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我们应有的选择

2016-08-10 05:23
中华书画家 2016年1期
关键词:钤印纸本书法

□ 马 啸



书法,我们应有的选择

□ 马啸

马啸,1962年生,浙江湖州人。198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哲学系。现为中国国家画院教学中心副主任。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甘肃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出版有《中国书法理论批评史》《民间书法》《性灵印象》等。

书法,是用来彰显和阐述中国人特有哲学观念与人生态度的。

在过去,“书”,可以超越形式。它令我们的目光移位或深化—从形式的外表移开,深入字的内部,发掘出隐含在这些痕迹中的意义。对于艺术,是“表达”和“如何表达”的问题。对于书法,则是在上述两个问题之上追加了一个“表达了什么”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更是关键所在,正是它决定了书法有别于我们习惯称之为“艺术”的那些东西。书法,大约是最为简洁的艺术,无论工具、材料、创作元素,还是表现手法,都简到极点,任何过多元素的加入都会损失它的内涵与价值。它向世人呈现的是中国式的艺术谜题,同时,它又是艺术的难题。

书法,应该表达什么?在过去,这个问题有着相同的而且必然的答案:就个体而言,是“节操”;就整体而言,是“道”。两个答案都符合“善”的原则。唯尽善方能尽美。很明显,这与我们习以为常的关于“艺术”的定义相背离。艺术是为了“审美”(“审丑”也是“审美”的一种)、用以展示“美”;而古老的中国书法却是用来”扬善”或“尽善”。关于“善”的内涵,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是既定的、不容质疑的,所以,如果将书法归于艺术,那是非常特殊的一类。事实上,所有的中国艺术都是近乎“一元”意图的表达。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代中国,书法家们是以“多元”的手段或样式去表达这个“一元”的意图。这是一个有趣而值得人深思的现象。

书法,大约代表了东方精神的顽强、顽固与宿命。在它成形至今的近四千年时间中,最高的取向、目标一直是一种古典气质与东方式的人文情怀,决绝地拒绝一切“入时”的东西。

当然,我们也明白,那个营造这种气质、气氛的社会,早在百年前离我们远去。近百年的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运动,已彻底颠覆原有的价值体系,我国民众的精神结构也随之被重构。这样的环境,古老的书法也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手书”变成了“创作”,“扬善”变成了“审美”,人文内涵湮没于外在形式。书法也无法维系于一个统一的价值体系,所以当代书法更多地呈现出某种“多样性”。此种“多样性”,其正面意义,是书法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映射人性的复杂与多变;其反面意义,则当下社会的无序与芜杂扰乱了书法原有的秩序进而侵蚀了它的文化内核。所以,站在21世纪的当下,我们应有自己的选择。■

责任编辑:韩少玄

马啸 杜甫《望嶽》 90×48cm 纸本 2015年释文: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嶽》。乙未春,马啸于京华。钤印:吴兴人氏(朱) 马啸之鉨(白)

马啸 吴均《与朱元思书》 248.4×124.2cm 纸本 2014年释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流(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右录吴均《与(朱)元思书》。时甲午深秋,马啸于京城青塔之达斋。钤印:马啸之鉨(白)

马啸 晏几道《临江仙》 136×68cm 纸本 2014年释文: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临江仙》。马啸于京城。钤印:马啸印信(白)

谭聚强

1973年生,广西桂林人。1997年毕业西南大学汉语言文专业。现为广西美术家协会会员。

谭聚强 秋气寥廓 180×180cm 纸本设色 2014年款识:秋气寥廓。甲午,聚强。钤印:谭(朱)

谭聚强 家山素秋 240×120cm 纸本设色款识:聚强。钤印:谭(朱)

肖 楠

1978年生,辽宁抚顺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创作感言: 多年来我一直对草书情有独钟,这不仅仅是为了写好草书,同时也是为了完善自己的“草意观”,进而能干预到其他书体和篆刻的创作。

肖楠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附边款)

肖楠 为政以德

肖楠 孔孟之道

肖楠 湄公河

肖楠 集大成者(附原石)

肖楠 益者三友

肖楠 如履薄冰

肖楠 譬如北辰(附边款)

肖楠 红男绿女

肖楠 从一而终(附原石)

肖楠 邦有道

肖楠 吾道一以贯之

肖楠 二耳之听

肖楠 海上旧梦

肖楠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肖楠 戒之在得(附边款)

刘 光

1984年生,河南濮阳人。201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国书画》杂志编辑。

创作感言: 一件好的作品,一定能引发人们对于“古”“今”问题、“功”“性”问题、“取”“舍”问题的深入思考。“古”“今”问题着眼于技法的传统,体现了书家对于“格”的认识,“功”“性”问题着眼于书家个体差异,反映出的是艺术家本人的“调”之所在。体现在作品上,就是“取”“舍”的问题。

刘光 篆书日课 28×16cm×2 纸本 2015年

钤释刘印文光:: 东儿儿楼童童(说烟朱)妙雨 法五刘;言光烟联 私雨 印障13(遐6×白思3 4)。c m 二×〇一2 五纸 年本 , 2 怡01斋年5 。

猜你喜欢
钤印纸本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韩景燕作品集
书法
王少桓
本期拉页
夏昶作品欣赏
担当
兰华生作品
书法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