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八书与《尚书》渊源考辨

2016-08-09 01:13宋怡心
文教资料 2016年13期
关键词:尚书史记

宋怡心

(山东大学尼山学堂,山东 济南 250199)



《史记》八书与《尚书》渊源考辨

宋怡心

(山东大学尼山学堂,山东济南250199)

摘要:《史记》八书涵盖“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是对文化史、制度史的专题记述。“书”在后代史书中演变为“志”、“典”、“录”等。八书学术渊源历代聚讼纷纭。求诸文籍,本文考辨认为,八书多效《尚书》而作。其书仿《尚书》篇章目次,详记政制,亦蜕形于《尚书》。通过对《史记》八书与《尚书》的渊源加以考查辨析,对于《史记》思想与所载建制的认识将达臻新途。

关键词:《史记》八书《尚书》受命改制

一、《史记》八书研究概况

《史记》八书归属于文化史抑或制度史之问题聚讼纷纭,历代学人莫衷一是。八书的内容涵盖颇广,需在我们了解与认识八书的基础上加以研讨和分析:

《礼书》囊括了“天地位,日月明,四时序,阴阳和,风雨节”的自然规律,“群品滋茂,万物宰割”的自然法则,以至于“君臣朝廷尊卑贵贱有序”的礼仪规范。

《乐书》也不局限于乐舞,“天有日月星辰,地有山陵河海,岁有万物成熟,国有圣贤宫观周域官僚,人有言语衣服体貌端修,咸谓之乐。”“乐”还有着“防欲”作用,能够维持社会秩序;亦足以“审音知政,观风变俗”,从中探赜社会发展的影踪。

《史记索隐》引《释名》称:“律,述也,所以述阳气也。”这种诠释出自《尔雅》,《尔雅》中还将律解释为“铨、法”等等。《律书》中解释了万物形体、比例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蕴涵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索隐述赞称“(《历书》)容成斯纪,推步天象,……敬授之方”,历法与农业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传统农业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述赞所表达的内容多与 《尚书》记载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大都能在《尧典》中找到踪迹。《太史公自序》记:“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也可为佐证。

以上四篇:《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大致可归于反映自然社会规律以及国家建制的记载。

后四篇中,《天官书》旨在“观文察变”,记载天象观测。

《封禅书》所记,乃是汉武帝为“报天之功”、“报地之功”所举行的祭祀,因为与《武帝纪》多有不相符合之处,所以屡为乾嘉学者所研讨,不少学者认为其中含有对汉武帝劳民伤财的讽谏之意。

《河渠书》追溯了“水之利害,自古而然”,认为治水是泽被后世的重要举措。

《平准书》主要记古代的经济制度和社会生产状况,“大司农属官有平准令丞”。主要任务则在于“贵则卖之,贱则买之,贵贱相权输”,平衡物价,通过维持经济制度的完善和社会生产的稳定,保障国家社会的发展。

以上四篇:《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平准书》,比之前四篇,则主要着眼于社稷民生,观照人民生活。

八书之源亦为历代学人聚讼的焦点。《太史公自序》写道:“礼乐损益,律历改易,兵权、山川、鬼神,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作八书。”格局宏大。

司马贞提出“法天说”,认为其择取内容恰好涵盖了天、地、人、阴阳、五行等方面的内容。

刘知几在《史通》书志序中写道:

“夫刑法、礼乐、风土、山川,求诸文籍,出于《三礼》。……考其所记,多效《礼经》。……原夫司马迁曰书,班固曰志,蔡邕曰意,华峤曰典,张勃曰录,何法盛曰说。”

刘子玄认为八书的内容多本于三礼,也指出了多有儒者考查八书与《尚书·洪范》的关系,笔者将在下文展开阐述八书与《洪范》的渊源。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八书》认为:

“史记八书,采《礼记》、《大戴礼》、《荀子》、贾谊《新书》等书而成,至天官书一篇,钱少詹大昕以为当时取《甘石星经》为之。愚考此书,《汉艺文志》已不载,而前明俗刻有之,疑唐宋人伪托也。”

王凤喈认为,八书广泛吸收了此前各个领域的诸多著作的内容和思想,以撰写完备有据。广泛采罗《礼记》、《大戴礼》、《荀子》、贾谊《新书》等诸书,其中天官书一篇来自《甘石星经》,因为到了班固生活的时代,《甘石星经》已经失传,难以考查。

洪饴孙认为八书本于《世本·作篇》,而《世本》唐已残缺。章学诚认为八书杂采诸子,亦确然。考源八书历来是学者治史关注的重要问题,其研究成果也汗牛充栋,难以尽数枚举。八书来源于《尚书》之说,为许多学者所采用,如梁启超、范文澜。对于八书与《尚书》渊源的考辨,需要从几个方面分别展开。

二、八书与《尚书》之渊源

尚书是一部“上古之书”,是“华夏史观”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华夏史观是包容万有的,并渗透到各个学术领域”。本于这一认识,亦足以发现书中反映了上古社会 “包容万有”的诸方面情况,其华夏一统的民族观念也对汉代大一统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推究八书与《尚书》的渊源,可以从以下方面分别着手。

