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圆荣,赵若华,杨 柳,林 江
低频脉冲穴位刺激治疗老年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观察
吴圆荣,赵若华,杨柳,林江
[目的]观察低频脉冲经皮穴位刺激对老年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型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低频脉冲刺激双足三里和三阴交,记录干预前及4周后病人的神经传导速度多伦多评分(TCSS)及总有效率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有效例数67例,其中观察组34例,对照组33例;干预4周后观察组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腓肠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与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CSS总分、感觉功能与干预前及对照组干预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频脉冲穴位刺激能有效改善老年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型病人的症状。
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型;低频脉冲;经皮电刺激;穴位刺激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指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糖尿病病人出现末梢神经损伤的症状或体征,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1]。国际糖尿病联盟2011年统计显示,全球糖尿病病人达3.66亿人,并预测到2030年将上升到5.52亿人[2]。糖尿病在确诊后的10年内,60%~90%病人将发生不同程度的神经病变[3],初始表现为肢体麻木痛感,四肢末端感觉异常,进一步发展为肌肉萎缩、溃疡、坏疽,最终导致截肢甚至死亡,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DPN不仅发病率高,还是病人致残致死原因之一,因此其治疗护理受到医护人员的广泛关注。本研究旨在观察低频脉冲经皮穴位刺激对DPN病人疗效,以期为病人及医护人员提供一定参考。
1.1研究对象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3月入住某三级甲等医院内分泌科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型病人为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2010年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②DPN诊断标准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中气虚血瘀型DPN诊断标准;③年龄在60岁~85岁,病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妊娠糖尿病及特殊类型糖尿病者;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者;治疗部位有严重皮肤破损及足部溃疡或坏疽者或对电极片过敏者;合并严重心、肝、肾、造血系统等疾病者;合并有非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如干燥综合征神经病变、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神经病等。
1.2研究方法共70例病人纳入本研究,按照入组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将纳入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病人均给予糖尿病常规治疗及饮食、运动、用药指导和健康教育。对照组口服甲钴胺片,每天3次,每次1片(0.5 g),共治疗4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低频脉冲(佳健牌CMNS6-1型电子针灸治疗仪)经皮穴位刺激双侧足三里和三阴交,每天1次,每次20 min,共治疗4周。具体操作:将所有按钮归零,连接电极片与导线,电极线插入脉冲仪,插上电源,选取病人双足三里、双三阴交,用乙醇清洁穴位,将电极片的塑料护片撕下,打开电源,导电指示灯亮,调节旋转按钮,选择疏密波,刺激大小调节至病人耐受即可,定时按钮旋至20 min,待结束后,先关闭电源,撕下病人穴位处电极片,归位。
1.3评价指标①基线资料:病人入组当天,收集病人年龄、性别、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三酰甘油(TG)],同时测定病人的空腹血糖(FPG)、腓肠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多伦多评分(TCSS),用于基线资料比较。②神经传导速度:统一由肌电图室同一医师于入组时及干预后采用机电诱发电位仪测量病人单侧肢体的腓肠神经及腓总神经传导速度(分数越高症状越轻)。③TCSS:采用Bril等[4]2001年提出的TCSS评分表,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与干预前及干预后评定病人的神经症状评分、神经反射及感觉功能(分数越低症状越轻)。④中医证候积分疗效: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5],有效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
2.1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共纳入病例70例,研究过程中共有3例脱落,观察组1例因蚊虫叮咬,足三里处皮肤出现伤口退出,对照组脱落2例,其中1例因病情变化退出,1例因外出退出。最终纳入有效病例67例,其中观察组34例,对照组33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明资料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2.2两组干预前后神经传导速度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腓肠神经感觉传导速度比较±s) m/s
2.3两组干预前后TCSS评分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TCSS评分比较±s) 分
2.4两组病人干预后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病人干预后中医症候积分疗效比较 例(%)
2.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有1例治疗后穴位处皮肤瘙痒,但取下电极片后瘙痒很快消失,病人自述可继续治疗,这可能与病人对电极片胶面过敏有关,对照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中医认为:DPN主要是消渴病久,耗伤人体气血,导致气血亏虚,气无力推动血行,引起血行淤滞。有研究认为:气虚血瘀是糖尿病常见证型[6],DPN会由气虚血瘀向肝肾亏虚血瘀演变,血瘀贯穿于DPN始终,气虚是导致DPN迁延不愈的主要原因[7],且气虚血瘀横跨周围神经病变的早、中、晚各期[8],因此本研究选取气虚血瘀型为研究对象。有研究发现:年龄大于60岁的DPN病人主要证型为气虚、血瘀[9];随着年龄增加病人周围神经病变大病率和严重程度也会增加[10]。此外国外研究发现:年龄大于60岁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11],DPN又是糖尿病病人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故本研究选取年龄>60岁病人为研究对象。足三里为足阳明经下合穴,具有健脾和胃、调和气血的作用,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要穴,有益气养阴、健脾利湿、活血化瘀之功效。此外研究发现:刺激三阴交可使肝、脾、肾三脏气血调和,使经络之气运行通畅,祛瘀活血[12];因此本研究选取足三里、三阴交为治疗穴位。
