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下秘密的“包袱”

2016-08-11 14:40陈璐
科学Fans 2016年7期
关键词:包袱人格特质中枢

陈璐

“告诉你一个秘密,我只跟你一个人说哦!”A凑到B的耳边,

“什么?什么?”B的神经不自觉地兴奋起来

……

“告诉你一个秘密,A给我讲的,你千万千万不要传出去啊。”讲完后不久,内疚、忧虑感替代了兴奋感,B感觉自己背叛了密友A。

“憋不住”的秘密

秘密,是指在小范围内传播着的,包括自己和他人的事情。自出生以来,我们便活在不断更替的秘密中。在心智逐渐发展的过程中,三岁左右我们学会说一些小谎,守住一点小秘密,具备“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能力,开始体察周遭。在不断学习的人际互动中,个体逐渐形成自我认同。慢慢地,拥有自己的秘密和倾听他人的秘密成为日常。

而在一些心理咨询案例中,会有这样一种求助者,刚接触几分钟就急切袒露心声,抛出自己的秘密。这可能来源于失去自体感的恐慌,需要通过向咨询师“转移”心事,来获得自我的平衡。守住自己的秘密,并且保持内心的安定,拥有稳定的自我认同感,是自我功能健全的体现。

你可以不告诉别人你做了一个多么可笑的梦,这是属于你的秘密;你也可以偷偷爱慕任何一个对象,藏在心里不告诉任何人,你的秘密你做主。然而,要保守住别人的秘密,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压力山大”的心理负担

保守秘密的英文是“Keep a lid on something”,其中,“Lid”是“盖子”“限制”的意思,十分形象,同时也预示着保密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人类都有打破边界、冲出禁锢的一种原生力量。要对一件事情守口如瓶,“密封一个盖子”,这本身就与人类的本性相冲突。

秘密从本质上来说因社交而生,人类的社交需要又决定了保守秘密是一件“压力山大”的事情。我们从意识层面克制自己为别人保密,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会从潜意识层面产生一个缺口,泄露出来,表现为梦境中重现秘密、生活中的“口误”“一不小心说了出来”。意识是自己能直接感知到的部分,而潜意识则是自己不了解的一些本能欲望,被道德等压制在意识之下,却会时不时地影响一个人的行为。被要求保守秘密的人,在心理和生理上都承受着压力与负担。澳大利亚著名心理学家Kelly和Yip在研究中发现,那些人格特质上很能保守秘密的人,会更抑郁、更焦虑,甚至更有可能发生胃痛(什么鬼?)。

保守秘密难在哪里?神经科学给出的解释是,保守秘密的认知机制本质是记忆抑制的过程。当我们努力不去想或者做某件事的时候,反而会对它投入更多的认知资源,大脑理智控制脑区一直处于活跃状态,诱发一定程度的压力和焦虑。而理智中枢和情绪中枢在相互抗衡中促使我们作出抉择。情绪中枢直截了当作出粗糙的判断,理智中枢更多为我们提供全面、精细的分析。当我们逐渐感觉“憋不住了”,情绪系统便占据优势,结果:“我告诉你一个秘密,你千万不要告诉别人啊……”。在倾吐的一瞬间,似乎还有一种释然、快乐的感受(说出秘密时,大脑分泌内啡肽)。显然,被要求保密是在与大脑认知系统作抗争,而泄密减轻了个体的认知负担。

保密or泄密,因人而异

相对而言,不同人格特质的人,对待秘密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做法和态度。保守秘密到底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还是“压力山大”的泰山之重?根源是个体的认知模式。

尽责心强的人一诺千金,反之则“管它呢,无所谓”;同理心强的人体察他人的感受,愿意为他人承受压力,相反则“关我什么事”。另外,诸如自恋、反社会、表演型人格者,都更容易背叛诺言,也倾向于八卦或造谣;还有最纠结的一种,心理边界不清的人,极易“憋不住事儿”,泄密不自知。泄密后懊悔、难受,但又总是一不小心说了出来。“我需要有人和我分享知道别人秘密的感觉,或高兴或悲伤”,这样的理由听起来可怜又可恨,把同伴秘密泄露出去的B就属于这一类,称作共生关系爱好者,需要有人分享感受,秘密也不例外。这类人没有清晰的自我边界,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这也意味着无法独自面对事情,十分需要别人的认同或评价。但泄密后,他们又会更加自责、忧虑,因为被泄密者对他们的不满和责怪会直接导致他们对自我的攻击,然而这并不会让他们下一次成为一个好的Secret keeper,秘密来临时,他们依旧需要寻求感受共享。

邂逅秘密,别紧张

黎巴嫩作家纪伯伦这样说过:假如你对风泄露了你的秘密,那你就不应当去责备风对树林泄露了秘密。当你把秘密告知某一个人的时候,就应该做好全世界会分享这个秘密的准备。这句话有点像在为泄密者开脱,但确是如此。如果你的秘密被扩散,这样宽慰自己未尝不可。

然而当秘密找上我们,我们变为保守秘密的那个人,为了让自己符合可靠守信的形象,简直饱受生理、心理的折磨,显然我们无法接受自己成为“风”。可无论出于好奇还是社交,当秘密来敲门,我们都无法拒绝。保守住秘密需要我们懂得调节心态、转变认知,给自己预留一席心理缓冲地带,不让它成为一种负担。

猜你喜欢
包袱人格特质中枢
空包袱
人格特质对企业员工时间侵占行为的影响
试议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与“进”“出”两种行为
同学,请卸下你的偶像包袱
200年前的一个小“包袱”
选择一张神奇的行为艺术照片,秒测你的真实人格特质
小儿推拿治疗中枢协调障碍163例
人格特质对抑制表现的预测研究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
辨证取穴针刺治疗对慢性紧张型头痛中枢调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