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西游记自驾西行吉尔吉斯斯坦

2016-08-10 00:21LiuS
户外探险 2016年8期
关键词:吉尔吉斯斯坦喀什

LiuS

这是一场始于新疆喀什的旅程,我们自驾一路前行,穿过美丽富饶的南疆地区,在天山大峡谷里等待夕阳和星空,沙暴中闯进塔克拉玛干沙漠拍摄,在沙漠腹地等待暗夜中最亮的星。继而穿越国境、跨越雪线,一不小心差点成为中国第一辆因私旅游陆路出境到吉尔吉斯斯坦的私家车。

吉尔吉斯斯坦,这个固有思维中荒凉的邻国,去年秋天带给我很多意外惊喜。

在这个高海拔的国家,我们一路经历着地貌变化和相伴而来的美好际遇:我们遇到逐花而居的养蜂人、织羊毛毯子的老人、养鹰隼的猎人;顶着只有6℃的水温,颤抖着在全球第二大高原湖泊伊塞克湖里游了个泳,之后上吐下泻窝在高原的蒙古包里没力气出来看最美的夕阳……还好,一路触碰的风土人情本身就已是一份犒劳,而所有的故事还是要从南疆的那座城说起。

艾提尕尔,曾经整个喀什都围绕它生长

当我们提前12天就把车子从北京运到了喀什,当我们按照原计划落地喀什的时候,一行人的护照却还压在吉尔吉斯斯坦的大使馆里,能否顺利西行还是未知……一场期待中跌宕起伏的“丝路西游记”便从这个丝毫称不上顺利的情节处开了头。还好,这是一群久经考验、已乐于享受不确定性旅程的伙伴,一提了车子我们便决定先在南疆游逛,随时等签证的消息。

留给我们的时间足够充裕,有大把时间好好体味喀什这座神奇的城市及周边区域。也正是通过这段时间,帮我由到来之前的战战兢兢,刚开始探索时的小心翼翼,过渡到最终竟全然爱上了这座城。

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艾提尕尔清真寺。其维吾尔语意为“节日活动场所”,它不仅是新疆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清真寺之一,难怪人们会说“艾提尕尔,曾经整个喀什都围绕它生长”。论其分量,这座始建于1442年的清真寺,大概相当于大昭寺之于拉萨吧。艾提尕尔清真寺坐西朝东,伊斯兰教是禁止偶像崇拜的,到了朝拜的时刻,信徒们会朝着正西方,那是圣城麦加的方向。

一番游走下来,只觉有着清净庭院、简单白墙的艾提尕尔比想象中简单得多,并不过分崇尚金碧辉煌,也没有过多华丽装饰。脱鞋走进内室,甚至觉得布置上太清淡了些:环顾四周多是简简单单的白墙,窗台上也只见简简单单的绢花。步道两旁是郁郁葱葱的树木,有虔诚的教徒往来礼拜,整体肃穆的气氛让人一下安静下来,连交谈的声音也不自觉地低低地压在喉咙里。

相比于参观这座大寺,我更喜欢坐在艾提尕尔清真寺前的广场上看夕阳,看来往维吾尔族孩子们纯净而生动的笑脸。面前的他们都挺喜欢上镜头,会争抢着出现在我的取景框里,笑容比午后的阳光还要温暖。其间更还被一群孩子拉着一起踢球,一时间笑声充满了艾提尕尔旁这条名为吾斯塘博依的古街,伴着羊肉串和酸奶的醉人味道。

另一处值得一提的便是高台民居。这是一处位于喀什老城东北端,本建于高四十多米、长八百多米黄土高崖上的一系列民居,拥有六百多年的历史,维吾尔族人世代聚居于此。维吾尔族人每当家族人口增多一代,便在祖辈的房上加盖一层楼。一代代下来,这里不过分拘泥规划、随性而建的房屋层层叠叠彼此相连,有种独特的美感。在这里闲逛就像游逛在北京鼓楼那片胡同区,有的人家敞着大门,热情的维吾尔族大叔大娘热情招呼你进屋来看看,迈步走进人家院子,就能感觉到葡萄藤下穿堂风的丝丝清凉。

当地猎人头戴名为“卡尔帕克”的白帽子,身披当地传统长袍,其套有专用皮质手套的手臂上架着聚焦了我们视线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灵性的猎鹰。据介绍,这只10岁的雌性猎鹰经验丰富,去年一年猎到了23只狐狸和山猫

路过的每个小院子都让我充满好奇,还有可爱的孩子们在街巷里跑来跑去。做功课时听闻这里道路多弯曲折,没有当地人带路一定会迷路。亲自体验过后才发现传闻不过是传闻,我们在这里转过了一圈半就已经可以熟练感知方向了。

