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内动脉慢性进展性闭塞临床分析

2016-08-11 19:29杨伟华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20期

杨伟华

【摘要】 目的 对颈内动脉慢性进展性闭塞患者临床诊断情况进行分析。方法 对37例颈内动脉慢性进展性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量表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评分。结果 37例患者中, 颈内动脉慢性进展性闭塞好发位置为颈动脉起始段, 其中35例患者形成初级侧支循环;37例患者中, 1侧闭塞21例, 1侧重度狭窄、1侧闭塞16例;1侧重度狭窄、1侧闭塞患者NIHSS评分为(9.15±0.67)分, 1侧闭塞患者NIHSS评分为(4.26±0.87)分,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内动脉慢性进展性闭塞患者闭塞位置以颈动脉起始段为主, 初级侧支循环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往往发挥代偿作用;合并重度狭窄的单侧闭塞者, 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更为严重, 临床应加以重视。

【关键词】 颈内动脉;慢性进展性闭塞;重度狭窄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0.051

颈内动脉慢性进展性闭塞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诱发因素, 在对此类患者进行诊断治疗前, 要明确患者颈内动脉狭窄及闭塞情况, 进而制定良好的诊治方案。在以往的疾病诊断工作中, 多采用颈部血管彩超进行筛查, 但是随着全脑血管造影技术的不断进步, 很多颈内动脉慢性进展性闭塞情况逐渐被发现。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所在医院2013年4月~

2015年12月收治的37例颈内动脉慢性进展性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其诊断情况进行分析和说明, 现详细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所在医院2013年4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37例颈内动脉慢性进展性闭塞患者为研究对象,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 男22例, 女15例, 年龄48~79岁, 平均年龄(65.29±6.08)岁。患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言语、意识、视力障碍, 多数患者存在跌倒发作及偏身感觉障碍, 部分患者合并肢体偏瘫, 均符合疾病相关诊疗标准[1], 且对所在医院相关治疗情况知情同意。

1. 2 排除标准[2] ①年龄>80岁者;②合并其他内科疾病或恶性肿瘤者;③对相关治疗方法依从性较差者;④非首次病发者;⑤精神疾病者。

1. 3 研究方法 37例患者均接受全脑血管造影检测, 采用FA数字减影机对患者颈内动脉狭窄及闭塞情况进行检查。行股动脉穿刺, 对1侧椎动脉进行相应处理, 并开展常规造影诊断;同时, 对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采用NIHSS量表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评分, 分值范围为0~45分, 分数越高, 说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为严重。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7例患者中, 颈内动脉慢性进展性闭塞好发位置为颈动脉起始段, 其中35例(94.59%)患者形成初级侧支循环;37例

患者中, 1侧闭塞21例(56.76%), 1侧重度狭窄、1侧闭塞16例(43.24%);其中, 16例1侧重度狭窄、1侧闭塞患者的NIHSS评分为(9.15±0.67)分, 21例1侧闭塞患者的NIHSS评分为(4.26±0.87)分,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颈内动脉闭塞、狭窄的主要病因, 狭窄程度越高, 则会进一步加大卒中风险。颈内动脉闭塞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诱发因素, 通常情况下, 发生闭塞后, 会在缺血早期对原发侧支循环起到一定作用, 并提供大量代偿血量[3]。因此, 在对此类患者进行诊断治疗前, 要明确患者颈内动脉狭窄及闭塞情况, 进而制定良好的诊治方案。在以往的疾病诊断工作中, 多采用颈部血管彩超进行筛查, 但是随着全脑血管造影技术的不断进步, 很多颈内动脉慢性进展性闭塞情况逐渐被发现[4]。

本研究结果显示:37例患者中, 颈内动脉慢性进展性闭塞好发位置为颈动脉起始段, 其中35例患者形成初级侧支循环, 所占比例达到94.59%。同时, 37例患者中, 1侧闭塞21例, 1侧重度狭窄、1侧闭塞16例。此结果提示在慢性闭塞过程中, 原发侧支循环能够增加血流量, 从而明显缓解缺血现象。同时, 1侧重试狭窄、1侧闭塞患者的NIHSS评分为(9.15±0.67)分, 1侧闭塞患者的NIHSS评分为(4.26±0.87)分,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重度狭窄的单侧闭塞者, 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更为严重。提示临床在为此类患者开展诊治时, 要加以重视, 并根据患者实际病情予以针对性较强的治疗方法。

本研究尚存在一定局限性,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少, 可能无法发现危险性相对较低的因素, 应在日后的相关研究适当增加样本数量;②研究纳入对象经济条件较好, 其医疗卫生保健水平较好, 对结论延伸性可能产生一定影响;③目前我国很多地区患者对心血管疾病防控知识的了解程度不高, 可能忽略很多病程更长的患者;④本研究未对慢性颈内动脉慢性进展性闭塞患者死亡及预后情况进行统计, 因此无法证实颅外侧支循环与患者病情、预后之间的联系性。

总之, 颈内动脉慢性进展性闭塞患者闭塞位置以颈动脉起始段为主, 初级侧支循环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往往发挥代偿作用;合并重度狭窄的单侧闭塞者, 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更为严重, 临床应加以重视。同时, 对于本研究不足之处, 应在日后研究中不断增加与之相关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周志梅. 大脑中动脉主干慢性进展性闭塞临床分析. 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1):154-156.

[2] 靳凯辉. 临床-弥散加权成像不匹配与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5(4):419-423.

[3] 杨睿海, 张春瑞, 王静怡, 等. 急慢性颈内动脉闭塞19例临床分析.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14):73-75.

[4] 牛文书, 王玉斌, 宁群. 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4, 3(11): 661-664.

[收稿日期:2016-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