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业“十三五”发展纲要》编制说明

2016-08-09 02:30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陈斌
电器工业 2016年6期
关键词:机械工业发展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 陈斌 /



《机械工业“十三五”发展纲要》编制说明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陈斌 /

“十三五”期间,机械工业发展目标是在新常态下保持平稳运行,实现有质量的中高速增长;创新驱动初见成效,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高端装备竞争力增强,行业基础有所改善;两化融合逐渐深入,智能制造开始示范;绿色发展理念确立,节能减排成效领先于工业平均水平。

一、规划编制基本情况

(一)总体思路

“十三五”时期,我国机械工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所面临的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此次规划的编制有别于以往的编制方式,它不以谋划产能增长和发展速度为主要着力点,而是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回顾和反思“十二五”机械工业转型升级的成败得失,梳理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趋势性变化,对“十三五”的发展环境和行业前景进行展望和预测,提出促进行业平稳、健康发展和逐步实现“由大变强”目标的战略方向及发展建议。

(二)规划体系架构

1)总体规划:《机械工业“十三五”发展纲要》。

2)专项规划:质量、科技、标准化、节能、现代制造服务业、企业管理、企业文化、人才培养等8个专题规划。

3)专业规划:汽车、农机、电器工业、机床工具、仪器仪表、通用零部件、机器人等22个专业规划 。

(三)《纲要》编制过程

(1)前期研究阶段(2014年初~2014年11月)

自2014年初,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便开始了机械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前期研究工作。

时间节点  工作内容2014年3~8月中机联专家委连续召开多次专题研讨会、工作方案讨论会,就机械工业“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应注意哪些问题以及应该开展哪些重大问题的预研,听取专家意见,形成了《做好机械工业“十三五”规划工作的方案建议》。2014年9月中机联在京召开会议,正式启动机械工业“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成立了机械工业“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编制机械工业“十三五”规划指导意见》。2014年9~11月规划编制小组前往农机、重型机械、铸造、电工、轴承、机床工具、仪器仪表等多个行业协会进行调研及座谈,充分了解各行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为规划的编制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

(2)文本起草阶段(2014年11月~2015年9月)

在充分的调研、座谈以及汇集各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规划编制小组全面开展规划文本的起草和编制工作。

一是确定规划文本框架。在前期研究成果梳理凝练的基础上,形成规划基本框架,并多次修改。2015年5月,总体规划被定名为《机械工业“十三五”发展纲要》。

二是召开专家委专题研讨会。针对机械工业“十二五”期间取得的成绩、“十三五”期间的抓手、新常态的表现、重点任务等4个议题召开了8次专题研讨会。

三是规划文本起草。根据规划文本框架,结合前期研究及专题研讨会的成果,进行了规划文本的集中起草和多次修订,形成了《机械工业“十三五”发展纲要(框架、征求意见稿)》。

(3)征求意见及修改阶段(2015年9月至今)

2015年9月至今,中机联针对《机械工业“十三五”发展纲要(框架、征求意见稿)》共征求了五轮修改意见。

时间节点  工作内容第一轮2015年9月中机联召开四届四次会长会,会上审议了《机械工业“十三五”发展纲要(框架、征求意见稿)》,听取会长单位意见。第二轮2015年10月中机联召开专家研讨会,广泛听取各专业协会、行业专家对《机械工业“十三五”发展纲要(框架、征求意见稿)》的修改意见。第三轮2015年11月中机联召开了机械行业老领导座谈会,就《机械工业“十三五”发展纲要(框架、征求意见稿)》征求老部长意见。第四轮2015年11月中机联向各行业协会、工作部及相关会员单位征集“发展重点”部分内容;2016年1月,中机联将征集并修改后的“发展重点”部分内容再次发送给各专业协会及各工作部,进一步征求意见。第五轮2016年2月中机联就《机械工业“十三五”发展纲要(征求意见稿)》征求各会长及工作部意见。

二、“十三五”机械工业若干重大问题

(一)机械工业发展现状

经过21世纪头十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机械制造第一大国。“十二五”时期,我国机械行业更加重视发展质量,将发展目标定位于由机械制造大国转变为机械制造强国。

1)行业规模保持平稳增长,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外贸结构日益优化;

