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好文风为创新松绑

2016-08-13 08:45谢旭峰孙海蒂
政工学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八股文通篇笔杆子

☉谢旭峰 孙海蒂

让好文风为创新松绑

☉谢旭峰孙海蒂

前段时间一组关于加班写材料的漫画在朋友圈里热传,引起了广大“材料汪”的共鸣。作者用生动幽默的漫画形象表达了“材料汪”的辛酸和无奈。到底是什么让我们绞尽脑汁整出的“等身著作”变成了一堆废纸呢?畸形的文风“功不可没”。在“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文牍主义”三座大山压迫下,唯上、浮夸、虚假的文风在我们身边并不鲜见。整日忙着推材料的“笔杆子”们有苦难言,只有像《水手》里唱的——“生活就像在演戏,说着言不由衷的话,……总是莫名其妙感到一阵的空虚”。

想当年,毛泽东26岁在长沙创办了《湘江评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被公认为五四时期进步期刊中最具思想性、进步性的刊物之一。29岁的邓小平主编《红星报》,他以敏锐的思维和朴实的文风对报纸进行改革,深受红军指战员的欢迎,报纸被称作“一架大的无线电台”“党和红军工作的指导员”。看到这,我们不禁要问,同样是“笔杆子”,差距咋就那么大呢?不良文风是套在广大“材料汪”身上的枷锁。按道理,青年人的思维最活跃,最富有激情,正处于“出主意”“办事情”的年华,却往往“心为文役”。和前辈相比,今天我们的笔尖变软了,“笔杆子”的战斗力越来越小。

文风之弊,古已有之。中国古人深受八股文荼毒。统治阶级把八股文作为禁锢思想的工具,它形式异常繁琐,从“破题”“承题”再到“起股”“中股”等等,为文者战战兢兢,小心避讳,怎么期望能写出富有思想性的作品?形式决定内容的八股文不知消磨了多少士子文人的心血,同时也僵化思维方式,扼杀了创新。文风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出一个机关的运行效率,一支军队的战斗力,甚至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今天,我们可以从唐诗宋词的“大气磅礴”中看出盛唐的昂扬,也能从宋词的“内敛温婉”中看出两宋的保守。同时文风也是作风。清人冯桂芬说:“数年文风不日上,士习不丕变者,未之闻也”。清朝大兴“文字狱”,文风更是一落千丈,天下读书人“万马齐喑”,社会自然缺乏创新的活力,表面繁华的“康乾盛世”也掩盖不了走向衰落王朝的背影。

时至今日,依然有不少人埋首故纸堆,辛辛苦苦爬格子,制作出一篇篇无人问津的八股文。有的艰深晦涩,通篇“正确的废话”;有的通篇说教——要懂得“三诫”“四不可”,要树立“五种意识”“六个观念”,等等。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坚决反对“党八股”,反对写文章像“懒婆娘裹脚”又臭又长,从“一、二、三”到“1、2、3”再到“甲、乙、丙”……“药方”开得绵延无绝期。形式绑架了思想,创新就无从谈起。八股文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不少“笔杆子”偏爱在限制比较少的新媒体、微信公众号上直抒胸臆,因为说了真话、实话、心里话,心里舒坦,也能激起更多同道中人的关注和共鸣。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文风。要解放思想,锐意创新,改文风是必由之路。

在《之江新语》一书中,习近平指出,好的文章就要“求短、求实、求新”,“文风体现干部的能力和水平”。在改革强军的大潮中,需要“意气骏爽”的文风给思想松松绑。只有坚决摒弃畸形文风,还“材料汪”“笔杆子”们以自由,他们才能一解心头郁积,奋笔疾书,锐意创新,写出一篇篇言简意丰的实文佳作。

【作者系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学员、图书馆馆员】

猜你喜欢
八股文通篇笔杆子
通篇布局,环环相扣
其实
包裹整个
猴年贺岁
笔杆子为什么歇不得
笔杆子为什么歇不得
猴年贺岁
不一样的“笔杆子”
八股文,学还是不学
八股文进高中教材引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