走街串巷间便见当地人在院子里卖些民族饰品,一位当地大叔还盛情邀请我们进屋参观,并二话不说地开始给我戴上小花帽、披上丝巾,手里塞上布扇子,并示意伙伴们为我拍照。我开始还稍微有点慌,只见大叔一直用新疆普通话说着“不要钱,不要钱”,最后反倒是我不好意思,买下了手里的扇子。

百度来的资料显示这里居住着六百多户四千多人,据说从几年前起,政府出于对高台民居房屋安全的考虑,开始对高台民居进行保护性改造。另一方面也提醒来此的游客注意安全。我们还偶然发现了一间幼儿园,院子里有一架秋千,两个孩子对坐着玩,看到我们便挥手开心地说“你好”,镜头中的他们明媚如斯。在我看来,维吾尔族人大多天生有镜头感,尤其是孩子,特别喜欢对着镜头笑容烂漫。同时这也是个美丽的民族,姑娘小伙儿都爱美,羞涩中充满自信。

天山大峡谷里的日和夜

作别喀什,我们选择继续驾车向东直奔天山大峡谷,顺便欢畅地遍赏一路南疆风光。这里有神奇的雅丹地貌,颜色鲜艳的山脉一路延展。伴随着景色越来越奇美,天地间的饱和度也越来越高,停下来随手按下快门都是windows桌面般的画面;远处还有火车缓缓驶过,在静态的景色里增加了动态的一笔。

行至库车的天山大峡谷,我们没有选择游人如织的正规景点,而是找了一条人迹罕至的小路,直接把车开进了峡谷里。这是一处有着众多刀劈斧砍一般冲天岩石的所在,石头的色泽却红得让人暖。于是接下来的时间全被我们用于边走边拍地谋杀快门。曾在美国游荡过多次的我不禁暗想,早知这里就藏着完全不输美国西部那些国家公园的风景,还去什么犹他,去什么亚利桑那,去什么内华达……

据资料介绍,此地现名“库车”,古时被称为“龟兹”。这处峡谷的生成年份大概是距今两亿年,其主体组成部分为分层的沉积岩,后经天山山脉断裂和地壳运动作用,岩层发生了一系列波状弯曲,于是在峡谷侧壁上出现了明显的褶曲和断裂线。据说,在峡谷的景点里还有着唐代的壁画和石窟,不过在我们这条无人看管的自由峡谷里,应该就只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了。

而一个静候天黑、拍摄星空的想法让一行人在日落前就开始了忙碌。拍星星需要预先侦察好地形,于是我们驾车在峡谷里几番游荡,很快便摸清了附近地形。随着日光渐渐变得柔和、傍晚渐近,摄影师们已经架好了机器。很快,伴着各种八卦故事,天就渐渐黑了,追寻多时的漫天星空就那样如约而至,而我们从刀劈斧砍的峡谷缝隙里,窥视着星际流转。

塔克拉玛干的沙暴和秋雨

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前,我曾非常期待那里干燥晴朗天气所带来的美好观星体验,然而初入沙漠边缘时,老天就给我们了一个Surprise。

午间,一行人在轮南镇吃饭时天气还一切如常,谁知不过多久突然就听门外刮起一阵妖风,接下来黄沙便铺天盖地而来,没错,沙暴来了!于是乎,分明刚刚还是“亚克西亚克西,什么亚克西”的欢乐曲风,却在一瞬间就变调成了“龙门飞甲”般的凛冽。待饭后再出发时,风已大得能把人吹走,且势头愈加凶猛,能见度也随之越来越低,一时间飞沙走石,昏天黑地。我们就这样沿着笔直的沙漠公路继续往沙漠中心走,塔克拉玛干为我们准备的欢迎仪式真是地道纯正,尽是浓浓的末日质感。

不知谁最先冒出了下车拍摄的想法,总之一番七嘴八舌之后,我们便在一片胡杨林旁停了车。顾不得多想,把相机在怀里裹好,大家便跳下车准备去记录这场让呼吸都充满着沙砾的沙暴。车窗外的风裹着沙子,打在身上特别疼,眼睛根本睁不开,此后三天我的眼睛里还会往外析出细沙,继而混合着眼泪和成泥。

开始伙伴间还互相喊一句方向,后来大家基本就都不想说话了,只用肢体语言交流—尽管缄默不语嘴里还尽是咔哧咔哧的沙粒,感觉牙都快磨掉了一层。而整个“末日”环境中,唯有荒漠中的那些“枯藤老树”显得与之最为搭调: 漫天黄沙配着枯死的胡杨,虬结蜷曲的直指天地。继而环顾左右发现伙伴们都很拼,有人趴在地上拍扬起的沙,有人拍贴地的纹路汇聚出风的形状。

