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舍之间:古埃及都城变迁比较探析

2016-08-09 01:13谢励斌
文教资料 2016年13期
关键词:尼罗河都城古埃及

谢励斌

(广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1)



取舍之间:古埃及都城变迁比较探析

谢励斌

(广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541001)

摘要:历史上,古埃及都城更迭频繁,探析相关史实不难发现:古埃及都城选址变化不单单依据军事地理等因素,从而曲折反映了古埃及政治中心逐渐北移的历史发展趋势,这也是古埃及主动适应具体历史条件变化的结果,迁都体现了政教在各时期伴随力量此消彼长的变化过程,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等表现特征。

关键词:古埃及都城变迁

一、古埃及“都城”的概念

都城变迁即为迁都,但在古埃及,都城之广义概念并非等同于现当代政治学意义上的“首都”,由古埃及历史变迁可知,在古埃及历史上,曾有宗教中心及行政中枢合一或分离的不同史实。狭义而言,都城可理解为“统治中心”,指以历代古埃及君主为核心的王室所在地及相伴随之行政中心驻地,即本文所论古埃及“都城”之义。人类历史无论就横向而言抑或是纵向分析都不难发现,都城变迁可谓司空见惯,而绝非古埃及所特有;但透视古埃及由都城变迁所反映的相关史实,不仅有利于掌握其基本规律及历史发展特点,而且对今人探讨古埃及文明之兴衰变化历程大有裨益。

二、古埃及都城变迁史实

古埃及自约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Menes)初步完成国家统一至公元前30年罗马灭亡托勒密王朝(Ptolemaic Kingdom)而将之划归所辖行省止的3000余年中涉及多座都城的更迭变化。即孟斐斯(Memphis)①、赫拉克来俄波利斯(Heracleopolis)②、底比斯(Thebes)③、伊赛塔维(Itjtawy)④、索伊斯(Xois)⑤、阿瓦里斯或培尔拉美苏(Avaris&Pi-Ramesses)⑥、阿马纳(Amarna)⑦、塔尼斯(Tanis)⑧、布巴斯提斯(Bubastis)⑨、莱翁特坡里斯(Leontopolis)⑩、赛斯(Sais)⑪、门德斯(Mendes)⑫、塞本尼托(Sebennytos)⑬和亚历山大城(Alexandria)⑭。

(一)从孟斐斯到赫拉克来俄波利斯。孟斐斯是古埃及第一到第八王朝的王室所在地及行政中心驻地。尽管马涅托(Manetho)把埃及早王朝时期(即埃及第一及第二王朝)称为提斯王朝(Thinite Dynasties),但提斯⑮只不过是这一时期古埃及君主出身世系,真正都城即孟斐斯⑯。约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初步完成国家统一便建立该城并定都于此,尽管学界至今仍对美尼斯的确切历史身份存在各种争议,但是对他与孟斐斯的关系及对该城早期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⑰。该城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古埃及最早的政治中心,奉卜塔(Ptah)为保护神,并使之成为埃及得名之溯源。其地位于上下埃及之界点上,承接南北。东临尼罗河三角洲,拥有丰沛的水源供应,既便于农作物耕种与生产,又是定居生活的重要保障。

约公元前2150年老迈昏聩的古埃及君主佩皮二世(PepiⅡ)死后,由于继承诸子在位短暂而未能应对古埃及第六王朝末期所出现的政治、经济危机,致使古埃及古王国统一局面逐渐崩溃并结束了君主专制。古埃及陷入分裂混乱之局。在此期间位于中部埃及的赫拉克来俄波利斯逐渐强大起来并控制了北部三角洲与中埃及等地区并建立了古埃及第九和第十王朝。赫拉克来俄波利斯近临法雍湖,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扩大耕种。因而使赫拉克来俄波利斯成为新的政治中心而称雄一时。

