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永强
6月7日,由山东省诗词学会、散文学会主办,民进济南市委文化出版委员会、北园街道办事处、市青少年宫等单位承办的“端午情——济南张养浩诞辰746周年文化活动”在济南柳云社区举办。
张养浩是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也是济南名士中极为特殊的一位。保存完好的旧居遗址和墓园,就在如今的北园柳云社区,并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尤为特殊的是,此地至今依然生活着1300余名张氏后人,他们每年都会以自己的方式纪念先祖。
若能常住在云庄,甘愿做浇灌园子的老头儿
6月7日下午,张养浩墓旁的社区广场上,诗歌朗诵会正在进行,明湖小学的一群学生站在当年云庄旧址上,齐声朗诵名为《我爱云庄好》的组诗。童声朗朗,别有一种情趣:
我爱云庄好,溪流转玉虹。
惊飙荷背白,残照鸟身红。
远意微茫外,真欢放浪中。
终身能若此,甘作灌园翁。
——完美,诗意盎然,历史云庄与现实云庄合二为一,进入我的梦里。
数千年中国文学史中,云庄可与王维的辋川别墅媲美。园子的主人是张养浩,云庄这个名字,取自他的号。至今,他依然安眠在此处,以张养浩墓为核心的公园里,孩子和老人肆意穿梭。他还有1300多名后人住在此处,朗诵诗歌的小学生里面,不乏张氏后辈。
济南北园,看过赵孟頫名画《鹊华秋色图》的人会清楚,那是一片优美的沼泽地,荷塘月色,鸟语花香,历经数千年,直到改革开放后逐渐被高楼取代。1295年,赵孟頫作这幅画时,济南人张养浩25岁,他的童年深藏于画的故事里。
朗诵会上,山东大学教授、省诗词学会副会长耿建华朗诵了张养浩的代表作《山坡羊·潼关怀古》,军旅诗人康桥朗诵了一首即兴创作的讴歌张养浩家乡柳云社区的作品,她在诗中写道:
在张养浩的故乡
在苏醒的草木和透明的露水之间
我就是您滋养的泉水
在您遗存的灵石旁谛听
生命深处的绝响
翻开您的诗篇
像松柏一样临风而立
济南作协副主席王展宣读了修建张养浩纪念馆和济南诗城文献馆的倡议书,王展谈到,“张养浩是诸多济南名士中更值得关注的一位,因为他不仅出生于济南,埋葬于济南,而他的散曲作品中描写济南的数量最多,还有大量关于济南地方文化历史名胜的文稿、序言、墓志、碑文等,不仅有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更是对济南历史和文化的丰富与传承。”
当日,应邀前来的专家学者进行座谈,缅怀张养浩生平事迹以及在音乐文学创作方面的贡献。大家一致认为,加强和保护历史文化遗址,加大对历史文化名人的宣传,对于提升城市文化内涵、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意义重大。座谈之余,大家还实地参观了张养浩故居遗址和墓园。近年来,济南市天桥区以及柳云社区共投入600万元对张养浩墓园进行整修,又对整个社区进行了规划,意义重大。
一个好学生的为官之道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读过初中的人都会记得这首诗,作者张养浩。诗写完四个月,他就去世了。
元朝近百年,汉人居高位者,张养浩算是典型代表,曾高居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等职,可谓显赫一时。他身居元曲七大家还是散曲三大家,张氏的官员身份,显然对其后世的文学影响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作用——他在当时的文学地位总是不能在后世得到与其地位匹配的扩散。
“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这句话成为反张者挂在嘴边的顺口溜,不说他了,清诗又如何?王渔洋、刘墉、龚自珍又如何?在一众大汉族主义者看来,不也是一帮甘愿仕伪朝的败类?
