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0位母亲的凝望

2016-08-12 13:33依江宁
莫愁·智慧女性 2016年8期
关键词:女儿母亲孩子

依江宁

2016年5月8日母亲节,一个名为《母亲——中国幸福工程西部纪实》的摄影展在天津图书大厦揭开帷幕。

一张张照片上,来自贫困山区的母亲们,黑红的脸膛、溃烂的嘴角、破烂不堪的衣裳,站在四处露风的茅屋前,或迎风守望着贫瘠的山梁。艰辛劳碌让她们过早衰老。尽管眉头带着哀伤,可她们眼里流露出的却是坚韧。

摄影展当天,许多人流下眼泪。人们将摄影师于全兴团团围住,询问西部的种种。

展览结束后,于全兴又将启程前往山区。从2001年开始,他数次这样踏上孤寂、清冷的旅途,背着相机,走过中国12个西部省市自治区、94个贫困县、306个村庄,拍摄了1100位贫困母亲。

看过他照片的人纷纷解囊,有力支持了“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公益项目的发展。

出发前,母亲包了送行的饺子

于全兴16岁那年,父亲过世了,母亲独自拉扯六个孩子。按当时工厂规定,他们家的两个孩子可以顶替父亲生前的岗位。于全兴知道家里穷,想早点去工作。母亲却舍不得。因为于全兴酷爱画画,母亲想让他继续深造。她没什么文化,却特别倔强,不服输,带着朴素的愿望支撑起了整个家。

学习艺术花费较大,当一个穷孩子热爱上艺术时,他和他的家庭便不可避免地遭遇尴尬。每逢此时,母亲总会用智慧找到解决办法。为了让儿子像别人一样,用上墨绿色的画板,母亲叫他从同学那借来一个当样本,先把买来的白布染绿,再找来四块硬纸板,巧妙地粘合,做出的画板居然跟买来的一样。

为了帮母亲一把,于全兴去学剪纸,春节来临之际挨家挨户地卖。凛冽寒风中,当人们满怀同情,将几分钱、几角钱塞进他红肿的小手中时,他真实感受到了与母亲分担重负的欢欣。

于全兴从天津美术学院毕业,分配在天津《家庭报》,从美术编辑做起,一直做到社长助理,主管广告创收。平时,他还利用学美术的底子,承揽了不少装潢业务。他房子宽敞,有车代步,日子舒舒服服。

1996年,“幸福工程”组委会在天津建立分会。于全兴参与了“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在天津市组织的募捐活动,因此接触了很多资料,了解到中国偏远地区,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竟有那么多挣扎在生死线上的母亲,埋在心底的一根弦被弹动了一下,想为母亲们做点什么的愿望自然产生了。

2000年11月,“幸福工程”组委会在北京召开年会。于全兴和当时的组委会秘书长苗霞、宣传部长方兵说起为西部贫困母亲拍照的想法,并说不要报酬,只求组委会在采访上给予方便。

去西部之前,于全兴去看望了母亲,告诉她要出差去很远的地方,可能春节回不来。对可能遇到的危险,他说得有些含糊,不想让母亲担忧。母亲包了一顿饺子,吃饭时,娘儿俩几乎没怎么说话。等于全兴走出门口时,他听见了母亲的声音,“兴儿,道儿上小心。”

于全兴猛地转身,母亲就倚在门口,对着他慈祥地笑。

一张照片,惠及的不仅是母亲

2001年11月,于全兴到了云南丘北县官寨乡丫口村,这里以喀斯特地貌著称。但被外人惊叹为自然造物的鬼斧神工,对本地人来说,只意味着一个字:穷。这里天旱缺水,只能种玉米,每亩地产200斤就算高的,一般都在100斤左右。人们辛苦耕耘一年,仍有四个月的粮食缺口,需要国家救济。

一个在家门口背着孩子的母亲,引起了于全兴的注意。

这位母亲叫顾彩莲,26岁,有两个孩子。她住的茅草屋在城里人看来是危房,倾斜得厉害,用一个大木头撑着。当时没电,屋里黑洞洞的,于全兴点亮打火机才看见,地上有口锅,门后面所谓的一张床,就是几个木头搭的架子,上面一床破棉絮。

