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丹
摘 要: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的。科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问题情境;思维
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的。科学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教学活动的各环节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有效思考,强化思维练习,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激发思维
生活中的事例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了,如果从生活中引出问题,让学生有熟悉感,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例如,我在《压力压强》教学时,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回答:鸡蛋握在手中易碎还是在碗边轻轻一敲易碎?这个学生很有生活经验,教师再进一步问学生:为什么用力握反而不易敲碎?然后进行相应的演示实验,整个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动脑思考,很容易说明:鸡蛋紧握在手中时,受力面积大,压强小;而在碗边轻敲时,受力面积小,压强大。可见,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与压力大小有关,还与受力面积大小有关。通过学生对生活情境的重现,激发学生思考,让他们体会科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二、创设实验化问题情境,降低思维难度
科学学习中我们经常要求学生提出一些探究性的问题,但学生不一定就能提出一些高水平,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创设一个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问题情境。例如,在进行“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的教学时,我对这节课进行了探究性教学,为了让学生引出探究的问题,我创设了下面的问题情境。
我一开始做了如下图的演示实验:
■
分别接入两根粗细、长度、材料不同的铜丝和电炉丝,让学生观察灯泡的亮度。学生发现灯泡的亮度不同,接入铜丝比较亮,接入电炉丝的比较暗。
师:灯泡的亮暗说明了什么?
生:铜丝和电炉丝的电阻不同,电炉丝的电阻比较大。
师:这说明不同的导体电阻不同,电炉丝的电阻就比铜丝的电阻大,这样说对吗?
生:不对,老师你实验时,两根导线的长度不同,粗细不同,材料也不同,这样不能比较出电炉丝这种材料比铜丝的电阻大。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实验没有控制变量。
师:那应该怎么去做?
生:应该选用两根长度、粗细相同的铜丝和电炉丝分别接到电路中,比较灯泡的亮度。
实验中长度、粗细、材料的不同,恰恰是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让学生用已掌握的探究方法去判断实验结论的不足,建立猜想,降低了学生对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的猜想的难度,提高了探究教学的有效性。
三、创设改错情境,发展思维
让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认识缺陷暴露出来,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改正自己的认识缺陷中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苦学为乐学。下面是我在“地图”教学中的教学片段。
上课时,教师选几张错误不同的学生画的学校平面示意图,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让学生比较两幅图。
生:老师,我觉得第二幅图好。
师:第二幅图好在哪呢?
生:第一幅图好像是一幅写生图,不像一幅地图。第二幅图比第一幅图简洁具体,它标出了一些事物的名称,这样我们看起来就更清楚些。
师:地图是地面的地理事物表现在平面纸上的图形,它并不是我们的写生。对于简单的平面示意图,可以在相应位置标上各自的名称。如果我们画的地图上有很多的事物,也在上面标名称行吗?
生:不行。
师:那么怎么改进?
生:可以用一些标记来表示。比如绿化带可以用波浪线来表示,房屋可以用长方行来表示。把各个标记画出来,并在它们旁边写上它所表示的事物的名称。
师:这个叫图例,我们在画学校地图时也可以用一些图例来表示。(教师展示一些图例)
师:(针对图2)它还有什么缺陷吗?
■
生:这幅图中没有标方向,这样别人就不知道学校各个事物的方位了。
师:那可以怎么标呢?
生1:在图上四个方向分别标上东、南、西、北。
生2:只要标出朝北的方向,再根据上北下南,左东右西,就可以知道其他几个方向了。
师:地图上必须要标有方向。地图上表示方向有三种方法,即①一般定向法;②指向标定向法;③经纬网定向法。
教师具体介绍三种标向法,并指导学生用指向标定法在各自的地图上标出方向。
教师让学生完成练习:在图二上找出食堂、篮球场、教学楼的方位,并指出不足的地方。
生:图中的篮球场面积画小了一点。
师:图上的各个物体都要比实际物体小得多,为什么篮球场看上去会觉得小了些呢?怎样才能使篮球场看上去不会觉得小呢?
生:实际物体是经过缩小后再画在图上的,篮球场缩小得比别的物体更多些,所以看上去会觉得小些。如果篮球场缩小得倍数跟其他物体一样,那么看上去就不会显得小了。
教师进行比例尺的教学。
师:通过对我们的地图的改错,你们知道一幅完整的地图必须要有哪些因素?
生:一幅完整的地图必须要有方向、图例、比例尺。
四、创设探究情境,逐步激发思维
新课程提倡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科学课本的很多探究活动,如在“天气和气温”一节中有“为什么气象观测中要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番讨论,答案是五花八门。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重新设计成“把温度计放在哪里测量更能反映大气的实际温度”,一步一步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师:测量气温用什么工具?
生:温度计。
师:把温度计放在什么地方测量气温比较好呢?
生1:放在室内比较好。
生2:放在室外测比较好,因为放在室内测得的是室内的温度,而气温应该体现的是室外的温度。
(实验)课前教师已取两支温度计,一支放在阳光下直射,另一支放在走廊下观测。学生读数,并记录。
■
师:通过以上实验数据,你能得出什么?
生:放在走廊中的温度计测得的温度波动小,而放在阳光下的温度计测得的温度波动大。
师:你觉得哪个温度更能反映大气的真实温度呢?
生:走廊中的。
师:对,温度计的测量要避免阳光的直射。气象站要观测气温把温度计放在哪里测量好呢?
生:放在室外的箱子里,这样既可以避免阳光的直射,又可以防止风吹雨打,起到保护作用。
师:这个主意不错,但放在密封的箱子中测量大气的温度行吗?
生:不行,大气的温度应该是在自然状态下的,温度计测量的是流动大气的温度,箱子须是通风的。
师:那可以怎么改造这个箱子呢?
生1:在箱子的四周开几个洞。
生2:给箱子开几个窗。
生3:把箱子做成百叶窗的样子。
师:很好,这样温度计放在里面既可避免阳光的直射,又可以防止风吹雨打。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各种问题情境,逐步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的思维,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研究,1997(9).
2.袁运开,蔡铁权.科学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8.
3.盛群力,李志强.现代教学设计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4.教育部.科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5.盛艳萍.我们和精彩有个约会.教学月刊,2006.9.
(作者单位:浙江省玉环县城关第三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