(二)从赫拉克来俄波利斯到底比斯再到伊赛塔维。古埃及第一中间期后期,位于古埃及南部的底比斯依靠地跨尼罗河两岸和临近努比亚与红海的陆水交通贸易优势而得到发展,促使其在孟图霍特普一世(MentuhotepⅠ)时开始公开反对北方赫拉克来俄波利斯王朝而于此建立古埃及第十一王朝。该王朝从因提夫一世(Intef I)时起开始与北方赫拉克来俄波利斯王朝相斗争并对各地采取纵横捭阖之策,此外,从因提夫一世起还将从上埃及赫尔摩波里斯(Hermopolis)引进的阿蒙神(Amon)赋予其国家神的崇拜地位,使之由地方开始集权化而使底比斯不断强大起来。反观赫拉克来俄波利斯王朝却在底比斯咄咄逼人的攻势下渐显颓势,先是在阿赫托伊三世(Wahkare KhetyⅢ)时期因无法战胜底比斯而采取守势,后又在美利卡拉(Merykare)由于不断败于底比斯而丧失领土,终使后者在孟图霍特普二世(MentuhotepⅡ)统治时期将其取代而再次统一古埃及,古埃及由此进入中王国时代而使底比斯开始了新的历史时期。

古埃及第十一王朝尽管完成了再次统一古埃及的历史任务,但无力解决古埃及古王国末期以来的中央与地方矛盾问题。约公元前1991年末任君主孟图霍特普四世(MentuhotepⅣ)死后,该王朝遂在内战中解体。曾任该王朝宰相的阿蒙内姆哈特一世(AmenemhatⅠ)联合数省长官使古埃及恢复统一并建立古埃及第十二王朝。为稳定政治统治和加强中央集权,阿蒙内姆哈特一世将都城由底比斯迁至家乡伊赛塔维。

(三)从伊赛塔维到底比斯、索伊斯、阿瓦里斯。伊赛塔维作为都城贯穿古埃及第十二王朝始终。伊赛塔维位于今埃及开罗以南法尤姆(Faiyum)绿洲附近。即孟斐斯以南。阿蒙内姆哈特一世选址该地作为都城一方面有利于古埃及抵抗来自亚洲的侵扰(该地连接上下埃及,埃及语意为两块土地的主人⑱,因便于古埃及朝廷控制下埃及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从而暂时缓解了古埃及古王国末期以来的中央与地方矛盾问题。伴随王权的再次强大,古埃及国力逐渐加强而对外进行扩张。塞索斯特里斯一世(SenusretⅠ)承袭阿蒙内姆哈特一世之位后先后远征努比亚、利比亚以及西亚地区,建立要塞、开采矿石和通过贸易加强古埃及对外联系。另一方面塞索斯特里斯一世还继承古埃及第十一王朝以来崇拜阿蒙神之传统并通过建造神庙使之活跃而神化王权。此外,建都伊赛塔维还促进了古埃及区域地理开发历程。自塞索斯特里斯二世(SenusretⅡ)起,古埃及的君主们开始开发王室驻地附近的法尤姆绿洲,通过引尼罗河水促进该地灌溉并通过修建大坝调节水位而有利于垦荒与农业生产,间接促进了以拉洪(El-Lahun)为代表的中小城镇的产生与发展,反映了这一时期生产与生活状况并为探讨该时期古埃及城市规划与建设思想提供了重要证据。

阿蒙内姆哈特四世(AmenemhatⅣ)起,由于前任君主阿蒙内姆哈特三世(AmenemhatⅢ)漫长的统治而使继任者短暂享国致使古埃及朝廷又开始走向衰落,该王朝末任君主塞贝克涅夫鲁(Sobekneferu)死后古埃及又逐渐陷入割据纷争之局,先后出现了分别以南方底比斯为都的古埃及第十三王朝和第十七王朝,以尼罗河三角洲西北部索伊斯为都的古埃及第十四王朝及由来自亚洲的入侵者希克索斯人(Hykso)以尼罗河三角洲东北阿瓦里斯为都的古埃及第十五、第十六王朝等多重并立的政治中心对峙格局。

(四)从底比斯到索伊斯到阿瓦里斯再到底比斯。古埃及第十二王朝结束后,古埃及又逐渐陷入割据纷争之局,先后出现了分别以南方底比斯为都的古埃及第十三王朝和第十七王朝,以尼罗河三角洲西北部索伊斯为都的古埃及第十四王朝及由来自亚洲的入侵者希克索斯人以尼罗河三角洲东北阿瓦里斯为都的古埃及第十五、第十六王朝等多重并立的古埃及第二中间期政治中心对峙格局。从古埃及第十三王朝后期起,底比斯取代伊赛塔维再次成为都城并延续至第十七王朝及以后的第十八王朝前期、后期及第十九王朝早期,这一现象大约反映了古埃及朝廷的崩溃与中王国的结束⑲。伴随君权下移,来自西亚的入侵者希克索斯人通过和平渗透或武装入侵等方式逐渐控制了下埃及、中埃及。并迫使位于上埃及的古埃及第十三、第十七王朝向其称臣。