2)重大装备制造业成果丰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装备性能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3)自主创新意识逐渐增强,新产品层出不穷,关键零部件开始出现加速发展的势头,专用材料等也陆续取得突破;

4)产业结构优化步伐加快,先进制造技术以及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应用促使机械行业向高端领域延伸。

(二)“十三五”面临的几个重大问题

“十二五”以来,随着我国机械工业告别高速增长时代,进入调整期和转型期,行业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更加凸显,创新能力薄弱、产业结构失衡、融合发展不足、市场环境恶劣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的几大短板。

(1)创新能力问题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机械工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技术水平不断提升,部分产品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整体实力与国外机械强国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其中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始终是制约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我国机械工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表现出强劲竞争力,就必须通过多角度提升创新能力,迈过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这道坎。

(2)产业结构问题

“十二五”以来,虽然我国机械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力度加大,但基础发展滞后、高端供给不足的问题仍然存在。这一方面体现为高端材料和关键零部件对外依存度偏高;另一方面体现为高附加值、大型成套设备的研发设计及供给能力不足。构建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实现我国机械工业“由大到强”发展的基本要求。

(3)融合发展问题

产业融合是全球经济增长和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世界新技术革命和国际产业结构升级的深刻反映。当前我国机械工业普遍存在主机与配套融合不足、制造与服务融合不足、两化融合深度不足等问题。如何创新体制机制,打破行业界限和部门条块分割,整合产业链条,推进行业内部和行业间的跨界融合,已成为新常态下机械工业发展需要面临的新课题。

(4)市场环境问题

机械工业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市场仍存在行政过度干预、产能无序扩张、恶性竞争激烈、国产推广困难等诸多现象,这样的市场环境十分不利于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及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营造良好的市场秩序,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成为促进我国机械工业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任务。

三、《纲要》编制思路

(一)引导行业发展,影响政府决策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是行业协会组织,与政府不同,虽不掌握资源,但其主要责任:一是要为行业争取各种宝贵资源,二是有责任凝聚行业共识,提出未来发展的主张,去影响政府决策和引导企业发展。

因此,在规划编制前的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表示,行业协会不但要继续编制规划,而且要集中全行业智慧形成系统的规划建议,向业内外宣传行业主张。在惠及业内企业的同时,争取影响政府决策,为行业营造尽可能有利的发展环境。

鉴于行业协会编制的规划缺少必要的手段去强制实施,所以在规划名称上体现出一定的弹性,最终定名为《机械工业“十三五”发展纲要》,并在确定报告框架时,重点提出“战略任务”,而不强调“保障措施”。

(二)坚持问题导向,明确战略任务

随着我国机械工业告别高速增长时代,进入调整期和转型期,行业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愈加凸显。

“十三五”时期促进我国机械工业健康发展的八大战略任务——创新驱动、结构优化、质量兴业、融合发展、绿色低碳、国际合作、人才为本、文化提升。

针对现存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充分考虑“十三五”期间我国机械工业所面临的发展形势,我们提出了“十三五”时期促进我国机械工业健康发展的八大战略任务——创新驱动、结构优化、质量兴业、融合发展、绿色低碳、国际合作、人才为本、文化提升。

(三)坚持市场导向,提出目标重点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从行业外部看,受国内外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影响,我国宏观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与经济调整阵痛期相互交织的阶段。国内制造业投资需求增速回落、国外市场需求增长长期趋缓,行业保持高速增长困难增多、难度增大,我国机械工业进入中高速发展阶段,发展重点从量的增长转为提质增效、转型发展。

结合行业当前市场需求特点及未来市场变化趋势,我们提出了: “稳步发展、创新能力、结构优化、两化融合、绿色低碳”五个方面的发展目标。 “强基固本、锤炼重器、助推智造、服务民生”四个层面的发展重点。

四、《纲要》框架及主要内容

(一)主要成绩

“十二五”以来,我国机械工业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行业基础领域得到强化,一批高端装备研制成功,企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两化融合取得新进展,绿色发展理念日渐深入。

(1) 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发展质量逐步提升

1)行业经济规模保持增长。主营业务收入由2010年的13.96万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22.98万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0.48%。机械工业资产总额由2010年的10.97万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9.27万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1.91%。

