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大众化阶段高校开展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职业指导途径探析

2016-08-11 02:03王华光刘雪莲吕海生狄娇南京林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37
高教学刊 2016年16期
关键词:离校职业指导大众化

王华光  刘雪莲  吕海生  狄娇(南京林业大学 机械电子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后大众化阶段高校开展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职业指导途径探析

王华光刘雪莲吕海生狄娇
(南京林业大学 机械电子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在高等教育的后大众化阶段,有些大学生因为综合素质低下,心理承压力弱,专业设置不合理,就业定位有偏颇,热衷公考,二战考研等原因,暂时未能实现就业,因而产生了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群体。针对这一群体,作为高校,有义务帮扶他们实现就业、考研或创业意向,帮扶措施主要可体现在困难学生量身指导,建立档案并推送就业信息,辅导员班主任亲情指导,搭建校地共助方式等。

后大众化;离校未就业;职业指导

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后大众化阶段

国际上通常把高等教育分为精英教育、大众化、普及化三个阶段。精英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在15%以下,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在15%-50%,普及化阶段毛入学率超过50%。各国高等教育体系也有相似的发展历程,随着各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有学者在大众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后大众化的概念,认为由大众化走向成熟进而走向后大众化。[1]

我国的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指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经过一段时间(如10年)的快速扩张,在毛入学率达到一定量(如25%)后,出现了一些异于马丁·特罗关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征,进入到的一个发展相对平缓的时期。[2]后大众化阶段会一直持续到普及化的到来。

我国高等教育从1999年开始大规模扩招,并在2002年进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到2007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23%,而江苏省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超过40%。2012年,教育部发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今后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将保持相对稳定。从而,我国的高等教育在经过一段高速发展期后,已逐步进入了一个发展相对平缓的平台期,也就是说,我国已经进入到高等教育发展的“后大众化阶段”。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和后大众化阶段的到来,高等教育系统却未能及时跟上同步发展的步伐,从而引发了一系列问题:高等教育成本不断攀升与公共财政不断压缩的外部压力,大学生群体的学术准备下降和人才培养模式滞后的内部压力,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保障难以为继,大学的教育质量下降,大学生失业率节节攀升等。[3,4]

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是指已取得高校毕业证书但毕业时仍未落实就业岗位的毕业生。纵观我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时期出现的各种特征与现象,随着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快速增长,就业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队伍则越来越庞大,已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重点。[5]更严重的是,这一现象还有日趋加重的趋势,亟需政府、高校、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关注。

二、后大众化阶段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特点

(一)综合素质低下,选择性失业

随着大众化教育的发展进程,大学生群体规模日益庞大,教师教学资源相对短缺,已无法做到精英化教育,从而导致部分准毕业生因自身专业理论知识浅薄,实际操作技能不强,语言表达、人际交往、临机应变等综合能力与素质欠缺,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基本要求,而不能成功就业。

(二)心理承压力弱,怯于求职

在高校毕业生规模居高不下和劳动力需求相对不足的现实状况下,大学生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样的背景下,求职过程拉长,难度加大,被拒的可能性增加。对此,多数大学生能勇敢面对,积极应对,但有些学生因心理承压力脆弱,自我调整能力缺乏,会产生自卑心理,怯于求职,因为成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一员。在他们毕业离校后会更迷茫,自我价值感降低,出现负面情绪,求职行为减少,不适应行为增多。[6]

(三)专业需求量偏小,跨专业求职压力较大

伴随着高校扩招,大部分专业的招生规模也相应增加,但却忽略有些专业的特殊性和需求的有限性,比如林学、地质学等。因而,这些冷门专业的毕业生因无法全部在专业范围内就职,就势必要跨专业求职。但跨专业又会因为缺少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在与专业出身的毕业生进行岗位竞争中败下阵来。另外,还有些毕业生因为专业报考的盲目性,也会因为不喜欢本专业而选择跨专业求职。

作者简介:王华光(1980-),男,山东济宁人,南京林业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团委书记,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四)就业定位有偏颇,怠于就业

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在江苏地区,家庭经济条件整体很好。另一方面,现在的毕业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因自幼被溺爱,自理能力差,依赖思想严重,拈轻怕重,安于享乐,缺乏吃苦精神。因而,他们要么对就业期望值偏高,无法找到用人单位;要么怕苦怕累,短期工作后即离职或被解聘;要么就干脆直接回家“啃老”。

(五)热衷各类公考,搁置就业

有些离校毕业生一心想进入公务员队伍,始终坚持参加各类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考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大有不成功不休止的态势,从而无限期搁置就业。

(六)二战考研,放弃就业

有些离校毕业生因为不满足于本科阶段的学习收获,而选择毕业后继续考研深造,也有些准备雅思、托福等考试,选择出国留学。因为他们在全力备考,只能暂时放弃就业。

(七)特殊毕业生,难于被录用

有些离校毕业生因为身高、体重、相貌等缺陷或身体有疾病、残疾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的歧视和排斥,从而未能在毕业离校时落实就业岗位。[7]