尼罗河三角洲东北的阿瓦里斯是希克索斯人的统治中心。西南距离今埃及开罗约100公里。原位于尼罗河布巴斯提斯支流上,曾为巴勒斯坦人所控制,后属希克索斯人。该地因尼罗河穿过城市而具有相当之交通运输优势。此外,该地还因近临西亚而便利了下埃及与亚洲及爱琴海沿岸各地区经贸往来,现代考古发掘表明:该地曾在交易旺季成为负载超过300以上船支的繁忙港口⑳。从而反映了古埃及在经贸文化作用下政治中心开始逐渐由南向北移动的趋势,也是古代世界跨国、跨地区之间相互联系、交往的横向发展的有力体现。希克索斯人以该地逐渐向古埃及内地辐射,一方面他们将马匹、战车和盔甲带入埃及,另一方面他们也接受古埃及本土影响而吸收古埃及之文化与艺术风格。

但是,希克索斯人毕竟是以入侵者的方式入主“中原”的,在古埃及第二中间期后期,伴随底比斯第十七王朝的崛起而使以希克索斯人为代表的北方和以古埃及本土人之南方矛盾不断加剧而引发战争,南方底比斯政权在塞肯内拉(Seqenenre)、卡莫斯(Kamose)及雅赫摩斯一世(AhmoseⅠ)父、兄、弟三位君主的不懈斗争下终于占领阿瓦里斯,完全驱逐希克索斯人出境而结束了古埃及自中王国瓦解后百余年间的动荡分离之局面,迎来了再次统一的新王国时代。古埃及都城遂因政治、军事消长变化而再次实现了由阿瓦里斯向底比斯变迁之现象。

(五)从底比斯到阿马纳再到底比斯。约公元前2000年代中叶雅赫摩斯一世成功驱逐希克索斯外国入侵者而使古埃及重获独立和统一,进入它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繁荣的新王国时代。这一时期以阿蒙霍特普一世(AmenhotepⅠ)、图特摩斯一世(ThutmoseⅠ)、图特摩斯三世(ThutmoseⅢ)、阿蒙霍特普二世(AmenhotepⅡ)等历代新王国君主凭借底比斯南接努比亚、北连下埃及的有利优势不断开疆拓土,将古埃及疆域推至极致。此外,中王国时期底比斯所兴起的阿蒙神崇拜伴随王权和神权的合一及军事扩张等因素作用而在意识形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神庙祭司因得到君主们大量的经济支持而成为重要政治力量,从而使底比斯成为政治、军事、宗教中心。祭司奴隶主势力的日趋膨胀所带来的经济压力和政治影响逐渐开始损害世俗奴隶主集团利益并危及王权,促使法老开始尝试干预,引发王权与神权之争并最终使法老对以底比斯为中心的阿蒙神信仰产生疑虑。到阿蒙霍特普四世(AmenhotepⅣ)统治时期由于底比斯阿蒙神祭司集团企图插手王位安排失败而使王权与神权之争进入白热化状态。为此阿蒙霍特普四世为彻底摆脱底比斯阿蒙神祭司集团影响与控制而采取以阿吞神(Aten)一神崇拜取代以阿蒙神为代表的多神崇拜而改名阿肯那顿等措施,都城也由底比斯迁至阿马纳,开始了阿马纳时代。

阿马纳(阿肯那顿称之为“埃赫塔吞”,意为“阿吞神德泽所被之地”)位于今埃及中部的尼罗河东岸的一块处女地上,阿肯那顿令人在此勘定新址构筑新城。反映了除政治因素外还有区域经济地理开发利用等意图。事实上,阿马纳近临尼罗河,三面环山,无城墙,格局采用顺尼罗河流向而稍呈弯曲状的带形,城区内以北、中、南三面分区,规划灵活之道路连接全城区,城区道路以棋盘式呈现。城市整体一扫底比斯之神秘、昏暗、阴沉之气而具有创新、光明、现实感,是阿肯那顿时代所追求的政治社会生活革新与文化艺术进步态势的充分反映。