2)重点产品产量实现增长。汽车产量由2010年的1826万辆增至2015年的2450万辆,连续第七年居于世界第一;大型拖拉机的产量由2010年的15569台增至2015年的7.7万台;数控机床产量由2010年的22.4万台增至2015年的23.5万台;发电设备产量连续10年产量超过1亿千瓦。

3)对外贸易规模持续扩大。机械产品外贸总额从2010年的5138亿美元提高到2015年的6665亿美元,年均增长5.34%。其中,出口总额由2010年的2585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3888亿美元,年均增长8.51%。外贸结构日益优化,一般贸易方式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由2010年的52%提高到2015年的63%。

4)行业经济效益有所提升。机械工业利润总额由2010年的1.17万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6万亿元,年均增速达到6.45%。税金总额由2010年的5837亿元增至2015年的8869亿元,年均增长8.72%。 2015年,我国机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96%,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

(2) 科技创新能力增强,高端装备成果丰硕

1)攻克一批基础共性技术。取得了一批原创性技术成果。基础制造工艺水平有较大提高,自主研发的600T级特大钢锭浇注、超纯净钢锭冶炼、核电大锻件近净成形全纤维锻造、特厚锻件心部压实和深冷热处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化学热处理渗氮、渗碳催渗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2)部分高端装备取得突破。高端装备自主研发成果显著,部分产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一些细分领域产品正在由“跟随”向“并行”、“领跑”转变。

在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石化装备、高档数控机床等领域所取得的成绩尤为突出。

3)成套装备出口持续扩大 。电力设备、工程机械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装备性能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不仅能够满足国内需求,还纷纷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

重大技术成套装备采取工程总承包和“交钥匙”的运作方式,出口量不断扩大,出口产品、项目的技术档次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4)研发试验能力有所增强。新产品、新工艺研发趋于活跃。一些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通过整合和聚集科技要素,加大研发试验室的建设力度,努力打造自主创新的支撑平台。全行业已建立机械工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4家,机械工业重点(工程)实验室94家,已验收挂牌运行的达142家。

(3)基础能力有所提升,转型升级初见成效

1)机械基础水平得到提升。机械工业基础零部件实现较快发展,为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海洋工程以及风电和核电等主机装备的配套能力有所提升。基础制造工艺取得明显进步。一些特种专用材料短缺局面有所缓解。

2)企业整体素质有所提升。机械企业的硬件条件明显改善,软实力得到增强。企业装备水平明显提升,数字化车间、智能制造开始示范推广;企业两化融合意识普遍增强。企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一批骨干企业跻身世界大企业行列,涌现出一批实力较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3)智能制造装备增长较快。一系列促进智能制造的政策措施为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智能制造装备发展势头良好,增速远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一大批智能成套装备实现突破;流程工业用国产DCS控制系统国内市场占有率过半,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国产信号系统在高铁、地铁等装备上大量应用。

4)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机械工业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全面推进并取得实效。行业万元产值能耗继续下降,2010~2014年机械工业重点联系企业万元产值能耗年均减少6.14%。 节能高效装备研制及应用水平不断提高,一批高端装备产品的能耗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存在问题

我国机械工业规模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但大而不强,还存在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共性技术支撑体系不健全、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对外依存度高、服务型制造发展滞后、产能过剩矛盾凸显、市场环境不优等问题。

(1)企业创新能力薄弱,研发体系亟待完善

1)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我国机械工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研发经费投入不足、研发试验条件落后、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等方面。 《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4年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R&D经费投入强度分别为1.32%、1.55%、1.16%、1.38%、2.04%,远低于工业发达国家机械制造企业3%以上的R&D经费投入强度。 企业针对新产品的试验和检测条件短缺,专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数量少、布局不合理,无法满足整机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发试验要求,特别是在可靠性、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的检测能力严重不足。 一些领域从事创新研究的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尤其是高层次领军人才和跨领域复合型人才明显短缺,难以形成具备较强研发实力的创新团队。