3.1低频脉冲治疗DPN疗效分析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前后腓肠神经SCV和腓总神经MCV均有所改善,观察组病人TCSS评分中的感觉功能较干预前和对照组干预后也有所改善,该疗效结果与诸多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需追究到DPN的发病机制及低频脉冲穴位刺激治疗的机制。DPN发病机制:现代医学主要认为是由于病人神经内膜纤维素沉积及血小板聚集,动静脉吻合减少,导致神经细胞缺血缺氧,同时病变的微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内容物渗入神经内膜微环境,损伤神经内膜,引起神经病变及传导异常[13];有研究发现,糖尿病患周围神经病变病人氧化亚氮合成酶(NOS)活性被抑制,氧化亚氮(NO)生成减少,血NO水平明显降低,而DPN病人神经内膜受损与NO的减少及内膜对其敏感性减低有关[14];有研究表明,低频脉冲磁场能够显著提高NO含量,减轻内膜所受损伤,同时阻止氧自由基及NO对神经组织的损伤[15]从而改善其神经症状。有研究发现:经络是一条具有低电阻及传感特点的电流传导体,其低电阻特性使其传导性更强,低频脉冲电磁场作用于经络穴位时,能有效地将生物电传入人体,电刺激引起肌肉节律性收缩、降低红细胞比容增强其变形能力,降低血液黏稠度,从而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神经组织营养、促进神经修复,同时能促进神经干细胞神经元的分化促进神经纤维的再生,而发挥其保护神经的作用[16],最终改善病人的神经症状。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低频脉冲穴位刺激能有效改善DPN病人的神经症状,而其对神经症状评分的改善不明显,这可能与神经症状评分包括上肢和下肢,而本研究干预时间较短,不足以引起上肢症状的改变有关。本研究对照组采用口服甲钴胺片。有研究表明:甲钴胺能促进脂质卵磷脂的合成用以构建髓鞘[17];髓鞘的再生能加快传导功能的修复[18]。从而服用甲钴胺也能改善神经传导速度。
3.2低频脉冲的优势及本研究的不足低频脉冲治疗主要通过电磁脉冲作用于人体,通过电极片与人体穴位皮肤接触,通过将电流转变成生物波有节奏的刺激经皮肤直接输入到人体穴位[19],刺激经络,以电极片代替传统的针刺。这样一方面减少了传统针刺带来的交叉感染;另一方面避免了针刺带来的神经、内脏等的损伤。该治疗方法简单、有效,同时无创伤、方便简单,且大多数治疗仪设计小巧、轻便、能自动定时、治疗后不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活动等诸多优点,为病人所接受。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只针对气虚血瘀型证候,对于其他证型的疗效不明确,且未对病人进行随访观察,其远期疗效未知,同时由于条件限制未对研究者实施盲法,对于脱落病例未进行意向性分析,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本研究结果显示:低频脉冲经皮刺激足三里、三阴交双穴能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人的临床症状。低频脉冲经皮刺激疗法确实为一种简单易行、经济环保、安全的疗法,在实验过程中,病人积极配合,并主动向实验人员提到愿意接受该治疗,表示较药物注射及口服更方便舒适,故该方法值得临床选用。
[1]谢云,摘译.美国糖尿病协会关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与治疗指南[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09,29(6):427-432.
[2]Whiting DR,Guariguata L,Weil C,etal.IDF diabetes atlas:global estimates of the prevalence of diabetes for 2011 and 2030[J].Diab Res Clin Pract,2011,94(3):311-321.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0年版[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3.
[4]Bril V,Perkins BA.Validation of the Townto Clinicat Swring System for diabetic polyne uropathy[J].Diabetes Care,2002,25(1):2048-2052.
[5]刘彦辰.经方敷贴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49-50.
[6]韩佳妮.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血瘀证临床疗效观察[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4-5.
[7]王志强,庞国明,闫镛,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研究[J].中医学报,2011,26(4):487-489.
[8]康善平,彭绍杰.益气活血方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2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8,29(7):12-13.
[9]伍云洲.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证候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45-47.
[10]蒲小聘.血脂异常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关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7(11):827-829.
[11]Chew BH,Ghazali SS,Ismail M,etal.Age≥60 years wa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diabetes-related complications despite good control of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Exp Gerontol,2013,48(5):485-491.
[12]赵雅芳,李春华,嵇波,等.电针三阴交、血海对痛经模型大鼠子宫微循环的影响[J].微循环学杂志,2011,21(2):4-7.
[13]Dyck PJ,Davies JL,Wilson DM,etal.Risk factors for severity of diabetic polyneuropathy:intensive longitudinal assessment of the rochester diabetic neuropathy study[J].Cobort Diabetes Care,1999,22(9):1479-1486.
[14]梁晓春.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病机制及其中西药干预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6):570-572.
[15]张鸿日,李伯勤,彭静华,等.低频脉冲磁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元保护作用的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7,20(2):125-127.
[16]肖登.低频脉冲电磁场的生物学作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0,32(11):871-873.
[17]Wood SJ,Slater C.Safety factor at the neuromuscular junction[J].Prog Neumbil,2001,64:393-429.
[18]蔡少雄,向海燕,兰国斌,等.舒血宁注射液与甲钴胺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1):77-78.
[19]赵志祥,简小兵,王文英.中西药联合低频脉冲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疗效[J].广东医学,2013,34(3):465-466.
(本文编辑孙玉梅)
Observation on curative effec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qi deficiency and blood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treated with low frequency pulses acupuncture stimulation
Wu Yuanrong,Zhao Ruohua,Yang Liu,et al
(Fuji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Fujian 350122 China)
吴圆荣,助教,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350122,福建中医药大学;赵若华(通讯作者)、林江单位:350004,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杨柳单位:350122,福建中医药大学。
R473.58
A
10.3969/j.issn.1009-6493.2016.22.038
1009-6493(2016)08A-2814-03
2015-09-03;
2016-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