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怀滨,林良章,马 松,张晓婷,陈杰婷,陈琳美,张 斌
(1.福建师范大学 福清分校应用心理学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300;2.湖南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应用心理学系,湖南 长沙 410208)
家庭功能对大学生网络利他的影响:感戴的中介作用
蒋怀滨1,林良章1,马松1,张晓婷1,陈杰婷1,陈琳美1,张斌2*
(1.福建师范大学 福清分校应用心理学研究所,福建 福州350300;2.湖南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应用心理学系,湖南 长沙410208)
摘要:采用方便取样对选取的264名大学生使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FACES II)中文版、感戴问卷和网络利他行为量表(IABSU)为研究工具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家庭功能、感戴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均小于0.01);大学生家庭功能对网络利他行为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感戴广度与深度在这一预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28.59%和24.14%。结论:家庭功能可以较好的预测网络利他行为,同时又通过感戴广度与深度的部分中介作用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产生间接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家庭功能;感戴;网络利他行为;中介作用
0引言
“利他行为”是个体出于自愿且不期望得到回报的亲社会助人行为[1]。培养大学生的利他行为,有助于培养个体健康的身心发展和维护和谐的社会秩序。随着互联网时代迅速发展,打破了传统意义上行为实施的空间限制与其对象限制等特点,这使得利他行为的受惠面多了一条新途径。网络利他行为是指在网络环境中发生的将使他人受益而行为者本人又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愿行为[2]。
根据生态系统的发展观,人的心理与行为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家庭是环境的一个子系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场所[3]。作为一种积极的亲社会行为,利他行为与个体成长的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尤其是亲子间的情感联系、交往模式和适应能力等因素有密切关系[4,5]。Olson从家庭功能发挥的过程出发将家庭功能(family functioning)定义为其系统中成员之间情感联系、家庭规则、家庭沟通以及应对外部事件等的有效性[6]。研究表明,在情感温暖的良好家庭环境中一般更易产生感戴情绪[3,7]。根据Albert Bandura 的观察学习理论[8],榜样可以激励和引导学习者做出创造性的行为。在家庭功能发挥和谐的氛围中父母以身作则并在日常生活中倾向于对周围的人和事心存感激,这有利于鼓励子女将感戴体验外化为实际的利他行为。感戴是个体能够识别他人在其积极体验过程中所给予的恩惠或提供的帮助,并且能够带着感激之情对此做出反应的一种普遍化倾向[9]。McCullough等[9]提出感戴的道德情感理论认为,感戴既是对道德行为的情绪反应,也是类似良好行为推动力,具体地说,感戴包括:道德晴雨表、道德激励和道德强化这3种功能。其中,道德激励体现着感戴的动机功能,它有助于使受惠者做出更多亲社会行为。研究发现感戴对个体利他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并可以进一步强化这一亲社会行为[10,11]。Wallace指出网络利他行为要多于现实利他行为。前者发生的情景在网络环境中,后者发生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但其本质上并无区别。结合以上分析,目前研究者主要聚焦于现实生活中的利他行为,较少关注网络环境下利他行为,尤其并未涉及网络环境下家庭功能、感戴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
鉴于此,研究以大学生为对象,考察家庭功能是否通过感戴影响网络利他行为,从而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塑造机制有更深刻认识,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丰富资源,净化网络环境并有效培养大学生的积极网络利他行为。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在福建师范大学不同学院和不同时间、地点整班选取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280份,回收有效问卷264份,有效率达到92%。其中男生88人(33.3%),女生176(66.7%)人,农村199人(75.4%),城市65(24.6%)人,平均年龄为(19.11±0.94)岁,一周平均上网时间为(27.12±22.17)h。
1.2研究工具
家庭功能状况采用《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第二版(FACES II)中文版进行测量[12]。该量表共30题,包括亲密度现状、适应性现状、理想亲密度和理想适应性4个维度。由于本研究只需测查大学生实际家庭生活中的现实亲密度和现实适应性,所以在研究中只测量一次。采用Licket5点计分方式进行测验,该量表亲密度和适应性维度的重测信度分别为0.84和0.91,内部一致性α系数分别为0.85和0.73。
大学生感戴测量,采用史文编制的大学生感戴问卷[13]。该问卷共14个项目,包括感戴深度、广度和密度3个维度。采用Likert5点计分。该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和分半信度都在0.58以上,结构效度达到测量学要求。
网络利他行为测量,采用郑显亮编制的《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IABSU)[14],共有26个项目,包括网络支持、网络指导、网络分享、网络提醒4个维度。该量表的信效度较好,结构效度达到测量学要求。量表按网络行为发生的频率分4点计分,由“从不”(1分)到“总是”(4分)。被试得分越高说明其网络利他行为的程度越高。
1.3数据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中介效应回归检验。
2结果与分析
