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阶级、新媒体与环境治理倒逼

2016-08-13 02:02赵玉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至爱 2016年6期
关键词:群体性中产阶级环境治理

文|赵玉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中产阶级、新媒体与环境治理倒逼

文|赵玉峰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近年来,政府对环境治理的态度经历了明显的转变,这种转变的影响机制值得研究。通过对历史环境污染情况和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梳理发现,近20年来环境污染并不存在加剧的情况,但环境群体性事件却愈演愈烈。研究发现:更关注环境问题的中产阶级规模逐渐扩大,加之新媒体的出现,给中产阶级提供了对环境议题发声的机会,都直接或间接地促动了民间环境保护行动,倒逼政府采取更严格的措施来治理环境。

对环境污染问题开始重视是从中央政府层面开始的,其标志就是2008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不再保留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组建环境保护部。目的是加强其在协调跨部门、跨地区、跨流域的环境保护事务中的职能,加强了环境保护监督检查的职能。而后环境保护纳入地方绩效考核,2012年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都表明了政府愈加重视环境保护。在具体的实践中,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也越来越严。政府的这种转变既是自身的调整,又是对外部刺激的反映。本文试从社会分层变化和网络社会崛起的角度对此问题加以分析。

20年间的环境污染情况和环境群体性事件

近些年,无论是在媒体报道中还是在民众日常交谈中,都能看出对环境深深的忧虑。其主要原因是雾霾天气的出现,这种直观感受给民众造成很大的心理冲击。2013年1月,4次雾霾过程笼罩30个省(区、市),北京则仅有5天不是雾霾天。污染不只是北方特色,在2013年底上海、南京等华东地区也是雾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上海多地多次出现PM2.5数据超过500。此外,广东甚至海南地区同样遭遇雾霾侵袭,雾霾已经成为中国环境污染第一词。

雾霾天气就意味着现在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吗?有学者对京津冀地区的空气质量进行了研究。他利用代表空气质量的三个主要指标如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的年均浓度值做年度的对比,结果如图1所示。我们可以看出可吸入颗粒物(PM10)基本处在0.12—0.16μg/m3之间,起伏不大,甚至近些年有降低的趋势,但远远高于PM10二级标准,处于污染状态。二氧化硫(SO2)基本上低于二级标准,二氧化氮(NO2)在二级标准起伏。整体来看,事实上从2003年到2011年,空气质量一直处于污染的状态,但并不是像民众想象的一直变差,在某些指标上还有变好的趋势。

图1 北京市大气环境质量

无独有偶,中国地质大学的学者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进行了研究。所谓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有别于一般的环境污染,它发生突然迅猛,瞬间污染物排放量大,且没有固定的排放途径,不易控制,对环境影响较大,且对生命与生产安全构成巨大威胁。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能从时点上反映环境污染的情况。他们研究发现:从全国的时间变化尺度来看,1995—2012年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总体变化呈现先动态增长后逐渐下降的趋势(见图2)。

图3中关于空气污染事件在1995—2012年也是呈现起伏略有下降的趋势,这也反映前面学者所做的北京地区空气质量变化与空气污染事件呈现一种正相关的关系。

从反映环境污染持续性的北京空气质量研究,到反映时点偶发性的中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研究,都表明了近20年间环境污染未像民众想象的那么差。与此相反,却是近些年来环境群体性事件多发。环境群体性事件,泛指由于环境诉求引起的群体性冲突事件。也有学者称之为环境污染群体性突发事件。笔者根据媒体报道和一些学者的研究,将这些环境群体性事件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了梳理,如右图所示。

图2 1995—2012年中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年际总频次变化

图3 1995—2012年中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各类型比重的年际变化

中产阶级的壮大和借助新媒体发声

在社会分层的研究中,目前学术界对中产阶级的研究较多,一般社会学界关于中产阶级的共识是:中产阶级(或中产阶层)是社会稳定的基石;能否形成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清华大学李强教授对此做了较多的研究,其中他比较了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发现中国社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从“倒丁字形社会结构”渐变为“土字形社会结构”,并指出中产阶级呈现扩大的趋势 。第五次人口普查是2000年进行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是2010年,根据李强教授的实证研究,在2000—2010年短短的10年间,中产阶级规模得到了扩大,并且能够使社会结构从“倒丁字形”渐变为“土字形”。也有学者持同样的观点,认为近些年不论采用哪种中产阶级的概念界定或分类标准,中产阶级在中国社会均获得了稳定增长。从时间上来看,中产阶级在2000—2010年期间逐渐壮大,而政府在2010年左右开始加强环境治理措施,这种契合并不是偶然的,虽然现在这种类型的调查还比较少,缺乏相关数据的支撑,但是我们可以尝试通过个案层面的深入剖析,来在学理上加以论证。

既然中产阶级作为社会结构的稳定器,中产阶级的政治参与便是重要的话题。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且都有实证研究支持。一方认为,中产阶级具有较强的政治参与动机;另一方认为,中产阶级群体虽然不倾向于参与政治,但更倾向于参与非政治类公民活动。综合两种观点,结合国外中产阶级普遍参与政治的情况,我们认为中产阶级是具有较强的政治参与意愿的。随着中产阶级规模的扩大,它总是要维护自身利益并因此有所举动。

中产阶级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是由其自身地位决定的。相对于其他阶级,中产阶级更加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当空气污染等环境污染影响到他们的身体健康时,相比靠出卖劳动力,甚至牺牲健康去换取金钱的体力劳动者,他们的不满会更加强烈。中产阶级相较于其他阶级有着更强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他们对于生活条件和环境的改善更加迫切,而且更有行动力。

