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禾
随着近年来全球生态和环境遭到破坏,反常天气越来越频繁,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重大威胁。为此,学界专门有一门学科为“气象经济学”。气象经济主要被解释为气象服务所带来的效益,包括减少灾害损失和增加经济效益。
“靠天吃饭”的经济指数
弗里德黑姆·施瓦茨在其著作《气候经济学》中指出,天气在全世界五分之四的经济活动中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除了“靠天吃饭”的农业外,航空、航海、商业零售、快递物流业、建筑业等,都对天气颇为敏感。
气象的影响和相应的服务需求从古至今都真实存在,但是,它只有随着技术进步和商业发展才会逐渐释放出来。不变的是趋利和避害,躲避自然灾害是最原始的气象需求。据统计,中国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3%—6%。全球每年气象灾害占自然灾害的70%,平均损失超过300亿美元。
历史记载最多的是灾害对作战的影响。1854年11月4日黑海出现了一场风暴,法国军舰“亨利四号”沉没。事后,拿破仑命令巴黎天文台台长勒危耶详细研究这场风暴。后者通过对风暴移动路径的分析发现,如果能事先预报出风暴的移动情况,这次损失是可以避免的,进而提出为海军建立风暴预报和警报系统的建议。
这便是世界上第一家天气预报服务公司的开始。两年后,法国的天气预报服务扩展到了整个欧洲。除了军舰,航运、渔业等也是天气服务公司的忠实用户。现代的海洋运输公司,对气象导航服务依赖度更高。
全球化运营带来更复杂的气象需求。借助大数据,人们能够更清楚地掌握天气对于零售业的影响。相关统计表明,流通类销售额的65%取决于天气,因为天气直接影响人的生理、心理,支配他们的消费行为。气温相差摄氏度或降水量增减1毫米,反映到商场和客流及销量都有明显变化。这也就是经济学界所谓的“一度效应”。
在日本,空调企业根据“夏季30摄氏度以上的气温多一天,空调销量即增加4万台”的现象,开发出“空调指数”。在德国,每当平均气温超过22℃时,啤酒就开始畅销,之后每当气温上升1℃,大瓶装的啤酒就会每天多销售230万瓶,这就是著名的德国“啤酒指数”,也是啤酒商调整产量的重要参数。在这些发达国家,气象经济学已经充分融入到商业运作中,相关指数成为企业确定仓储和营销计划的重要依据。
中国气象的千亿市场
过去50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气象学取得了真正的进步。除了由政府和媒体提供的免费灾害预警和天气预报,商业气象服务蓬勃发展,为用户提供利用基本气象服务所收集的资料和所生产的信息气象产品。
美国和日本是全世界商业气象服务发展最好的国家,酝酿出多个世界顶尖的商业气象服务公司。市场调查机构IBIS World的数据显示,现在美国气象信息市场主要由美国天气频道(The Weather Channel)和Accu Weather主导,前者占有的市场份额为51%,后者占14%。
“中国没有这样的私营商业气象公司,一家也没有。”北京社科院研究员吴向阳说,中国的气象服务一直由政府机构垄断。
中国市场同样存在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按照著名的“德尔菲气象定律”:企业气象投入与产出比为1:98,即在气象信息上每投资1元,便可以得到98元的经济回报。
因此,国际有实力的气象公司已经对中国气象服务市场这块“大蛋糕”垂涎三尺。目前已有数家跨国气象公司开始在中国寻找机会,日本WNT公司、美国气象导航公司都已在上海设立办事处。WNI在上海成立的上海海洋气象导航有限公司是最早进入中国气象服务市场的海外气象公司,占领了我国70%的气象导航业务。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闽锦忠表示,这些跨国气象公司在中国盈利状况良好。“据初步统计,近些年我国每年在气象服务这块的市场份额大概是人民币二十几个亿。我们国家自己做的这些服务只占10%不到。”
长期以来,中国气象部门一直免费提供气象信息服务。直到1985年3月,国家气象局才提出,“气象部门应当大力加强公益服务,在做好公益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有偿专业服务,并围绕气象事业发展开展综合经营。”
尽管如此,具有极强垄断色彩的中国商业性气象服务发展了30年,至今仍处于幼稚的起步阶段,没有形成规模,更没有形成产业。这也让气象局成为半行政机构半企业的特殊组织。在国家气象局,提供公众气象服务的是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下设水文地址、交通、能源、中国天气网等科室。但另一些行业科室则提供收费的商业服务,“和气象局合作的企业很多,如交通旅游、保险公司、空调企业、羽绒服厂家等。”
吴向阳介绍说,气象局有多个科室分别针对不同行业,如交通旅游就是面向旅游景点、交通委、旅游局。据他透露,现在这一块儿的收入至少是千万级别。
天气APP如何分羹
“我相信天气类APP会在市场上取得成功,是因为用手机APP察看天气的用户体验实在是比传统体验好太多了。” 天气类APP应用墨迹天气的CEO金犁说。墨迹天气于2009年5月正式上线墨迹天气Symbian版,2010年,其Android版面市,2011年推出iOS版。截至2014年6月,其装机量已达到2.7亿,在中国市场占据天气类App超过50%的份额。
墨迹天气数据来源于气象局。“我们实际的受权来自于北京市气象局,现在正在与国家气象局谈,相信很快就会签署协议了。”金犁表示,他不愿意透露协议涉及的具体金额。
墨迹天气市场经理钱崇君介绍说,墨迹天气的赢利方式是一方面与伊利、可口可乐、阿迪达斯等品牌进行植入式广告合作,另一方面在天气首页右上方有淘宝按钮,用户点击产生购买行为会有一定的分成。按一下墨迹天气淘宝按钮,会看见“防霾口罩”列在最上方的banner上。据墨迹天气透露,淘宝按钮带来的月收益约为人民币300万—400万元。
这类产品其实竞争很激烈。目前苹果iOS 8与The Weather Channel 结成伙伴关系。这款名为The Weather Channel的天气软件是美国天气频道的产品,其新增的技术和信息包括与用户位置相关的更多的气象特异性、长达9天的预测、天气条件总结等。此外,The Weather Channel天气应用程序还包括当天天气的文字说明,以及包括日出日落时间的数据、下雨概率、湿度百分比、风速和风向、“感觉”温度、气压、紫外线指数等等。
墨迹天气没有能力做这样的开发,这家小公司正在拓展自己的硬件产品。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个人对气候的关注从室外延展到室内。PM2.5成为新兴热词。“现代人在室外的时间越来越少,在室内的时间大概会超过3/4。”金犁说。墨迹天气5月12日推出了一款硬件产品——空气果。空气果分为室内版和室外版。主要是用于实时检测温湿度、气压以及PM2.5等数据。
空气果室外版不对外销售,免费提供给有需要的室内版买家,“空气果室外版能把空气报告精确到某一个街区,而以前多是以城市为单位。”对于墨迹天气,室外空气果未来将形成一个天气信息采集网络,金犁希望可以进一步完善气象局的数据库,增加预测准确度,“我们没有气象局那样的专业能力去分析数据,但我们愿意提供更多数据。”超出金犁的意料,从发布会当天晚上8点开始预约的7天内,100万个空气果全部预约出去,“我们当初预计可能只有几万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