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在加班嗎?最近是否感覺身心俱疲,壓力滿滿?在資本迅速流通的時代,進入職場面對的壓力也會與日俱增,無論是擁有“過勞之島”之稱的台灣,還是被稱之為“過勞之國”的內地,鄰近的“金融之都”香港,資本時代裡,過勞已經是不言自明的“通病”了。
本期焦點直擊有幸邀請到多地的專家、學者、勞工團體齊聚於此,一同為“過勞”診脈,試圖找出有效的“藥方”。在第一板塊“過勞之島”中來自台灣的職業安全健康連線黃怡翎執行長,從國會助理的親歷出發,幫助弱勢勞工發聲,更與記者高有智先生合力完成專書《過勞之島》,震撼亞洲世界。在第二板塊“人力真相”中,中國勞工研究領域資深學者、北京師範大學勞動力市場研究中心主任賴德勝教授從關懷勞工,促進中國社會進步的利基點出發,自2011年起每年發佈《中國勞動力市場發展報告》,引起中央與地方、政府與企業界乃至勞工界的積極關注與熱烈探討,在超工時與少休假的困局中,賴教授更主張“適度勞動,體面就業”,為中國未來的勞動力市場建言獻策。
而第三板塊“職場之聲”中,來自澳門工聯總會的梁普宇副理事長,從澳門社會基層出發,關注勞工訴求特別是佔據重要就業比例的文職人員團隊的主張,從社團與立法等多條路線保障勞權,更建議我們應在“世旅休閒城市”定位下打造吸引世界的友善職場。進入第四版塊“血汗工廠”篇,中山大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系講師許怡博士,以多年的身體力行參與勞工運動的經驗來分析“血汗工廠”之由來,從西方到中國再到泛亞洲區域,我們的基層勞工面對的血汗剝削令人觸目驚心,社會應該如何應對更是我們感慨之餘的思考。在第五板塊“法律短板”中,知名勞動法學專家、華東師範大學董保華教授以法律實務經驗分析當前中國勞工權益保護的掣肘,更直言少部分利益團體在綁架法律,對抗廣大勞工,針對當前越改越倒退的勞工法律,董教授大聲疾呼提出自己的主張與建議。
進入尾聲中,第六版塊“醫護吶喊”台灣醫勞盟張志華醫師以台灣醫生護士團體的長期過勞與遭受的不公待遇為切入,提及醫療場所暴力、醫療糾紛、醫患比嚴重失衡、醫護長期加班等身心俱疲的關鍵問題,引發我們對於兩岸四地醫護團體的切實關注,當醫護人員都過勞時,我們還能輕易得到高品質的醫療嗎?最後的第七版塊“心靈復原”中,我們邀請澳門心理學會會員大會陳思恆主席為大家分析澳門職場的心理過勞現象,直言澳門經濟發展模式下的輪班制度對於個人、家庭、社會的衝擊,在正視情緒變化的同時,建議澳門人更多的轉換心態,積極培養人際資源與靈性資源,扭轉潛在的過勞壓力。
個體、家庭、社會、國家,當這些都因為職場發生關聯時,不妨思考一下,我們的職場需要怎樣的文化,我們的勞工又應該擁有怎樣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