2)公共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机械工业共性技术研究能力严重滞后于行业发展要求。 一是产业技术基础薄弱。基于用户需求或影响、引导主机与重大装备发展的材料优化及新材料制备、先进制造工艺固化、试验检测和工业性试验验证技术与装备等基础共性技术研究投入严重不足。二是行业公共技术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原本定位于从事共性技术研究的科研机构企业化转制后,参与市场竞争,为社会提供公共技术服务的能力削弱,现有的管理模式和发展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产业技术进步对共性技术和公益性服务提出的需求。三是标准制定远跟不上国内外市场竞争之需求,长期存在标准缺失、标龄长且滞后老化等问题。四是检测认证机构规模较小,布局结构分散,服务能力单一,缺少国际公认的检测认证机构。

(2)高端装备供给不足,核心部件依赖进口

1)高端装备研制能力不足。虽然我国在高端装备自主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但部分产品核心技术仍然缺失,产品品种规格单一,高附加值大型成套设备的研制能力有待提高。国内企业目前尚未掌握重型燃气轮机组设计技术和主要部件试验技术等核心技术。部分高端装备的进口依赖性依旧很强。

2)核心零部件自给率不高。虽然“十二五”期间我国机械工业对产业基础能力的重要性认识进一步提高,但核心零部件滞后于主机发展的局面并没有出现明显改观,核心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严重制约主机向高端升级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3)产品质量信誉有待提升。虽然“十二五”期间我国机械工业对产品质量重要性的认识有明显提高,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机械产品质量形象仍有较大差距。在量大面广的传统产品领域,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质量控制不严格的现象仍不鲜见,加之严重供过于求的环境引发过度竞争,导致产品价格持续大幅下滑,严峻的成本压力常常影响产品质量。在高端产品领域,主要问题是产品一致性差,质量不稳定,可靠性低,应用工艺软件不完善,因而难以获得用户青睐。究其原因,多为核心制造技术和关键工艺、配套件、特种原材料等没有完全过关、试验验证和研发经验积累不足所致。

(3)行业发展协作不够,跨界融合推进缓慢

1)封闭发展阻碍行业壮大。机械工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涵盖范围广、需求弹性大、产业带动性强等特点,要实现由大到强,需要从材料到部件、从软件到工艺的共同进步。长期沿袭的条块分割管理体制使行业间形成独立的生产体系,未能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模式,原材料及零部件与整机之间供求结构失衡,主机行业与配套行业协同发展不足,基于产业链开展协同创新的资源配置能力不强。

2)服务型制造发展滞后。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机械工业中传统加工制造比重过高,对实物产品生产的依赖过大,基于客户需求的整体解决方案业务所占比重较小,服务活动对质量品牌的影响尚不明显,服务增值贡献度不高。具备提供系统集成、工程总承包、整体解决方案能力的企业数量较少。

3)两化融合亟待深化。虽然机械行业两化融合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多数企业仍处于“单项覆盖”阶段,企业各业务环节间集成应用水平不高,产业链各企业之间协同集成不足。多数企业还未实现两化融合的创新突破,“互联网+机械制造”的发展模式还仅仅是少数企业在某个领域的逐步探索,生产制造和上下游环节通过互联网实现协同不够,制造环节的自动化、柔性化和智能化水平较低。

(4)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竞争环境有待改善

1)产能过剩矛盾日益突出。多年来,机械工业发展方式粗放,行业生产规模不断加大,部分产品产能扩张较快,导致产出能力远大于市场需求。在国内外市场需求疲软的情况下,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日益突出,富余产能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化解。此外,风电、光伏等部分战略新兴产业也存在产能过剩的隐忧。

2)公平竞争环境亟待加强。机械行业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市场仍存在无序竞争、恶性竞争等诸多现象,阻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行业中仿制、假冒现象仍然存在,企业创新活动得不到有效保护。部分企业通过减少材料量、加工量来降低制造成本,严重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扰乱了市场竞争秩序。此外,用户拖欠企业应收账款的现象时有发生,损害了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商业交易信用环境。

3)国产高端产品推广应用困难。近年来,我国机械行业部分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取得了很大进展,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甚至在有些领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但在国内市场的认可度、被采用率却不高。在一些政府部门采购或企业招标过程中,歧视现象仍然存在,用户单位常常通过或明或暗的方式,将本国企业和产品排除在外,存在着用户企业歧视国产主机企业、主机企业歧视国产关键零部件的现象,尤其是主机企业对支持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缺乏压力和动力,缺乏承担风险的机制,创新产品很难被认可或获得应用机会。