第一,是八书之名。范文澜先生《正史考略》认为:

八书之名,本于《尚书》。八书之作,则取《尚书》之《尧典》、《禹贡》。案《尧典》、《禹贡》本后世史官所记,略去小事,综括大典,追述而成。

范文澜先生指出了八书诸篇所仿《尚书》篇章,现根据范文澜先生的说法,以河北教育出版社《正史考略》与中华书局本《尚书孔传参正》为底本,整理成表格如下: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对八书与《尚书》关系的论述《史记》八书 《尚书》篇目 解析《律书》、《历书》、《天官书》 《尧典》、《禹贡》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封禅书》 《舜典》 岁二月东巡狩车服以庸《乐书》 《尧典》 帝曰:“夔,命汝典乐,……百兽率舞。”《平准书》 《舜典》 帝曰:“弃,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河渠书》 《禹贡》

范文澜先生不仅对八书之名与《尚书》联系起来,还论说了八书诸篇与《尚书》篇目中叙述领域的重叠,从反映礼典的《封禅书》到反映地理状况的《河渠书》,统统可以在《尚书》中找到出处。范文澜先生认为,《尚书》是史官所记,有详有略,小事被大部略去,只有大典的综括,而《史记》仿之而作,加以损益,更为详赡。

第二,则是八书的内容范畴。相较《尚书》,《史记》八书阙载官制、舆服、刑法等几个方面制度,而《尚书》有尧设立虞人百工建制、舜放四凶的记载。

梁启超先生认为“八书详记政制,蜕形于《尚书》”。八书对政制记载翔实,其具体类目应当在《尚书》中也能寻觅影踪。《尚书》中的《洪范》记载了“五行”、“五事”、“八政”、“五纪”、“皇极”、“三德”、“稽疑”等: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五纪:一曰岁,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历数。”

现据中华书局本《史记》与王先谦《尚书孔传参正》,整理对应表格如下:

?

第三,则是篇章顺序的安排。除了《史记》八书阙载刑法、舆服、官制外,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八书与《洪范》八政的顺序安排存在很大区别。八政的顺序是食、货、祀、司空、司徒、司寇、宾、师,而八书顺序是礼、乐、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平准。

刘知几云:“则有前曰《平准》,后云《食货》。”认为《平准书》大致即为后世《食货志》。《洪范》将食货列于最前,但八书却将平准列于末位。在《洪范》中,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内容被列于前,而八书则将国家制度列于前。种种歧异,需要进一步考辨加以阐明。

三、八书与《尚书》渊源考辨

《史记》八书与《尚书》成于迥异的社会背景之下。从周洎汉,生产力逐渐发展,国家建设也日益完备,对于国家典章的完备建制的重视渐渐凌驾于农业、工商业等民生生产之上。《史记》成书,在文景之治之后,经过了四十余年的休养生息,百姓生活从战乱中得以极大恢复。相较于《尚书·洪范》中,“箕子向武王陈述‘洪范九畴,彝伦攸叙’”的时代,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吴镇烽《陕西金文汇编》载西周旱灾频繁,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陕西出土的周孝王时期舀鼎铭文也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生活条件的艰苦。本于这种社会环境,《尚书》中体现了对农业的高度重视,而“八书”则相对淡薄。

八书阙载诸篇,有着包括社会背景、生平遭际多方面的原因。南宋蔡沈《书集解》:“司寇掌禁,所以治其奸也。宾者礼诸侯,远人所以往来交际也。师者险残禁暴也,兵非圣人之得已,故居末也。”兵与刑,皆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容或为八书阙载刑法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则是太史公因无赀财赎还,只得腐刑全生,完成《史记》。太史公悲叹“羞莫大于贫贱”、“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并未将“士农工商”的典则奉若圭臬。正因深受腐刑之苦,故言兵不言刑,不为刑法立书。两相对照,《酷吏列传》中,太史公也体现出了批评态度,可为佐证。

八书与《尚书》中的差别,还有着政治思想方面的原因。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政论繁多,后期渐渐趋向于统一,发展为“受命改制”思想。“受命改制”渊源有自,阴阳家从《尚书·尧典》中找到最早影迹。

《尧典》记载舜受帝位后,对社会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修订历法、举行祭祀、开展巡狩、划分州域、制定刑典和草创官制。以上种种举措与后世改正朔、易服色的“受命改制”思想尚有不小差距,并没有统归于五德三统的体系中。阴阳家在提出“受命改制”理论时,对《尧典》大加征引,将整个体系完善起来:按照五行相生,历朝历代都将得到五德之一,如若易姓受命为王,则应当改正朔、易服色、定官名、变度制、制礼作乐、封禅泰山,符合自身之德而建立一套相应的新制度。五德终始说足以为新兴王朝提供政权合法性的理论解释,因而成为“显学”,并被许多学派采纳与改进。公羊学家就此而创立了“三统循环论”。