然而,阿马纳时代却未能长久。阿肯那顿在改革过程中遭到底比斯神庙祭司集团及旧贵族的压力和抵抗,双方发生激烈斗争。由于阿肯那顿未能取得军队支持(这一时期古埃及放弃了对西亚的关注而使其势力开始不断内缩,严重损害了军队的利益。)和因迁都产生的百姓经济与信仰负担及王室内部矛盾而使之发生妥协、动摇。阿肯那顿死后,底比斯神庙祭司们成功地迫使他的继承人图坦卡蒙(Tutankhamun)逐渐放弃改革,恢复阿蒙神信仰并迁回底比斯,阿马纳时代告终。

(六)从底比斯到培尔拉美苏。图坦卡蒙执政末期,古埃及又开始了对外争霸并尝试进攻西亚地区而与在该地区崛起的赫梯人(Hittie)发生冲突。在古埃及第十九王朝初期的拉美西斯一世(RamessesⅠ)、塞提一世(SetiⅠ)等法老统治时期,古埃及曾多次用兵西亚而取得不少胜利基本扭转了颓势,为完全恢复古埃及之西亚属地及达到消除赫梯人威胁之目的,塞提一世时期开始在原希克索斯人都城阿瓦里斯旧址上修建要塞,至拉美西斯二世(RamessesⅡ)时代扩建该城称并以此为都,称培尔拉美苏(意为“拉美西斯的领地”)。在此建都便利了古埃及与巴勒斯坦及叙利亚等地的联系,从而突出了对外事务在这一时期的重要性。再次体现了古埃及法老的个人权威,加强了对边地的控制,从而使之成为前沿阵地和行政枢纽。底比斯由此再次成为宗教而非政治中心。

培尔拉美苏规模庞大,全城划分四区分奉诸神,即古埃及本土神灵阿蒙和瓦吉特(Wadjet)以及亚洲神灵塞特(Set)与阿斯塔特(Astarte),反映了拉美西斯二世力图结合叙利亚与古埃及的愿望。此外,该城突出君主个人崇拜而强化了法老权威。近邻的尼罗河分支则为生产与生活提供了水源与土地。拉美西斯二世在此与赫梯人相战,在长期均势而对峙未果后,约公元前1283年伴随埃赫双方签订《银板和约》(Egyptian-Hittite Peace Treaty)并缔结婚姻而结束了两国之间近一个世纪的纷争。由此该城开始成为古埃及与西亚等地区进行经贸往来的重要窗口,促使古埃及政治中心的逐渐北移。由于该城主要建筑目的是加强古埃及对巴勒斯坦与叙利亚属地的管理与交流,因此当古埃及第二十王朝中期以后丧失对上述地区的控制后,该城便走向衰落。终在古埃及第二十王朝末年为距其以北24公里的塔尼斯所取代。

(七)从底比斯到塔尼斯、布巴斯提斯、莱翁特坡里斯再到赛斯。古埃及第二十王朝后期,由于王室王位纷争和王权与神权矛盾再起以及海上民族(Sea People)的多次入侵等因素作用而导致新王国的衰落。约公元前1085年,上埃及底比斯神庙祭司赫里霍尔(Herihor)成功夺权并与居住于下埃及塔尼斯法老斯门德斯(Smendes)两分天下,从而终结了古埃及第二十王朝和标志了新王国时期的结束,古埃及再次进入纷争动荡的第三中间期 (古埃及第二十一王朝至古埃及第二十五王朝)。

从古埃及第二十一王朝起,伴随王权与神权矛盾再起而使古埃及政治中心再次发生转移。法老斯门德斯在下埃及尼罗河三角洲东北部家乡塔尼斯建立都城。在培尔拉美苏因缺乏水源后对其石料进行再利用,从而最终取代前者成为古埃及在这一时期下埃及地区重要的城市。此外,该城还凭借其为古埃及距离亚洲最近的港口优势发展成为重要的商贸城市,直至公元6世纪因受洪水威胁而遭废弃。