(三)面临形势

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同步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国内外市场新的需求不断释放,机械工业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可期。但国际环境的复杂多变和国内经济发展的矛盾风险不可忽视,经济增长动力和下行压力并存。“十三五”期间,机械行业要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信心,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1) 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博弈竞争更趋激烈

1)新技术革命推动产业变革。随着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孕育兴起,科技领域前沿不断扩展,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周期日益缩短,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3D打印、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的发展对机械工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制造的数字化、智能化和个性化,推动机械工业生产方式和产业升级路径发生变化,新的制造范式和商业模式加快形成。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广泛渗透,及其带来的工业互联网、工业云等一大批新的生产理念,制造业互联网化呈现出智能产品、智能制造、众包设计、在线服务以及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商业模式等众多新特征。

2)国际经济格局重塑影响产业发展。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发展分化加大,发展环境错综复杂。美欧日实施“再工业化”政策,吸引中高端制造业回流;低收入国家凭借成本优势,加速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

以区域贸易安排(RTA)为主体、以自由贸易协定(FTA)为主要形式的世界贸易新格局正在形成。

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削弱了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和资源优势,提高了我国参与国际经贸合作的成本,对我国机械装备出口和产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倒逼我国机械工业加快传统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与升级。

(2)国内需求潜力巨大,产业发展空间广阔

1)机械工业市场需求空间依然广阔。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系统还有很大的投资空间。随着“四化同步”和“绿色化”的推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特别是新型城镇化要解决的“三个一亿人”问题,必然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较快增长。我国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存在着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的明显差距,欠发达地区还有较大的投资需求。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将有力促进机械工业产品研发和推广应用,带动智能制造装备、仪器仪表、现代农业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等更好更快地发展。“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铁路提速、油气输运、电力输送、环境保护、新能源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传统产业升级等都为机械工业不断提供新的市场需求空间。

2)制造强国战略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力。《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三步走”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围绕先进制造和高端装备制造,明确提出要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等十个领域为重点,在技术上、产业化上寻求突破。

这十个重点领域的发展,将推动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等一批新兴、新型产品和技术成为行业发展的投资重点和增长亮点,为行业转型升级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力。

(3)发展方式面临转型,产业升级责任重大

1)行业发展呈现新特征。“十三五”时期是机械工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行业发展将呈现新特征:①行业增速总体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②行业增长方式从增量扩张为主向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发展并举转变,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趋势更加明显;③产业结构继续优化;④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创新驱动逐步成为行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⑤出口产品从低附加值产品逐步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一般贸易出口增速将高于加工贸易出口增速。

2)机械工业是实现“双中高”的重要支撑。“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机械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继续承担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和生产工具的任务。与此同时,机械工业的创新发展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全面推进智能制造,构建我国产业新体系的核心依托,是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关键环节,是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重要支撑。

(四)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各项战略任务,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创新驱动,优化产业结构,补齐行业短板,坚持质量为先,推动融合发展,推行绿色制造,加快人才培养,深化开放合作,在确保全行业平稳增长的基础上,实现机械工业企业创新有成果、结构调整有进展、质量效益有提高、产业升级有进步,为完成中国制造第一个十年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体要求是以《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目标和任务为指引,紧密围绕机械工业的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把握好平稳增长与结构调整的平衡发展关系,衔接好强化基础与发展高端的同步共进关系,处理好融合发展与创新驱动的协同引领关系,将“夯基础、补短板、攻高端、强管理”作为机械工业“十三五”的主攻方向,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围绕“强基固本、锤炼重器、助推智造、服务民生”的发展重点,实施“创新驱动、结构优化、质量兴业、融合发展、绿色低碳、国际合作、人才为本、文化提升”八大战略任务,建设机械制造强国。。

(2)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机械工业在新常态下保持平稳运行,实现有质量的中高速增长;创新驱动初见成效,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高端装备竞争力增强,行业基础有所改善;两化融合逐渐深入,智能制造开始示范;绿色发展理念确立,节能减排成效领先于工业平均水平。

在稳步发展方面:全行业努力实现平稳增长,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6.5%左右。全行业增加值率比2015年末提高2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保持在7.5%左右。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平均水平略高于“十二五”期间。主要机械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重点产品的可靠性、平均寿命显著提高。