《史记·封禅书》载汉王“因以十月为年首,而色上赤”。《史记·高祖本纪》载汉军尚赤,因“由所杀蛇白帝子,杀者赤帝子”。五行应五色,汉属火德,火克金;秦属水德,说法未能自洽。《封禅书》中,载武帝增立黑帝祠。《历书》又有“高祖曰北畤待我而起,亦自以为获水德之瑞……故袭秦正朔服色”。汉初承袭了秦代的正朔、服色,并且立“黑”帝祠,乃承秦水德之意。《高祖本纪》与《历书》颇有矛盾处。《高祖本纪》认为“得天统矣”,表现在“朝以十月,车服黄屋左纛”,乃崇土德之意。总体来看,“受命改制”在汉初并不显要,也未能完全落实。太史公自身参与“受命改制”、主持改历,《史记》八书也体现着这一思想的痕迹。从这一点看,“受命改制”起源于《尚书》,改制思想对八书的影响,体现着八书与《尚书》的深厚渊源。

春秋以降,周王室逐渐式微,一至“周礼在鲁”。“封禅”源于齐文化,“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泰山乃齐鲁文化之重镇,封禅泰山本身便蕴涵着受命改制思想的影响。《文献通考·郊社考》即认为:

按《文中子》曰:“封禅非古也,其秦汉之侈心乎?”而太史公作《封禅书》,则以为古受命帝王未尝不封禅,且引管仲答齐桓公之语,以为古封禅七十二家,自无怀氏至三代俱有之,盖出于齐鲁陋儒之说,诗书所不载,非事实也。

封禅并非古已有之,而是经过受命改制思潮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夏商周三代建都于河洛地区,汉代以后“去三河之地”。西汉时期政治中心也有着迁移,滥觞于此时的谶纬之学便是以河洛为符命。河洛之说与封禅均有一定的“宗教”色彩。葛志毅先生的《战国秦汉之际的受命改制思潮与封禅——对封禅礼形成的学术思想探源》认为稷下学宫学者蒐集齐地传说,假託齐桓公自比三代之君,封禅泰山,作《管子·封禅》篇,后为太史公《史记》八书《封禅书》所本。早在唐代尹知章注《管子》时,《封禅》篇已亡佚,难以考证。由于“受命改制”思想的驱动和政治大一统的现实背景,齐鲁文化和儒家思想产生了十分深厚的渊源,在“封禅”中熔于一炉。随着汉代社会发展,“封禅”最终成为儒家礼典。

四、考辨八书与《尚书》渊源意义

八书是《史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了太史公的治史思想、政治主张。八书作为最早的制度史、文化史著作,绝非一朝写就,而乃渊源有自。考辨八书的渊源,《尚书》是不可忽视的源流。

《平津侯主父列传》中,太史公借《司马法》表达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感叹,又通过对《天官书》、《封禅书》的记载,以天象为出发点阐发了改制思想,再一次重申了对德政的重视。杨燕起在《〈史记〉的学术成就》中认为,《史记》八书“是后代不可改易而必须加以仿效的”,朱东润先生认为:“八书之体,史迁所创,班固因之而有十志,后来史家虽递有增益,而大体无改,甚哉作始之不易也。”都给予八书极高的评价。诚然,“作始不易”,王鸣盛称“班固曰志,蔡邕曰意,华峤曰典,张勃曰录,何法盛曰说”,都是从八书发展而来的。正因不易,对八书之渊源的考辨也显得尤为重要。八书蕴涵了诸经之粹,是太史公为史必有依据的鲜明体现,其中《尚书》更是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对《史记》八书与《尚书》的渊源加以考辨,可以使我们对太史公治史有更深入的认识,也更深入地体察上古至西汉社会的种种承袭与变迁。

参考文献:

[1][清]王先谦.尚书孔传参正[O].北京:中华书局,2011.

[2][汉]司马迁.史记[O].北京:中华书局,1950.

[3][汉]班固.汉书[O].北京:中华书局,1962.

[4][唐]刘知几.史通.[O].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

[5][元]马端临.文献通考[O].北京:中华书局,1986.

[6][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O].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77.

[7]范文澜.范文澜全集[M].第2卷.正史考略、诸子略义.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

[8]朱东润.史家考索[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9]杨燕起.《史记》的学术成就[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0]陈桐生.《史记》八书考源[J].学术研究,2000-9.

[11]葛志毅.战国秦汉之际的受命改制思潮与封禅——对封禅礼形成的学术思想探源[J].学习与探索,2006年05期.

[12]张富祥.先秦华夏史观的变迁[J].文史哲,2013-1(总334).

猜你喜欢
尚书史记
节录《尚书·君奭》小楷
少年品读 史记
《尚书》中“迪”释为“由”新探
尚书·禹贡
“铁嘴尚书”的口疾
《明新兴雷石庵尚书遗集》补遗
兵部尚书·枢密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