2.1网络利他行为与家庭功能、感戴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研究显示,网络利他行为平均得分为(1.89±0.37)分,网络支持平均得分为(2.16±0.48)分,网络指导平均得分为(1.65±0.40)分,网络分享平均得分为(1.82±0.40)分,网络提醒平均得分为(1.79±0.50)分。大学生的家庭功能平均得分为(3.84±0.59)分,感戴的平均得分为(4.02±0.53)分,感戴广度平均得分为(4.01±0.57)分,感戴深度平均得分为(4.23±0.61)分,感戴密度平均得分为(3.89±0.70)分。由此可知网络利他行为的发生频率不高,家庭功能发挥较良好,感戴倾向较高。
2.2家庭功能、感戴和网络利他行为之间的相关分析
由表1可见,网络利他行为、家庭功能与感戴均呈显著正相关,高家庭功能者表现出更多的感戴与网络利他行为。此外,除了感戴密度与网络利他行为不存在显著相关之外,感戴各维度与网络利他行为及其各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即高感戴者更易表现出网络利他行为。
表1 大学生家庭功能、感戴与网络利他行为相关分析(N=264)
注:*P<0.05,**P<0.01,***P<0.001
2.3感戴广度与深度在家庭功能与网络利他行为的中介效应检验
根据温忠麟等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原理[15]。以网络利他行为为因变量,家庭功能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回归a1(或回归b1)结果得出家庭功能对网络利他行为具有显著正性预测作用(β=0.29,P<0.001)。回归a2以感戴广度为因变量,自变量不变,得到家庭功能对感戴广度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41,P<0.001)。回归a3自变量加入感戴广度后,家庭功能回归系数显著下降(β从0.29下降到0.20),也就是说感戴广度在家庭功能与网络利他行为间起到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值等于0.41×(0.20)=0.08。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等于0.08/0.29=28.59%。同理,以网络利他行为为因变量,家庭功能和感戴深度为自变量时,感戴深度在家庭功能与网络利他行为间起到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为0.07,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值为24.14%。为进一步验证感戴广度与深度在家庭功能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采用Bootstrap程序法,在99%的置信区间内得到上限值和下限值分别为0.19和0.80。由于上下限区间之间不包含0,可以推断,感戴广度与深度在家庭功能和网络利他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存在,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感戴广度与深度作为中介变量可以部分解释家庭功能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
表2 感戴广度与深度在家庭功能和网络利他行为间的中介效应检验(N=264)
注:*P<0.05,**P<0.01,***P<0.001
3讨论
本研究探讨了家庭功能、感戴和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大学生家庭功能,感戴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显著正相关,同时中介效应经验发现,家庭功能对网络利他行为可以部分通过感戴广度与深度来实现。
本研究发现,家庭功能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发生频率有正向直接预测作用。Olson环状模式理论[16]主要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来评价家庭功能。该理论认为家庭发挥其基本功能的结果与其亲密度和适应性之间是一种曲线关系,其亲密度较高和适应性较强的家庭属于平衡型家庭,反之则属于不平衡家庭,前者比后者的功能发挥得更好。相对不平衡型家庭而言,在平衡型家庭中成长的大学生成员之间交流较多,相处和睦融洽,亲密度较高。父母经常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积极的关注,提供情感支持与鼓励,当遇到问题时,平衡型家庭成员共同面对,相互尊重与理解,灵活处理与较强适应能力可以给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这样在和谐家庭氛围影响下的子女会更富有同情心,在日常生活与网络社交中更谦让、友爱与帮助别人。而子女在遇到问题时,更会理解与尊重他人,学会灵活处理与适应。在网络环境下更乐于分享与为他人考虑,促进网络利他行为。
在验证家庭功能对网络利他行为的预测作用后进一步研究发现,家庭功能对网络利他行为可以部分通过感戴广度与深度来实现。Gittleman、Klein和Smider (1998)的研究发现,在情感温暖、相互理解的家庭氛围下成长的儿童成年后的移情水平较高[17]。而且感戴的认知情绪理论[18]指出,移情水平高的人在得到他人帮助之后更容易体会到施惠者的善意与关爱的积极意图,也更容易对施惠者产生感激,其感戴倾向也越高。这说明在情感温暖、相互理解的家庭氛围下成长的个体更易产生感戴倾向。一方面根据感戴的拓宽建构理论[19],积极情绪可以有效拓宽人们的思想行为脚本,从而建构起个体比较持久的个人资源。而感戴作为一种积极情绪,不仅可以引发个体在网络社会活动中积极的体验和行为,建构心理、社会和个体的有利资源,还可以提醒人们关注在网络中从他人那里得到的恩惠,拓宽人们在网络环境中的利他行为模式,建构与强化在网络社交中的友好联系,并鼓励人们在网络环境下做出更多的有利于他人的行为。另一方面根据McCullough等人提出的感戴的层面理论,从感戴广度与深度看,在家庭功能发挥良好氛围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当经历积极的事件后会有体验到更加强烈的感激,也容易对日常生活、家庭、网络环境、健康以及生命等情境常产生感激之情。这促进了大学生在频繁的网络社会活动中更易对他人给予支持,提供指导,予以分享等网络利他行为。
本研究结果为家庭教育中塑造网络利他行为提供了重要参考。父母要积极关注孩子的心理问题,与孩子相互尊重和理解、平等交流,这有助于促进整个家庭氛围向和谐、积极、乐观的方向发展[20]。同时父母要起到榜样的作用,以身作则,将感恩付诸行动,怀着感激之心,促进子女产生感戴之情,继而加强网络利他行为的发生。学校要积极开展感恩教育与组织回报社会等活动,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恩意识,并促进学生将内化感恩转换为实践行动,在网络环境下做出更多利他行为。
参考文献:
[1] BATON C D,SHAW L L.Evidence for altruism:Toward apluralism of prosocial motives[J].Psychological Inquiry,1992,2(2):107-122.
