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伟(岐山县水土保持工作站 陕西 岐山 722400)
岐山县坡耕地综合治理现状及措施探析
蔡伟
(岐山县水土保持工作站陕西岐山722400)
本文通过对岐山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现状进行分析,实施了合理有效治理措施,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以期为同类灾害地区提供参考。
坡耕地;综合治理;实践应用
岐山县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西部,属渭河流域,北接麟游,南连太白,东与扶风、眉县接壤,西与凤翔、陈仓毗邻。地理坐标介于东径107°33′~107°55′,北纬34°07~34°37′之间。南北长53.5km,东西平均宽30.5km,总土地面积856km2,占渭河流域总面积的0.8%。全县耕地面积3.8万hm2,占总土地面积的44.3%;其中坡耕地面积2.46万hm2,占耕地面积的64.7%;大于25°以上的坡耕地面积0.95万hm2,占坡耕地面积的38.6%。根据多年的水保观测分析,岐山县坡耕地平均侵蚀模数为3890t/km2·a,属于强度水土流失区。
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活动的快速发展,人为对自然资源的索取不断增加,加之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水土流失不断加大。据统计,岐山县每年仅坡耕地上流失的泥沙总量达95.7万t,随着大量泥沙下泄,常把已施肥料、农药冲走,养分损失率高达20%~25%以上。尤其是千山南麓和秦岭北麓沿山坡一带,大片耕地跑水、跑土、跑肥,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农民人均占有基本农田不足1.5亩。因此,大面积坡耕地的土壤侵蚀是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一项重要原因。其危害主要表现在:耕地逐年减少,土层越来越薄,地力不断衰退,塘库淤积,河床抬高,加剧了洪涝灾害。流经县境内的渭河河床每年也淤高3cm,一些地方排水不畅,造成两岸地下水位普遍上升,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出现,形成了坡地土层薄,作物产量低,种植结构单一的现状,制约着县域经济和农业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
建国以来,岐山县对坡耕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在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入渭泥沙,发展农业生产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坡耕地综合治理技术水平低,水土流失没有得到安全、有效的控制,土壤侵蚀仍在不断发展,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和原有的经济效益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全县水保综合治理工作中坡耕地治理技术仍是相当薄弱的环节。因此,尽快对坡耕地实施科学的综合治理,已成为水保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县域农业生产条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图1 梯田断面设计要素图
表1 小麦测土配方施肥指标
3.1实施坡改梯,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
实施坡改梯是有效治理坡耕地的根本途径。自2009年以来,岐山县在连续6年的基本口粮田项目实施中,因地制宜,集中连片,选择坡度较缓(一般在25°以下)、土质好、距村近、交通便利的坡耕地上作为改造梯田区,大力新修高标准基本农田,将坡耕地改造为水平梯田,梯田断面设计要素如图1。梯田断面设计按照水土保持国家标准(GB/T16453.1—2008)及陕西省水土保持地方标准(DB61/T329—2003)的规定,采用梯田优化断面,设计田面长度一般不小于100m,宽度不小于10m,且集中连片面积在100亩以上。设计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6h最大暴雨。
图1中:θ—原地面坡度;α—梯田田坎坡度;H—梯田田坎高度;Bx—原地面斜宽;Bm—梯田田面毛宽;B—梯田田坎占地宽。
随着高标准基本农田的大幅度增加,项目区人均基本农田逐步达到1.5亩,人均占有粮食达到500kg以上,粮食产量稳步上升。同时,随着土地集约化经营程度和劳动效率的提高,解放出了更多的劳动力从事其它产业,为群众脱贫致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实施土壤改良,提高土壤肥力。
坡耕地改造后,达到高产稳产是关键,这就需要对土壤实施配肥改良。近年来,岐山县利用“秦水”腐植酸土壤改良液加速生土熟化技术,逐步提高土壤肥力、土地生产力及作物产量。该施肥方法与传统施肥方式相比,以腐植酸为主要成份的土壤改良液在生土熟化过程中可以部分替代有机肥料,加速生土熟化过程,从根本上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有机质与养分含量,其实施方法方便快捷,能尽快达到高产稳产农田的标准。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在耕作前,每亩使用土壤改良液20kg,兑水200kg进行地面喷洒。