(八)创业毕业生,无需就业

严格来说,创业毕业生不属于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但因为他们刚着手创业工作,尚未办理工商登记等手续,而不能提供用于就业统计的有效创业资料,最终被归为离校未就业毕业生。

三、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职业指导途径

大学生的就业工作直接关系到广大毕业生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是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到高校健康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因而,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高校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要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应该从两方面着手:在校期间的职业辅导和离校后的就业帮扶。

(一)锁定就业困难学生,量身指导

针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工作必须有提前量,采取倒推的方式,在未毕业前锁定就业困难学生群体,特别是离校时不能就业的学生,并给予他们有针对性的量身指导。

量身指导的内容包括多方面。根据就业困难学生的具体原因帮助其正确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合理设定适合自己的就业目标;指导困难群体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从他们的实际出发,准确定向、科学定点、合理定位;从个人形象设计、求职简历撰写、自荐技巧、面试技巧、求职计划撰写等方面对困难群体进行针对性重点指导;帮助心理承压力弱的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培养积极的心态迎接求职挑战;必要时及时与家长沟通,共同推进困难学生的职业指导和就职应聘。

(二)建立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档案

要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工作,建立通畅的沟通渠道是必要的前提。因而,必须完成对他们的建档工作。档案内容应包含个性特点、未就业原因、帮扶重点、联系方式等,具体见表1。

表1

(三)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的作用,亲情指导辅导员和班主任是直接面对大学生的学工队伍,跟学生最为熟悉,感情最为深厚,最为了解学生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因而,辅导员和班主任可以更加细致、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对自己的离校未就业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根据学生特点帮助他们在职业选择、求职过程、职业前景、面试技巧等方面给予精准指导,帮助他们成功择业并就业。[8]对于考研深造的毕业生多鼓励多肯定,同是提醒其调整心理状态,全力备考。对于参加公务员考试的毕业生,提醒学生考公务员的同时不忘求职,两手准备。

(四)纳入就业平台,推送就业信息

大部分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是有就业意向的。因而,作为母校,有必要把所有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信息入库,并及时向他们提供就业信息、职业教育、职业测评、面试技巧等方面内容,继续帮助他们通过学校渠道成功就业。

(五)激励创新创业热情,助推创业

创业毕业生有激情,有想法,但缺少社会经验,对创业了解不够充分。国家和地方已针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囊括了创业培训、注册登记、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等方面。高校一方面应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激励他们的创业热情,另一方面,更要及时将创业相关优惠政策推送给创业毕业生,使其了解各类帮扶措施,帮助其解决创业过程中的困难,以推动其顺利创业。此外,高校还要依托专业优势,动员专业教师对创业学生进行一对一或多对一帮扶,为他们提供创业技术支持和项目咨询[9]。

(六)关心特殊群体,搭建校地共助方式

对于有身体缺陷或残疾的特殊群体,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摆脱心理障碍,树立求职信息,另一方面,要积极离校当地相关政府部门,如残联、就业服务中心等,搭建校地共助方式,推动特殊群体的顺利就业。

四、结束语

随着高校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群体数量的不断增加,他们的就业问题已成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需要毕业生及其家庭、高校、社会、政府等多方资源的共同努力。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更要重视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工作,并通过提前量身指导、建立未就业毕业生档案、亲情指导、信息推送、助推创业、搭建校地共助方式等切实做好未就业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和就业工作。

[1]潘愁元,谢作栩.试论从精英到大众高等教育的“过渡阶段”[J].高等教育研究,2001(2):1-6.

[2]杨移贻.后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审视[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144-149.

[3]张文格.后大众化进程中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J].江苏高教,2012(1):51-54.

[4]刘在洲,汪发元.我国后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多样化模式及其构建[J].高教探索,2012(4):11-16.

[5]文跃玲.高校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特征及职业指导[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6(3):52-56.

[6]张予贺,胡圣文.未就业大学生心理特点——基于访谈研究[J].学理论,2011(7):43-44.

[7]孙军.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和服务衔接的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5(6):54-56.

[8]张捷,王晶.试论如何做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J].教育教学论坛,2016(11):26-27.

[9]李金东.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指导浅析[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5(3):35-37.

In the post-mass period of higher education,some of the graduates temporarily are unemployed because of their weak overall qualities,terrible reaction under pressure,inappropriate major setup,improper job selection,affection to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preparation for their second postgraduate entrance examination,etc. All these reasons end up with a group of students unemployed after their graduation.Faced with this circumstance,universities have the responsibility to help them get employed,prepare for the postgraduate entrance examination or start a business themselves.The main methods are supervising the students with problems directly,establishing their files and providing job information for them,letting the instructors and head teachers guide them directly,creating opportunities for the universities and local government to help them together,etc.

post-mass period;unemployment after graduation;career guidance

2096-000X(2016)16-0196-02

G647

A

猜你喜欢
离校职业指导大众化
学生放学后未离校被烫伤谁来担责
基于流程可配置的数字化离校系统建设实践*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试论如何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浅谈职业指导推动高职动漫专业学生就业的作用
电子科技大学数字离校系统建设实践
离校出走的女儿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试论如何开展三层六段精细化职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