顾彩莲说自从生了第二个孩子后,胸口一直疼,还不停地咳嗽,浑身无力,连走路都困难,更不用说做地里的活儿了。就是这样病魔缠身,她每天还要编织竹箩,好让丈夫在赶场时换几个零钱贴补家用,买些盐巴。

她从没想过用这点钱为自己看病,而她最担忧的,是6岁的大女儿因她的病过早承担起了家务,每天和父亲早早下地干活。顾彩莲怕孩子身体吃不消。更让她难过的,是没钱供孩子读书,女儿很可能重复自己的生活。

当顾彩莲诉说家里情况时,没掉一滴泪,甚至异样平静,像讲述别人的故事。于全兴端着相机的双手却在不停颤抖。

临走,于全兴问顾彩莲有什么愿望。她说,如果谁能借一些钱,自己养一头母牛,转过年来母牛下了崽,就可以还钱。

这张照片配上顾彩莲的话,被媒体发表,期间有3万元捐款飞向这位母亲。

几年后,于全兴再次拜访顾彩莲。到了顾家,瓦房取代了茅草屋,原来空荡荡的家添置了缝纫机、自行车。变化最大的还是顾彩莲,她的笑是那样快乐、酣畅。她的希望,是孩子能到城里读书。一张照片,改变了一个家庭的命运,还将惠及她的后代。

从西部回来后,于全兴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生存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生命的财富在哪里?他是注重精神生存的人,他发现,人回来了,可自己的精神、梦想依然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游荡。于是他选择了作为志愿者,一次次出发。15年间,他先后从天津往返西部34次。

某年夏天,于全兴走到了四川。结束了在黑山县的采访以后,突然天空下起瓢泼大雨,赶往下一个采访地点的路上,他所乘面包车的路前方发生了泥石流。眼见着泥沙夹杂着巨大的石块,从路边山坡倾斜下来,于全兴说:“冲过去。”同行的黑山县计生委主任俄木学却大喊:“快倒车!倒车!”

那天,在当地老乡帮助下,汽车费尽周折才脱离危险地段。司机尽可能把车开到了最快速度,因为塌方随时可能再次发生,若赶上一块石头砸下来,车里的人都会成肉酱。

经历了那样的生死劫难以后,于全兴更深刻地理解了西部母亲们的企盼,帮助她们成了他不变的心愿。

15年纪录,托出更多“幸福母亲”

这些年来,于全兴不断以展览的形式,在各地呼吁世人关注西部贫困母亲的生活现状。联合国的一位官员感慨地说:“你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后来于全兴又出版了图书《走近贫困母亲》、大型画册《贫困母亲——中国“幸福工程”西部纪实》。

2015 年,于全兴获得中华人口奖特别贡献奖。他拍摄的《贫困母亲》作品被美国圣路易斯芳特邦大学、美国肯塔基州莫海德大学、广东美术馆、厦门博物馆等艺术机构收藏。

于全兴从报社辞职后,来到天津师范大学任教。现在,他把这个项目传递给了他的学生。“现在的孩子比较娇气,我想让他们感受一下,什么是真正的贫困。”于是,越来越多的学生跟着他饮山泉水,在蒿子秆铺成的床上睡觉,跟着他在杂草丛生的山间行走,记录下一张又一张贫困的脸。

于全兴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妻子曾是出色的游泳运动员,今年22岁的女儿已经上大学了。女儿的成长,奔波在路上的他陪伴得比较少,至今心有愧疚。

于全兴喜欢吃涮羊肉,每次从遥远的西部回到家,当晚,妻子和女儿必定会陪着他,坐在热气腾腾的火锅前吃上一顿。于全兴说,他把这当作妻女对自己的奖励。有空时,于全兴会拿着自己所拍的照片,给妻女讲述“贫困母亲”的生活。妻子常常会情不自禁地掉下眼泪,然而,最让于全兴欣慰的,是女儿的一个举动。

一次从西部回来,听完父亲的描述,女儿转身进了房间,拿出装压岁钱的铁盒子,“爸爸,这是我所有的压岁钱,700多元,你交给那里的小姐姐当学费吧。”那时女儿只有8岁,于全兴的内心充满了做父亲的自豪感——女儿长大了。

(作者声明:未经作者许可,本文禁止上网或转载。)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赵莹zhaoyingno.1@163.com)

猜你喜欢
女儿母亲孩子
和女儿的日常
给母亲的信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
女儿爱上了串门
我给女儿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