而为了再次见证完美星空,在这个末日属性天气里,我们仍选择了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沿的胡杨林里再次等待天黑。好在,等待真的带来了惊喜,云居然散了,星空璀璨,银河横跨天际。暗夜星空下的胡杨林,会让你感慨那种头顶万年亘古不变的永恒绝美。如果彼时与我们相伴的不是数以万计不畏沙暴的蚊子,我真的想大声赞美这个世界。

再次醒来,发现天气已经晴朗起来。出发后坐于副驾驶位的我再次开始了捕捉一路新奇风景。清晰可见远方的蓝天和寡淡的云,还有不时偶遇的迷你龙卷风:只见一道直通天地的黄灰色扭动着身体刮近或是走远,完全成了猎奇的我们眼中的小小惊喜。沿着沙漠公路一路走,便见到了沙漠公路的零公里路牌。这唯一的一条笔直的路叫塔里木沙漠公路,全长566公里,是目前世界上在流动沙漠中修建的最长的公路。道路两旁全部有防沙林,经常有岔路通向不同编号的油田。与此同时,这一路还平均分布着108个水井房,每个水井房里住着一对夫妇,负责着四公里路段防沙林的浇灌、公路的养护、水路的排堵,也能给来往车辆提供帮助。据说正因为这里工作条件太艰苦,维护站不得已招人都是一对对的夫妻,否则生活太单调的情况下,单个工人干一段时间就离开了,夫妻俩护林护路才会待得久一些。

在一望无际、沙丘相连的塔克拉玛干,我们就碰到了这样一对负责水井房的四川夫妻,热情的他们邀我们进屋聊天。一番交流后得知,夫妻二人每天要工作12个小时,没有周末没有假期,每年要做满整整八个月。直到冬天灌木不需要维护了,才可以回家休息,待到第二年开春时节再回来。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有这沙漠公路旁的绿草成茵,才有了各种各样的鸟儿、蜥蜴等小动物在此栖息,这真算是件寂寞而伟大的工作。

几天时间晃悠在沙漠里看风、看云、看水雾蒸腾、看沙暴侵袭,也算是特别的体验。在信号时有时无的间隙,我们收到了关键性的好消息:吉尔吉斯斯坦的签证下来了,于是我们立刻重新规划了行程,准备立即回到喀什和送来签证的伙伴会合—一场继续向西、开进吉尔吉斯斯坦的旅程即将展开。

攒个长假去吉尔吉斯斯坦

“攒个长假去吉尔吉斯斯坦吧。”这并非旅游局的宣传词,而是完成这个欧亚大陆腹心地带国度自驾归来后我给身边朋友的真心推荐,皆因这个高海拔、地广人稀的国度美得让人目不暇接。

喀什距离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交界处的吐尔尕特口岸有一个半小时车程,出了吐尔尕特仍要再走三四个小时才能到吉尔吉斯斯坦的海关。为赶上两国海关办公的时间,我们8点便准时出发,因为喀什太靠西,此时太阳还没有升起。但即便如此,仍无法避免出关一天的各种忙乱。据说由于我们是吐尔尕特口岸第一辆因私旅游出关的私家车,因此在海关经历各种颇费周折的手续及漫长的等待似乎在所难免。

但好在一切都是值得的,接下来一路我们看到的风景本身就是种犒赏。比如中吉边境之间长达三个半小时车程的这片无人之境,虽有着国境线处往往自然条件恶劣的特质:四千多米的高海拔,车轮碾过的长年不化的积雪,迎面而来的凛冽的风;但一路相伴的风景却让人心旷神怡。只见两边的山峦像是被撒了糖霜,一边是山势巍峨的天山诸峰直插云霄,另一边山体连绵温润,也同样顶着亘古不化的雪顶。牛羊在大片的白雪和湖泊之间悠闲吃草,偶尔还能看见牧羊人骑着马带着猎犬,在天与地的旷辽之间信马由缰。一时间,车里的快门声此起彼伏个不停,窗外风景美得让人明知图片的无力,却也想尽全力记录下所见的美好。

与美景相伴的,是“眼睛在天堂,肉身在地狱”的一路糟糕路况,被大车压出的炮弹坑一个接一个,也不见修葺,即便一路左右蛇形也无法绕开到处都是的大小坑洼。直至当地时间下午五点半,我们才总算得以入境了吉尔吉斯斯坦这个印象中颇有些神秘的邻国。

追溯过往,吉尔吉斯斯坦原是苏联的一部分,直到1991年才独立建国,所以至今官方语言还是俄语,当然他们也说吉尔吉斯斯坦语—不过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样的听不懂。整个国家只有550万人口,也就是只有四分之一的北京市人口。加上多是山地,海拔还高,自然地广人稀。