张养浩9岁那年,十万人填海自尽的崖山海战爆发,自此之后,汉民族暂时退出中国的政治舞台。而在其出生之前36年,其所在的北方已处于蒙古人的统治之下。终张养浩一生,他都是生活在元人政权的范围内,不知有宋,无论明朝。
十几岁时,他发奋读书,昼夜不息,父母担心他读书读傻了,不断制止他,他就晚上偷偷读,从小就是学霸,长了一张长大后必定有出息的好孩子的脸。
19岁时,他遭遇了人生中第一次转折,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为珍珠泉畔的白云楼写了一篇作文,引起轰动,名声赛过韩寒。山东按察使焦遂眼睛为之一亮,破例接见了他,并推荐他做了东平教育局局长。要注意,不是免试入大学,而是直接做局长。
19岁当教育局局长,可见张养浩发奋读书,功力不浅。从此,他踏入仕途,之后就是一个官接着一个官,噌噌往上长,直到做了政治局委员。
他目的明确,一生为官。对于自己所在的朝廷,他也有着天然的依从感。我想起他的老乡,同为历城人的辛弃疾,辛氏出生的那一年,金国已统治山东13年了,年轻时期的辛弃疾,同样对金国有着天然的依从感,他还去过北京考试,只不过没考上。当然,那时候的辛弃疾还有一个南宋可以投奔,比他小130岁的张养浩,放眼四海只有大元。
官当久了,自然生出疲乏。50岁之后,他辞官归故里,专心营造他的云庄。此后8年间,朝廷7次召他去做官,他都没有答应。有人说这体现出一个汉族知识分子的气节,气节不气节不知道,他可能真的不想做官了。
59岁那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朝廷再次召他做官,去赈灾。这次他没有拒绝,在文章中说自己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做事。出发前,他散尽家财,接济周围的贫困户,做好了再也不回云庄的准备。然后,沿着今天的陇海线一路西进。
他乘坐慢吞吞的绿皮车,走走停停,看多了饥民的惨状,不觉悲从中来,赋诗一首,就是著名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不经意间的写作,写出了他自己的巅峰,也写出了元散曲的巅峰,同时也是现实主义写作的巅峰。
陕西任上,张养浩去世。据说当时关中百姓得知他的死讯,悲哀痛哭有如失去了父母。云庄,自此永别了它的主人。
重建云庄,恢复湿地北园
在故乡的最后8年,他早已不复少年时的青春懵懂,对于中国文学史以及济南文化史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8年。尤其是济南,张养浩用这8年,为济南留下了丰富的文史资料。
他的云庄有多大?按照现在的观点,至少超过十个顶级别墅。云庄有梨、杏、桃、柿,是其祖父张山所植。张养浩把这个树林命名为“雪香林”,林边建绰然亭,亭前有云锦池,亭东有处士庵,云庄正厅则取名为“遂闲堂”。他写了一篇《云庄记》,其中说:“田园也,第宅也,子孙也,名也,年也,言也,他人求其一而不获者,皆于余具之。是知造物之福于我者,可谓完也。”
除了云庄,张养浩为表达对陶渊明的崇敬,还在宅子边上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庄”。从此,五柳庄逐渐演化为当地的村名,和张公坟一起沿用到上世纪90年代。现在小清河还有五柳闸遗址,“柳云社区”也是取云庄和五柳庄各一个字。
他一边种地一边写诗,一首接一首,散曲也不少,他成了散曲大家。
若不是异族统治的元朝,放在其他任何朝代,张养浩都会被大书特书。他的很多观念影响至今,比如对当官的认识,他总有过人之处,相传前日本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曾建议日本首相、政客去读他的《三事忠告》,以改变日本官僚一流、经济二流、政治三流的现状。
而“我爱云庄好”的诗句,至今犹在这处已化作了高楼的地域流传,比如小学生的课堂上:
我爱云庄好,柴门俗客稀。
行田虫扑帽,坐树蚁缘衣。
云水一铜镜,霜林万锦机。
东冈陂故在,辞聘未全非。
我爱云庄好,衡门昼寂然。
苔香花覆砌,石润竹通泉。
独处蓬为室,闲游杖挂钱。
白头乡社里,未觉愧前贤。
我爱云庄好,民风太古淳。
妇勤丝满籰,儿懒砚凝尘。
秦系唐高士,张融齐逸人。
只因疏散久,每每忘冠巾。
……
美的诗句,可以穿透时间,穿透政治的藩篱,抵达人心。
一个诗人,一个农民,一个副国级官员。时而怒吼,时而温婉。其实,他的心里始终住着一个辛弃疾,策马扬鞭,种豆种田。他同时也是早年的学霸,19岁就做了县教育局局长的新时代接班人。
如今的张养浩公园,是济南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古人墓地,明代所立的墓碑以及历代地方官的题匾遍布左右。他的后人依旧生活在这里,一群刚成为市民的农民,不管文化程度如何,张口就能吟出几句“峰峦如聚”,要么变细了嗓音,自我陶醉于“我爱云庄好”的田园牧歌。一个诗人,他的诗依旧活在后人心中,也是值得欣慰的。
随着济南北湖片区拆迁改造的进行,昔日云庄有望重见天日。根据一系列的文献记载和专家考证,以及出土文物和当地长辈的口口相传,东至西泺河路,南至高压线,北至水屯北路,西至规划生产路,就是曾经的云庄范围。赵孟頫《鹊华秋色图》的桃花源世界,将会重新出现在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