早在古埃及第二十王朝拉美西斯三世 (RamessesⅢ)统治时期,位于尼罗河三角洲西岸的利比亚人便不断向古埃及内地移民而逐渐控制古埃及北部地区。在古埃及第二十一王朝法老普撒塞尼斯二世(PsusennesⅡ)死后,利比亚人首领示撒一世(ShoshenqⅠ)联合地方祭司贵族而建立古埃及第二十二王朝,定都尼罗河三角洲布巴斯提斯。该城位于塔尼斯西南方,四面有尼罗河环绕并开凿有两条运河以用于生产与生活,建有城墙。利比亚人法老们在此大兴土木,修建了不少神庙等建筑。公元前525年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Achaemenid Dynasty)征服古埃及后,该城遂不断衰落而遭废弃。此外,在古埃及第二十二王朝示撒三世(ShoshenqⅢ)在位期间,尼罗河三角洲王公帕杜巴斯特一世(PedubastⅠ)在该地的莱翁特波里斯建立了古埃及第二十三王朝,该王朝与古埃及第二十二王朝长期对峙,后被努比亚人(Nubians)首领皮耶(Piye)出兵攻灭。

在古埃及第三中间期的纷争动荡中,位于尼罗河三角洲赛斯的地方统治者泰夫那克特(Tefnakht)凭借该城建立古埃及第二十四王朝,该王朝对各地采取纵横捭阖之策而由下埃及不断向上埃及扩张,遂与底比斯神庙祭司发生矛盾而促使后者联合努比亚人与其作战。努比亚人在首领皮耶、沙巴卡(Shabaka)等人的领导下一度击败赛斯王公而入主上下埃及建立古埃及第二十五王朝,定都孟斐斯。但该王朝不久便亡于西亚亚述人(Assyrian people)的入侵。赛斯王公遂利用亚述入侵埃及之空档而重新统一上下埃及结束了古埃及第二十一王朝以来的纷争动荡之第三中间期,建立古埃及第二十六王朝,定都赛斯。该城位于今埃及尼罗河三角洲卡诺匹克附近,凭借近邻尼罗河入海口的地理优势而促使该王朝通过地中海和与非洲其他地区的贸易而获得大量财富,从而建造了相当数量的庙宇、宫殿和陵墓。此外,伴随这一时期古埃及对外经贸联系的加强,大量希腊人和腓尼基人(Phoenician)进入古埃及,前者在法老普萨美提克一世(PsamtikⅠ)的支持下得到优惠待遇并在都城赛斯附近建立了瑙克拉提斯(Naucratis)等定居点,后者则在法老尼科二世(NechoⅡ)的派遣下完成了环绕非洲的航行,从而反映了古代世界之间的横向联系,开拓并丰富了古埃及人的视野与生活环境,体现了经济贸易因素在古埃及都城变迁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标志着古埃及政治中心由南向北移的完成。

(八)从赛斯到门德斯、塞本尼托再到亚历山大城。公元前525年,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君主冈比西二世(CambysesⅡ)灭亡古埃及第二十六王朝而将之划归所辖行省建立古埃及第二十七王朝。但波斯帝国在古埃及的统治并不稳定,古埃及各地不断爆发反波斯人的起义与斗争。公元前404年古埃及民众在阿米尔塔伊俄斯(Amyrtaeus)的领导下,利用波斯君主大流士二世(DariusⅡ)死亡之机而促使古埃及再次取得独立,建立古埃及第二十八王朝,定都赛斯。

阿米尔塔伊俄斯统治古埃及数年便被尼发鲁德一世(NepheritesⅠ)所推翻,后者将都城由赛斯迁至尼罗河三角洲东部的家乡门德斯,建立了古埃及第二十九王朝。门德斯西临尼罗河,水源丰富。该城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期即存在定居点,在早王朝时期成为该地区都邑而未曾中断。尼发鲁德一世选择该地建都一方面反映了对其所具有的历史经济优势的继承,另一方面是古埃及新政治势力崛起而引发政治中心转移的体现。