我们此行基本都夜宿民居,还去拜访了养蜂人、织毯子的大娘、养猎鹰和隼的猎人,到处能见大选的海报和造势,但听说我们回来之后吉尔吉斯斯坦的现任政府解散了……

次日行程开启不久,我们便驶下了吉尔吉斯斯坦仅有的几条主国道,沿着碎石路面往山里绕,路况愁人,但景色继续美得让人赞叹。每翻过一座山峰,眼前的景致就切换了一套感觉。一路沿着一条蜿蜒的大河前行,河水翻着欢快的小浪花、泛着美好如玉的色泽。两岸山上是密集而挺立的针叶林,因为高海拔9月就已入秋,林间穿插着黄色、红色、橙色的秋叶,真是最美好的季节。一转过山脚,山间密林就变成了茫茫无际的草原,随着群山起伏的曲面,大群的牛马羊就那么悠闲随意地洒在天地之间,偶尔还能见到炊烟袅袅的蒙古包。一时觉得自己真是词穷,反正用小学时候写作文最爱用的比喻来形容那就是:好像走在一幅山水画卷里。

美景之外,关于民风民俗的收获却不多。如果要说一路完全没见到人那是夸张了,不过我们那一整天的路程下来见到的人加起来也只有两位数。而且所有人都会向我们热情地挥手。每每这时,我就摇下车窗并向他们挥手微笑,心里暖得像头顶的阳光。

吉尔吉斯人大多数信仰伊斯兰教,80%人口是穆斯林,17%的人信仰俄罗斯东正教。当年的苏联政权是鼓励无神论的,现在影响仍在,所以这里不像其他穆斯林国家,宗教对政权的影响并不大。于是可见大街上的姑娘们穿着随性、神情自若,穿着校服的小萝莉们满街跑,也并不见黑纱蒙脸的女子。年纪大的男人们则喜欢戴白毡做成的名为“卡尔帕克”的白帽子,这也算是吉尔吉斯人独有的标志性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聊吉尔吉斯斯坦,不得不提伊塞克湖。这一水深居第一、集水量居第二的世界高山湖泊海拔1600米,湖水面积6300多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78米,最深处达668米—我通过手台和向导不断确定着这两个数字—不得不说水深数字听起来真可怕,要知道背着气瓶的水肺潜水PADI允许的最大深度才是40米。

我第一次听说伊塞克湖,是通过岑参那首《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诗云:“送君一醉天山郭,正见夕阳海边落。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唐代人们称这里为“热海”,是因为此处永不结冰。后来再次听到伊塞克湖的名字,是我在秘鲁的的的喀喀湖这一全球第一大高原湖泊上悠游的时候,当我好奇地跟向导讨教 “世界第二大高原湖泊又在哪里”时,对方给出的答案就是位于中亚的伊塞克湖——只是彼时的我甚至没留意他口中的kyrgyzstan,就是如今我亲临的“吉尔吉斯斯坦”。

隔岸观花与身临其境毕竟不同,当真的面对这一方梦幻山水,同行伙伴们都疯了起来。大家先是开了瓶千里迢迢携带一路的香槟在伊塞克湖边举杯畅饮,继而三个伙伴一拍即合要下水拍摄,殊不知此时伊塞克湖的水温只有6℃……或许受到他们疯狂的感染,我也甩掉外衣就下了水,趁着年轻尽情疯狂。初入湖水时冰凉刺骨,然而感觉清凛透亮,20米的能见度让视线无阻,湖底五彩卵石更是尽收眼底;光透过水波折射下来,尽是一片晶莹剔透的世界。

上岸后发现湖的北岸多是些度假村,原来西方人也喜欢这里,常来度假或在湖边的山上徒步,一走就是四五天,因此湖北岸的旅游设施相当成熟。只因这次行程太过匆忙,我们实在没机会深入山林之间徒步,这份遗憾也算成就了下次故地重游的理由。

回想在这个陌生国度游荡的几天,我们同酝酿出此地声名远播美妙蜂蜜的养蜂人聊天,他会拖着水果色的蜂箱车追逐花开的脚步,一路迁徙;我们还拜访了织毯子的老奶奶,她曾手把手教我们怎样把羊毛织成毯子,在那打羊毛、踩毯子的过程里,我们和这一家人一起翩翩起舞,吉尔吉斯斯坦的舞蹈也算是学了几手。

当返程的脚步让我们渐渐抽离这个神秘而热情奔放的多彩国度,回忆汇流如朴树的一曲《旅途》:我们路过高山,我们路过湖泊,我们路过森林,路过沙漠,路过人们的城堡和花园,路过幸福……吉尔吉斯斯坦,已是记忆夜空里最亮的那颗星。

猜你喜欢
吉尔吉斯斯坦喀什
Beautiful And Rich Xinjiang
遇见喀什 读懂喀什
遇见喀什
遇见我的喀什
帕米尔高原的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