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平(南京市化学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
化学课堂互动教学设计思考
倪平
(南京市化学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一起成长的。”因此,师生互动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都能起到促进作用,以下是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首先,把一节课的核心内容尽可能地精简,并重新整合,不求全面,只求到位,但必须理出一条较清晰的主线。然后,把一节课分为若干个核心内容的活动,每个活动3~10分钟。最后,争取每个活动都能有1~2个兴奋点。
(一)感官流:看、听、闻、操作等。激发兴奋点的措施有:
1.演示实验:特殊的现象
2.操作实验
3.实验视频:3D动画,拟人化
4.口诀
5.笑话
(二)反馈流: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反映出来。激发兴奋点的措施有:
1.描写:画仪器、装置图
2.默写
3.概念图:可用概念图软件等
4.抓关键词
5.示错法
(三)内涵流:通过暗示,让学生产生兴趣,进而自己寻求答案。激发兴奋点的措施有:
1.例如:在实验中,抓住理论数据和实验数据之间的差距,或者常识与实验结果的差异,引导学生思考。
2.在学案上做“广告”,体现一些人文气质,希望学生通过课后的思考,对课的内容留下深刻印象。
课例一:溶液(第一课时)
1.内容:溶液,溶解过程,溶液的特点,悬浊液,乳浊液,乳化作用
经过取舍,乳化作用就不讲了。把“部分溶液的导电性”加入。
2.分成若干个活动
(1)以繁体字“湯”,来引入溶液。
(2)心目中的“溶液”的特点,准备了11个试管,装满各种液体。
(3)用“选秀”的形式,让学生在11个试管中找“溶液”。
选出后在黑板上把心目中“溶液”的特点,以关键字的形式写在黑板上。
(4)给出溶液“均一、稳定、混合物”的特点。让学生对11个试管选项进行修正。对关键词进行点评。当然还有待定的。
(5)3D短片揭示氯化钠和蔗糖在水中分散的过程。进行辨析,离子构成的物质和分子构成的物质在水中分散的不同。
(6)取氢氧化钠、硝酸铵、氯化钠各5g,同时放入约三分之一试管的水。通过接力,使每个学生都感受3个试管的温度,引出溶解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7)回到待定区。
①告诉学生:蒸馏水、酒精溶液、氯化钠溶液。②用了一个自制的装置来判断导电性。③给出部分溶液导电性强的原因。④解释:水、酒精溶液导电性很弱的原因。
(8)老师也带了饮料,而且是草莓味的饮料!
给它一个别名,叫“食用色素、食用香精、酸味剂、甜味剂的混合溶液”,现配,现喝!
(9)用“崇文”“融合”“创新”“致远”的南京精神,来代替“引入”“新授课”“应用”“课外作业”。
课例二:镁与盐酸反应实验数据的分析
1.想法: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实验数据,让学生感受理论数据与真实数据的偏差,让学生能分析出产生这些偏差的原因。
2.内容:(1)理论上计算一定质量的镁条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2)实验测定一定质量的镁条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用排水集气法和差量法。
3.实验:两种镁条样品(光亮、被氧化)
(1)光亮镁条用排空气法收集并换算成质量。(2)被氧化的镁条用排空气法收集并换算成质量。(3)光亮的镁条用差量法测的氢气的质量。
4.从量的偏差中找原因:(1)为什么差量法测氢气的质量是最不准确的?(2)为什么被氧化的镁条测的值会最接近理论值?(3)为什么光亮的镁条产生的氢气会比实际值大很多?
5.学生的结论:(1)差量法的偏差,产生很多白雾,有水蒸气大量溢出。(差量法比测体积法偏差大得多)(2)50ml的盐酸体积要去除。(3)反应放热,使氢气的密度发生偏差。(4)镁条的纯度。
6.这节课留给我的思考:(1)怎样让实验数据与理论数据更加接近,更加有说服力。(2)走进实验室,多做实验,做简单的定量实验。(3)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实验数据。
课堂互动的发展,更注重体验与思考的结合,更注重兼顾科学性,更注重互联网的应用,更注重回到生活中。
作为化学教师,在师生互动中应正确认识学生期望的心理水平差异,适当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这种自觉或不自觉的不良行为,对每个学生抱有适合其能力的期待,尽量做到与学生的自我期望水平相一致,产生正效应。
参考文献: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编辑王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