公元前380年,出身塞本尼托的将领涅克塔尼布一世(NectaneboⅠ)成功夺权并灭亡古埃及第二十九王朝而在家乡塞本尼托建立古埃及第三十王朝。塞本尼托位于布巴斯提斯以北的一个尼罗河中的半岛上,便利的区位优势有利于该地与下埃及和孟斐斯等地开展经济贸易活动。涅克塔尼布一世在此大兴土木,从而使古埃及出现了短暂的艺术繁荣局面。然而,古埃及第三十王朝统治并未能长久,公元前343年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君主阿塔薛西斯三世(ArtaxerxesⅢ)征服古埃及而建立古埃及第三十一王朝,从而在古埃及再次确立了波斯人的统治。

公元前332年,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 (Alexander the Great)进入古埃及,延续3000余年的古埃及“法老埃及”时代告终,古埃及由此进入长达300余年的马其顿·希腊统治时代,直至公元前30年罗马占领古埃及止。政权的更迭再次导致了古埃及政治中心的变化。在征服古埃及的同年,亚历山大大帝为了巩固他在这一地区的统治并建立地中海海军基地而在尼罗河三角洲西边缘之近地中海附近选址并令建筑师狄诺克拉底(Dinocrates)吸收古希腊规划与建筑之大成而以自己之名建立了亚历山大城。该城选址一方面是由于尼罗河所提供的积水潭所带来的丰富水量的体现,另一方面则是近海有法罗斯岛(island of Pharos)而为其提供理想锚地的反映。狄诺克拉底将该城划分为五个区域,而广造各种建筑,使之成为比古希腊城邦雅典(Athens)大三倍的新城。此外,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大帝焚掠腓尼基推罗(Tyre)后,使亚历山大城可以直接得到欧洲通过尼罗河和连通尼罗河与红海的运河之东方贸易而使其势力大增。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死后,马其顿帝国遂在诸将领纷争中土崩瓦解,亚历山大城被担任该地总督的托勒密一世(PtolemyⅠ)所控制,他在此建都并建立了托勒密王朝。亚历山大城在托勒密一世、托勒密二世(PtolemyⅡ)和托勒密三世(PtolemyⅢ)等君主的努力下而成功取代雅典而成为地中海最大的文化中心,来自各地的学者在丰厚的物质与便利的研究条件作用下纷至沓来,他们在亚历山大城博物园或图书馆苦心研修,从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公元前3世纪末,由于托勒密王朝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激化及对外战争的不断失利而走向衰落,其国土不断遭到罗马蚕食,公元前30年古埃及全境为罗马所有。

三、古埃及都城变迁分析研究

结合上述可知,古埃及都城变迁绝非古埃及历史之孤立或偶然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表现。其一是取决于都城的地理区位之优势与重要性,如底比斯、阿瓦里斯或培尔拉美苏、塔尼斯、布巴斯提斯、赛斯、亚历山大城等城市均凭借便利的交通环境而成为古埃及一朝或数朝都城。如孟斐斯、赫拉克来俄波利斯、伊赛塔维等城市都依靠发达的农业而得到古埃及不同时代统治者的青睐而成为都城。又如伊赛塔维、培尔拉美苏等城市被选为都城则是为了巩固国防,加强对各地或边境管理的体现。其二是古埃及政治形势变化的产物。如阿马纳便是王权与神权之争而使古埃及法老阿肯那顿为了便于脱离神庙僧侣集团与旧贵族的束缚而寻求开拓王权政治空间的结果。又如赫拉克来俄波利斯、索伊斯、阿瓦里斯、塔尼斯、布巴斯提斯、莱翁特坡里斯、门德斯、塞本尼托等都是古埃及特定的历史与政治环境下的产物。此外,古埃及都城变迁上也离不开历史人物的影响与作用。由古埃及3000余年中所涉及多座都城的更迭变化不难看出,古埃及都城变迁常常离不开某位重要君主的影子,如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建都孟斐斯、阿蒙内姆哈特一世建立古埃及第十二王朝,定都伊赛塔维、尼发鲁德一世建立古埃及第二十九王朝而定都门德斯、涅克塔尼布一世古埃及第三十王朝而定都塞本尼托等,反映了这些君主企图通过改朝换代、建立新都而彪炳千秋的心态。