此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中产阶级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他们更了解环保知识,也更容易树立环保意识,而且他们喜欢扮演环保主义者,并且推动在阶层内部形成环保主义的氛围。所以一旦出现环境污染事件,他们就会借助“环保主义者”的专家身份引发支持与共鸣。比如用环保主义者、专家的身份,从科学技术、社会影响等角度对环保问题做出解释与质疑,以揭示当今环境问题的严峻性。中产阶级的专家作为权威标志,充当了舆论领袖的角色,通过曝光某些因地方利益而损害自然环境的做法,用号召性的语句唤起公众的环保意识。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没有新媒体的出现,中产阶级在发挥自身影响力方面还要等上很多年。中产阶级是一个新兴阶层,实施上他们还没来得及组织化,尤其是在全国层面,他们没有统一的阶级意识。中产阶级虽然得到发展,但其规模仍然较小,在环保方面的作用主要还是需要发挥底层群众的力量。

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在“信息时代三部曲”中颇有洞察力地指出,网络助燃对群体性事件具有推动作用。新媒体的出现为中产阶级发声提供了一个广阔平台,并由此诞生一批意见领袖和公共知识分子,这些人也属于中产阶级的一部分。卡斯特还强调社会认同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变迁,从身份认同到社会认同,从归属识别到意义建构,从个体认同到群体认同和社会认同。由此,社会认同与社会运动和群体性事件之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联系,在环境群体性事件中有较为明显的表现:中产阶级只是一个意见领袖的角色,参与者更多的是非中产阶级。

环境治理倒逼事件的分析

如果从载体或转播介质来看,新媒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微型计算机为介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电脑,其中包括台式机和笔记本。在这个阶段,主要是BBS论坛、个人博客、社交网络(如之前的校内网)等。第二个阶段以手机为介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手机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这一阶段主要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这两个阶段也可以以2010年作为一个分界点,因为虽然微博2009年开始上线,但到2010年后才得到爆发式增长,据统计,2011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31万增至1.95亿,半年增幅高达208.9%。而腾讯公司也是在2011年1月21日推出微信。不难发现,利用新媒体引发的环境治理倒逼事件很多,而且事件各有其特殊性,这里仅按照新媒体的两个阶段分别选取个案进行分析。

2010年之前的案例较少,这里仍然以厦门PX项目为例。事实上,对PX项目,大多数民众都不是很明白其具体内容,事件的起源来自于厦门大学的一位教授,以科学家的社会责任告诉民众什么是PX项目,并联合其他学者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提案,要求PX项目迁址,因为这个项目5公里半径内有10多万人。网易、腾讯等知名网站在显著位置转载了厦门反对PX项目的新闻,传统媒体纷纷跟进报道。随着舆论压力的不断增强,厦门市政府政府宣布缓建该项目,并组织专家对厦门市全区域进行规划环评。12月8日,厦门市在网站上开通了“环评报告网络公众参与活动”的投票平台,有超过九成的人反对PX项目的建设。12月13日至14日,厦门市政府召开了有106名市民代表参加的座谈会,85%以上的代表反对PX项目继续兴建。12月16日,福建省政府针对厦门PX项目问题召开专项会议,会议决定迁建PX项目,将其迁至漳州的古雷半岛。

现在关于厦门PX项目事件的研究中,已经较多地关注到新媒体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如在普及PX知识和唤醒民众环保意识方面,网络社区、个人博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第二阶段,也就是2010年之后,环境群体性事件增多,如2011年8月辽宁大连PX项目引发抗议事件等,背后都有知识分子和新媒体的影子。这里要探讨一个不是在现实中的群体性事件,却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2013年2月,“请环保局局长下河游泳”成为了微博最火热的效仿活动,在百度上以“请环保局局长下河游泳”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相关网页达到了13万之多。而在当年的3月17日,全国人大新一届人大环资委人员组成名单获850张反对票,引来现场一片惊叹,反映民众对上一届环资委工作成效的评判。舆论的压力产生了效果,2014 年2月,后续报道温商金增敏表示要奖励治水功臣,报道照片中治理过的河流和之前的完全是两条河流。

“请环保局局长下河游泳”事件,之所以能引起舆论关注,并给环保部门以较大的压力,促动他们采取更严格的环境污染治理措施。一方面是因为这些有着较强环保观念的中产阶级,他们甚至愿意拿出足够数量的金钱去支持环保;另一方面是第二代新媒体—微博的作用,微博用户数量的急剧增加和微博手机客户端的使用,极大地方便环保新闻事件的产生。例如“随手拍污染”行动,带给环保部门很大的压力。现在这个已经制作出手机客户端(APP),更方便使用,也更方便民众进行监督。

小结与思考

中国目前由中产阶级发动的全民参与的环保行动,事实上是“全球绿色运动”的一部分。绿色运动在西方起源时,中产阶级也是发挥了巨大作用。在西方橄榄形的社会结构中,中产阶级占总人口的大多数,并引导了社会主流。经济下降对这个阶层造成的影响远小于对产业工人阶层的影响。因此,中产阶级更关心诸如绿色、和平和持续发展等全球性问题。所以,这个阶层成了“绿色运动”的主流结构。目前的中国,政府如何应对民众环境保护的诉求成为一个问题。在环境治理领域是否要采用自上而下的运动式环境治理,回应民众尤其是中产阶级对环境治理的诉求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从长远来看,需要环境保护的常态化运转,宏观上制定和完善与环保有关的法律法规,将生态环境作为政府决策的重要考量。

猜你喜欢
群体性中产阶级环境治理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数字传声:环境治理变中向好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嘉兴市:多措并举推进环境治理上台阶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书刊信息:环境治理
关于目前处置非法集资群体性事件的理性思考——以A市政府化解非法集资群体性事件的行为策略为例
论网络与群体性事件
群体性事件现实考察与学理分析——从三起具有“标本意义”的群体性事件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