在创新能力方面: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不低于1.5%。其中,大中型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不低于2.2%。高端装备、关键基础零部件的核心技术取得突破,行业共性技术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在结构优化方面:中低端产能过剩状况有所缓解,短板设备取得突破,高端装备和新兴产业发展提速。培育出一批世界知名品牌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企业,中小企业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加快,细分领域“隐形冠军”显著增加。关键基础材料、基础工艺、核心基础零部件等取得较大突破,为高端装备的配套能力显著增强。服务型制造业务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显著提高。出口结构继续优化,一般贸易方式出口比重继续提高,高端产品出口比重明显上升。

在两化融合方面:规模以上企业中使用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的普及率达到75%以上,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提高到50%以上,数字化生产设备联网率稳步提升。两化融合总体水平达到“集成提升”阶段,重点行业智能制造示范应用取得成效。汽车、机床、工程机械等重点整机产品智能化水平明显提高。

在绿色低碳方面: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耗钢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18%和10%。行业企业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汽车、工程机械、机床等整机产品循环经济及再制造水平显著提高。高效节能产品与装备市场占有率达到50%,工业锅炉系统运行效率现有基础上提高10%,内燃机油耗现有基础上降低5%。

(五)战略任务

为实现机械工业“十三五”发展纲要的各项目标,围绕提高行业创新能力,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重点,加快行业转型升级,实施“创新驱动、结构优化、质量兴业、融合发展、绿色低碳、国际合作、人才为本、文化提升”八大战略任务,解决长期制约行业发展的普遍性、基础性、体制性问题,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水平,提升我国机械工业的核心竞争力。

(1)创新驱动

坚持把提高行业创新能力摆在首要位置,围绕创新驱动这一发展引擎,加强产业基础共性技术研究,突破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强机制与模式创新,搭建行业公共技术平台,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2)结构优化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战略重点,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产品结构向高端智能发展,创新商业模式,推进机械工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运用市场手段积极化解过剩产能。

(3)质量兴业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开展质量兴业活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加快提升产品质量;完善行业标准体系,为质量升级提供支撑;推动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打造知名品牌,不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

(4)融合发展

加快推动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着力提升生产过程信息化水平;打破传统行业界限,加快跨行业、跨领域的融合发展,促进机械工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创新发展;积极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推动机械产品转型升级。

(5)绿色低碳

加快推动传统基础制造工艺绿色化发展,大力发展节能高效机电产品;建立并完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大力推进高耗能设备的节能更新改造;积极倡导清洁生产,组织开展机械工业能效评价活动,全面推进机械工业绿色化、低碳化发展。

(6)国际合作

从战略高度积极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强化我国比较优势,大力拓展海外市场,发挥行业协会的信息服务作用,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对外合作,推动装备、技术、标准和服务“走出去”,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7)人才为本

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重点培养优秀的管理人才、技术研发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建立和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和人才激励机制,不断激发人才活力;开展多渠道人才交流合作,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8)文化提升

继承和发扬行业优良的传统文化,始终坚持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加强企业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项基本建设,不断赋予体现时代精神的崭新内容。

(六)发展重点

“十三五”时期,机械工业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围绕“强基固本、锤炼重器、助推智造、服务民生”四大发展重点,努力实现我国机械工业“由大到强”的目标。

(1)强基固本,奠定产业发展坚实基础

基础薄弱是长期制约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机械工业必须要强化基础、突破瓶颈、补齐短板,切实加强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的研制以及基础工艺、基础共性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重点解决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和关键配套产品所需的专用生产和检测装备,奠定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2)锤炼重器,提升重大技术装备水平

重大技术装备是国之重器,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十三五”期间,机械工业一方面要继续推进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制和突破,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要对已取得突破的重大技术装备千锤百炼,从“能做”向“做好、做精”转变,进一步提高重大技术装备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3)助推智造,加快智能制造装备研制

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推进智能制造战略实施,着力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控制系统、智能仪器仪表、智能传感器等智能制造装备。

(4)服务民生,切实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为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加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十三五”时期,机械工业要重点发展先进高效农业机械、食品加工和包装机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服务机器人、高性能医疗设备、先进环保装备,以及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轻工纺织、制药、消费类电子等专用生产设备。

猜你喜欢
机械工业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调试机械臂
工业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简单机械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按摩机械臂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