古埃及都城变迁也反映于所体现出的特点和规律上。如在时间上,古埃及在早王朝至古王国时期并未发生都城变迁的历史现象,在古埃及步入第一中间期至第二中间期都城不重复变化五次 (从赫拉克来俄波利斯到底比斯再到伊赛塔维、又从伊赛塔维到底比斯、索伊斯、阿瓦里斯),在古埃及新王国时期都城不重复变迁三次 (从底比斯到阿马纳再到底比斯、又从底比斯到培尔拉美苏),在古埃及进入第三中间期到后期王朝时期都城不重复变迁七次 (从底比斯到塔尼斯、布巴斯提斯、莱翁特坡里斯再到赛斯、又从赛斯到门德斯、塞本尼托),而在希腊化时代都城又固定于亚历山大城并没有发生变化。古埃及都城变迁的频率呈现两端无波动,而在中端波动较大的情况。又如从空间上透视,古埃及都城变迁呈现先是由北往南,再从南向北,最后稳定在北方的基本态势:即早王朝至古王国时期都城设于古埃及中部孟斐斯,第一中间期至第二中间期都城变迁则是由南向北(从孟斐斯到赫拉克来俄波利斯),又从北往南(从赫拉克来俄波利斯到底比斯),再从南往北(从底比斯到伊赛塔维),复从北往南(从伊赛塔维到底比斯),次从南向北(从底比斯到索伊斯和阿瓦里斯)。其中底比斯在此期间还出现重复为都的情况。在古埃及新王国时期都城变迁则为从南向北(从底比斯到阿马纳),又从北往南(从阿马纳迁回底比斯),再从南向北(从底比斯到培尔拉美苏)。底比斯在此期间又出现重复为都的现象,反映其在古埃及政治、宗教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在古埃及进入第三中间期到后期王朝时期都城则是从南往北(从底比斯到塔尼斯),再从北往南(从塔尼斯到布巴斯提斯),又从南往北(从布巴斯提斯到莱翁特坡里斯),最后在北方呈稳定甚至是继续向北的态势(从莱翁特坡里斯到赛斯、从赛斯到门德斯、塞本尼托再到亚历山大城)。这其中又出现孟斐斯再次成为都城的特例(古埃及第二十五之努比亚王朝建都于此),体现该王朝法老们由于是外族入主古埃及而在都城选址上希望通过追根溯古以安定人心,进而寻求政权合法性的统治心态。上述史实反映了古埃及伴随历史变化政治军事与经济文化诸因素之此消彼长的态势,而古埃及都城政治中心由南向北移的完成则体现了古埃及由上埃及到下埃及之区域地理开发的不断加强与深化的过程及伴随时代变化古埃及对外联系的持续深入。再从古埃及各都城历史时间上评价,孟斐斯、底比斯、伊赛塔维、阿瓦里斯或培尔拉美苏、塔尼斯、布巴斯提斯、赛斯、亚历山大城等城市建都时间较为长久,历史底韵丰厚。而索伊斯、阿马纳、莱翁特坡里斯等地则存世短暂,如阿马纳本身即建于处女地上,使用仅十余年即遭废毁,可谓是昙花一现。这充分证明了该城是古埃及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典型建筑代表,此外,由于其未存在叠压现象,因此为现当代考古学家重新探讨古埃及城市规划思想与建筑实践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例佐证。

古埃及都城变迁具有多重意义。首先,都城变迁可使古埃及符合具体历史条件环境下不同的政治需要,以有利于各朝代稳定统治或长治久安,从而有利于各王朝各种生产消费或经济贸易活动及大小不一的征战要求。其次,通过古埃及都城变迁还产生了各类人等的聚会或分离,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各时期各民族之间各文化交流、传承与发展,进而不断提高人类利用世界与改造世界水平与能力。此外,古埃及都城变迁促进了相关建筑、工程技术不断提高与进步,为现当代世人留下难以估量的物质财富与精神遗产。

附图1

注释:

①孟斐斯位于今埃及开罗(Cairo)以南25公里的尼罗河南三角洲之西岸。

②赫拉克来俄波利斯位于今埃及贝尼苏怀夫(Beni Suef)以西约15公里。

③底比斯位于今埃及卢克索(Luxor)的尼罗河两岸。

④伊赛塔维约位于今埃及开罗以南法尤姆(Faiyum)绿洲附近。

⑤索伊斯约位于今埃及尼罗河三角洲西北部。

⑥阿瓦里斯或培尔拉美苏位于今埃及尼罗河三角洲东北。

⑦阿马纳位于今埃及明亚省(Minya Governorate)艾斯尤特(Asyūt)以北71公里处。

⑧塔尼斯位于今埃及尼罗河三角洲。

⑨布巴斯提斯位于今埃及尼罗河三角洲。

⑩莱翁特坡里斯位于今埃及尼罗河三角洲。

⑪赛斯位于今埃及尼罗河三角洲卡诺匹克(Canopus)附近。

⑫门德斯位于今埃及东尼罗河三角洲。

⑬塞本尼托位于今埃及尼罗河三角洲。

⑭亚历山大城为今埃及亚历山大省(Alexandria Governorate)省会。

⑮提斯确址不明,待考。

⑯刘文鹏,著.古代埃及史.商务印书馆,2000:105.

⑰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编.不列颠百科全书·第十一卷·孟斐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104.

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办公室,编.非洲通史·第二卷·非洲古代文明.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73.

⑲美]詹森·汤普森,著.郭子林,译.埃及史:从原初时代至当下.商务印书馆,2012:59.

⑳Booth,Charlotte.The Hyksos Period in Egypt.Oxford:Shire Publications,2005.p40.

参考文献:

[1]刘文鹏.古代埃及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05-545.

[2]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不列颠百科全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编辑部编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104-532.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办公室.非洲通史[M].计建民等,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3:73-74.

[4][美]詹森·汤普森.埃及史:从原初时代至当下[M].郭子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59.

[5]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7.

[6]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7.

[7]令狐若明.埃及学研究——辉煌的古埃及文明[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188.

[8]李晓东.埃及历史铭文举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286.

[9]郭丹彤,马晓敏.法老的诅咒——探寻古埃及神秘的巫术与宗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228.

[10][埃]穆斯塔法·埃尔—埃米尔.埃及考古学——埃及古代建筑、雕刻与绘画[M].林幼琪,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1-64.

[11][埃]阿·费克里.埃及古代史[M].高望之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22-214.

[12]蒲慕州.法老的国度——古埃及文化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68.

[13]周启迪.古代埃及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377.

[14]周启迪.世界上古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35-84.

[15][意]L·贝纳沃罗.世界城市史[M].薛钟灵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40-55.

[16][希]希罗多德.历史——希腊波斯战争史[M].王以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09-191.

[17]颜海英.守望和谐——古埃及文明探秘[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1-292.

[18]金寿福.永恒的辉煌——古代埃及文明[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9-171.

[19]刘文鹏.古代西亚北非文明[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3-184.

[20]刘文鹏.埃及学文集[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6:1-329.

[21][美]凯文·希林顿.非洲史[M].赵俊,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2:27-40.

[22][英]J·R·哈里斯.埃及的遗产[M].田明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413.

[23][法]吉耶梅特·昂德赫.金字塔时代的埃及[M].吴志杰,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1-147.

[24]温静.尼罗河的赠礼[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1-182.

[25]雷钰,苏瑞林.中东国家通史——埃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135.

[26]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1-320.

[27]蒲慕州.尼罗河畔的文采——古埃及作品选[M].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3:1-215.

[28][美]时代-生活图书公司.尼罗河两岸·古埃及[M].聂仁海等,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8-183.

[29]Booth,Charlotte.The Hyksos Period in Egypt[M].Oxford:Shire Publications,2005:p.40.

[30]BillManley.The Seventy GreatMysteriesof Ancient Egypt[M].London:Thames&Hudson Ltd,2003:p.101.

[31]M.A.Murray.Legends of Ancient Egypt[M].Mineola:Dover Publications,2000:p.13-256.

[32]James Henry Breasted.Ancient Records of Egypt:Historical Documents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the Persian Conquest[M].Ithaca:CornellUniversity Library,2009:p.3-520.

猜你喜欢
尼罗河都城古埃及
尼罗河泛滥节,埃及人兴高采烈
气球上的五星期(七) 追寻尼罗河
古埃及艺术
古埃及的惊世发明
“形式”之都与“移动”之都:辽代都城解读的一种尝试
论汉初都城择变过程中的空间认知
死而复生的古埃及艺术
第三回 古埃及,你的名字叫永恒
尼罗河上的伊辛巴
近年来六朝都城考古的主要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