(2)亩施优质农家有机肥料1000kg,撒施在地面。
(3)每亩再施用氮肥20kg,过磷酸钙50kg,钾肥5kg用作基肥,撒施均匀。
(4)用机械深翻18cm~25cm,达到地面平整,土块细碎,土肥相融。
具体以小麦为例施肥指标如表1。
该技术其优点是在施肥方法上主要由撒播、表施向深施和因土质、作物的需要施肥转变,提高施肥的科学性,从根本上可以改变农民过去“施肥越多越好”的盲目做法,而且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3~5个百分点,每亩节约氮肥(尿素)4kg,节约费用30元~60元。
3.3发展地埂经济。
坡改梯实施后,由于地埂约占田块面积的10%~15%,因此抓好地埂利用、发展地埂经济是一项科学利用耕地的有效措施。根据岐山县的土壤理化性状,全县在苜蓿河流域治理中,选择了适宜生长的花椒和苜蓿进行培育试验。地埂栽植花椒,其余空间撒播或点播苜蓿,以增加埂坎的坚固完整性,提高梯田的质量和保存率。花椒一般选择1年生Ⅰ级(地径>0.75cm,苗高>70cm,侧根长 >15cm),Ⅱ级(地径0.6cm~0.75cm,苗高55cm~69cm,侧根长10cm~14cm)良种壮苗。地埂每2m栽植一穴,每穴2株,每亩梯田埂坎平均栽植84株。埂高1m时,花椒栽植于离埂顶1/3~1/2处;埂高2m时,栽植于地埂中上部或中部。同时,在梯田地埂每亩撒播苜蓿种籽2.0kg,以发展畜牧产业。这样,即能有效地蓄水保土、肥田护埂,又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达到了保护埂坎安全、增加群众收入的双重治理目标。
3.4加大经济林发展比重。
岐山县地处黄土高原丘陵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土层深厚疏松,适宜于多种林果生长。因此,在大于25°以上适宜退耕还林的陡坡地上发展经济林,既能保持水土又能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是农民脱贫致富的一项重要手段。近年来,岐山县充分利用县域环境资源优势,以七星河、苜蓿河、底寺沟等多处小流域治理为依托,对25°以上坡耕地加大了经济林的种植比重。根据当地气候环境适宜条件,树种选择遵循经果林选择的原则,主要选取核桃、苹果作为主导产品来带动经济林的发展。经济林整地方式一般采用全面整地,株行距采用5m×6m,亩均栽植22株~24株。以核桃为例,成林后亩均干果产量按1500kg计,市场价按20元/kg计算,其经济收入也相当可观。在七星河流域治理中,京当镇项目区经过连续多年开发治理,核桃面积已初具规模,群众收入逐步增加,果品经济隐藏着巨大的潜力,已成为水土流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3.5发展水保生态林建设。
水保生态林是在水土流失区以防止水土流失、恢复和保持土地肥力为主要目的而营造的乔木林和灌木林,是坡耕地综合治理措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土层瘠薄、坡度较大、环境较差的荒坡地,适宜于选择根系发达、萌蘖力强、生长旺盛、树冠浓密,能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且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的树种。根据岐山县多年来的流域治理经验,兼顾树种选择原则,选取适宜生长的刺槐和侧柏作为发展树种。水保林整地方式一般采用鱼鳞坑整地,鱼鳞坑近似半月形坑穴,规格为长径0.6m~0.8m,短径为0.4m~0.5m,坑深0.5m。株行距采用2.0m×2.5m,亩均栽植132株~135株。水保生态林实施后,其径流削减率可达30%以上,泥沙削减率可达50%以上,可大大加快治理速度,从而进一步达到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多年来,岐山县在坡耕地的综合治理中,通过多项措施的实施,在各治理区逐步形成了“山顶戴帽子(水保林),山腰钱袋子(经济林),山底铺毯子(基本农田),地边围裙子(地边埂)”的综合治理新格局,改广种薄收为少种高产,实现了单一粮食生产向多种经营发展转变,为农业产业发展布局的调整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其中岐山县七星河小流域水保综合治理项目曾被国家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十百千”示范小流域。
科学地治理坡耕地是搞好水保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治理过程中必须全面考虑,综合治理。在措施配置上既要体现生态效益,也要取得经济效益,只有两种效益同时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水保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真正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陕西水利
(责任编辑:李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