[2] 彭庆红,樊富珉.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21(12):49-51.
[3] 王小艳.大学生感戴水平与家庭环境的关系[J].社会心理科学,2013,27(132):295-300.
[4] 芦咏莉,董奇,邹汉.社会榜样、社会关系质量与青少年社会观念和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14(1):1-6.
[5] 方晓义,徐洁,孙莉,等.家庭功能:理论、影响因素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4):544-553.
[6] OLSON D H.Circumplex Model of Marital and Family Stystems[J].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2002,22(2):144-167.
[7] 巩雪莲.高中生感戴与人格及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D/OL].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7-10[2015-03-15].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QING
200702006.htm.
[8] 边玉芳.学习即模仿——班杜拉的榜样学习实验[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3,217(2):34-35.
[9] 蒋怀滨.内隐社会认知视角下大学生感恩对幸福感的预测作用[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5,36(16):86-93.
[10]王娟,甘雄,赖小林.师范生的亲社会行为及其与感戴的关系[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31(6):80-83.
[11]董霞,张宁,姜婷娜.感戴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8):953-954.
[12]池丽萍,辛自强.家庭功能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1,21(3):56-60.
[13]史文.大学生感戴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OL].西安:西北大学,2008:1-58[2015-04-20].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697-2008077139.htm.
[14]郑显亮.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5):606-608.
[15]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36(5):614-620.
[16]方晓义,徐洁,孙莉,等.家庭功能:理论、影响因素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4):544-553.
[17]GITTLEMAN M G,KLEIN M H,SMIDER N A,et al.Recollections of parental behaviour,adult attachment and mental health:mediaqng and moderating effects[J].Psychol Med,1998,28(6):1443-1455.
[18]LAZARUS R S,LAZARUS B N.Passion and reason:Making sense of our emotion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19]FREDRICKSON B L.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3):218-226.
[20]胡峰.浅谈家庭环境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2,23(6):85-86.
文章编号:1004—5570(2016)03-0106-05
收稿日期:2015-06-15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412)
作者简介:蒋怀滨(1982-),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E-mail:jianghuaibin@126.com. *通讯作者:张斌(1983-),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E-mail:zb303@126.com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function on the network altruism of college students:The intermediary role of gratitude
JIANG Huaibin1,LIN Liangzhang1,MA Song1,ZHANG Xiaoting1,CHEN Jieting1,CHEN Linmei1,ZHANG Bin2*
(1.Institute of Applied Psychology in School of Education,Fuqing Branch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Fujian 350300,China;2.Department of Applied Psychology,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Wuhan 410208,China)
Abstract:Using convenience sampling selection of 264 college students use family cohesion and adaptability scale table (FACES II) Chinese version, gratitude questionnaire and Internet altruistic behavior volume table (iabsu) as a research tool to investigate.Results: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family function, gratitude and Internet altruistic behavior (P<0.01);The college students' family function on the Internet altruistic behavior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predictive effect and the breadth and the depth of gratitude in this prediction play a partial intermediary role, the mediating effects accounted for the total effect ratio is 28.59% and 24.14%.Conclusion: Family function can better predict the Internet altruistic behavior, and through gratitude broadness and depth of the part of the intermediary role have a indirect effect on the Internet altruistic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results are advantageous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altruistic behavior, make full use of the rich resources of the network, purify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and effectively create the positive network altruistic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 family function; gratitude; altruistic behavior of Internet; mediation ef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