术教育,要培养出有较高素养、具有一定表达力与艺术表现力的艺术家或艺术工作者,而不是仅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画匠、乐工与歌手。目前,艺术院校针对自身办学实际,结合院校历史积淀与特色定位,分类培养艺术人才。无论是培养复合型、技能型还是基础类艺术人才,均需注意艺术人才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提升。艺术类卓越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实施激发了艺术人才的创新创造性思维,促进艺术人才人格魅力的形成,以此提升艺术人才的综合素养。另外,为更好地实施艺术人才培养,要适当调整与修订艺术类高考招生政策,合理提高艺术类考生文化课达线成绩,确保良好的生源质量。同时,要加大通识教育力度,改进教学方法,重构课程体系。特别要关注人文与科学素养课程与专业课教育的课时比重。通过开设人文讲座、推行跨专业选修等途径,全面提升艺术人才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为培养艺术类卓越人才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峻.从战略上抓紧抓好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工作[J].民族艺术研究,2009,(3):4-9.

[2] 李晶.高等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3] 林雯.当前我国艺术人才培养、需求状况及其对策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25-129.

[4] 雍敦全,潘昱州.应用型高级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2,(5):41-43.

[5] 眭依凡.素质教育: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J].中国高等教育,2010,(9):10-13.

[6] 谭尧升.高等艺术院校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探析[J].民族艺术研究,2013,(3):151-156.

[7] 殷玉静.多元化高等艺术教育模式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67-69.

[8] 孙丽倩.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作用及模式[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54-156.

[9] 陈解放.模式支撑——求解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整体性[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70-71.

[10] 贡福海.高校有效实施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三个向度[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136-139.

[11] 徐同文,陈艳.英国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探析及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4):111-115.

[12] 潘朝阳,李如密.艺术教学与教学艺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4):56-58.

[13] 田世英.对普通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几点认识[J].中国高教研究,2004,(11):183.

[14] 陈林宜.艺术实践教学的功能与价值[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93-95.

[15] 邹联丰.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艺术实践课程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1):128-129.

[16] 杜伟,任立刚.开展卓越教师培养的探索与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2011,(13):72-73.

[17] 于瑞华.论高师综合艺术师资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0,(30):47-48.

[18] 黄艺农,刘雯.论素质拓展训练在高校培养学生中的作用及其推广[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6):58-61.

[19] 向开明.建构艺术专业教育新的人才培养模式[J].艺术教育,2006,(4):6-7.

[20] 钟宏桃.创新实践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1,(8):154-156.

[21] 潘鲁生.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与策略[J].装饰,2003,(3):44-45.

【责任编辑曹静】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5128(2016)14-0017-06

收稿日期:2016-03-03

基金项目:安徽省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卓越应用型创新艺术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14zjjh080);安徽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综合改革计划项目:“蜂巢艺术教室”名师工作室 (Szzgjhl-2-2016-26);安徽省高校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科学管道效应影响机制研究(SK2014A279)

作者简介:杨丽(1978—),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科技与艺术、科学社会学研究。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Mode of Artistic Talent Based on Excellent Personnel

YANG Li

(Arts and Communications College,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059, China)

Abstract:The implementation of excellent personnel training plan must fuse the integration of artistic talent training mode. On the basis of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the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e key elements of training programs, training mechanism, curriculum, teaching, teachers and expanding teaching are established, to give the full play to the integration of artistic talent training mode on human resources suppor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gration mode and artistic talents is refined. Developing a strong practice, good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will operate the new outstanding artistic talent, to serve the local cul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arts; excellent talents; integration; training mode

【高等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艺术类一体化培养模式
少先队文学艺术类阵地
2019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艺术类专访心得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